书城亲子世上没有懒孩子:让孩子主动学习的101个策略
13253800000006

第6章 紧追一只羊:专注于一个目标

目标太多,孩子会无所适从,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致和动力,也就成了父母眼中的懒孩子、“问题”儿童。让孩子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其实很简单,就是紧追一只羊——让孩子只专注一个目标!

周末,和孩子在家看《人与自然》,有一段动物界弱肉强食的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在一望无际的非洲拉马河畔,有一头彪悍的非洲豹凶狠地向一只未成年羚羊扑去,穷追不舍。在追与逃的过程中,非洲豹超过了一只又一只站在旁边惊恐观望的羚羊,但非洲豹对那些和它靠得很近的羚羊,却像没看见一样,一次次放过。

终于,那只未成年的羚羊由于疲于奔命,体力不支,最后被凶悍的非洲豹扑倒了。那只非洲豹为什么不放弃先前那只羚羊,而改去追离它更近的羚羊呢?原来,因为豹子已经跑累了,而其他的羚羊并没有跑累。

如果在追赶途中改变了目标,其他的羚羊一旦跑起来,转瞬之间就会把疲累不堪的豹子甩到身后,因此豹子始终不丢开那只已经被自己追赶得精疲力竭的羚羊。

紧追一只羊,是非洲豹在残酷的动物世界中的生存之道。紧盯一个目标,是非洲狮在捕猎中屡屡得手的法宝。因为它们知道,每次只专注于一个目标,比盯着几个目标更容易成功。

作家爱默生说:“生活中有一件明智的事,就是精神集中;有一件坏事,就是精力涣散。”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在学习中目标太多,必然无法精神集中,从而导致孩子不能够专注地去做事。不能把精力集中在某一个具体目标上,从而常常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失去学习的动力。

就像古代的纪昌向“神箭手”飞卫学射箭一样。飞卫说:“你要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看东西不眨眼睛,其实说的就是要盯紧目标。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面,用眼睛注视着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三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然后,他又去找飞卫。飞卫说:“你做得不错,不过这还不够,你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微小的东西像看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跟我学射箭。”看,飞卫强调的还是要专注目标。到家后,纪昌用牦牛尾巴上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地看着虱。十天之后,他眼里的虱子渐渐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此时,他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箭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却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得手舞足蹈,拍着纪昌的胸膛,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纪昌的成功源自于他对目标的专注。同样,齐白石专注于画虾,画出的虾才栩栩如生;黄胄专注于画驴,画出的驴才活灵活现;徐悲鸿专注于画马,画出的马才呼之欲出;李苦禅专注于画鹰,画出的鹰才形神兼备。

而与此相反的是,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却整天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

目标太多,孩子会无所适从,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致和动力,也就成了父母眼中的懒孩子、“问题”儿童。父母在埋怨孩子不爱学习的时候,是否想过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呢?

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学习上,给孩子制定太多目标,其实就是没有目标。让孩子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其实很简单,就是紧追一只羊——让孩子只专注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