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上没有懒孩子:让孩子主动学习的101个策略
13253800000054

第54章 培养孩子预习的习惯

通过预习,孩子对教材有了初步的印象,哪些能看懂,哪些不理解,哪些有疑问,这样可以带着问题听课,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上,提高听课质量。

预习,即课前的自学。旨在老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了解内容,是上课前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普遍存在一种偏差:只重视让孩子完成作业,而常常忽视了课前预习。由于孩子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下一堂课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教师讲课。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呆板被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课堂上难免有一些地方听不懂,这就需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补课。孩子整天忙忙碌碌,学习效果却不理想。

预习可以为孩子上课作好知识上的准备。通过预习,孩子对教材有了初步的印象,哪些能看懂,哪些不理解,哪些有疑问,这样可以带着问题听课,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上,提高听课质量。有些孩子没有预习的习惯,除对它的作用不了解外,还觉得预习是在浪费时间。

其实,预习恰恰是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预习得好,既提高了听课质量,也节省了课后复习和作业时间。尤其对学习较吃力的孩子,预习的作用更大。因为学习困难的孩子,主要是基础差,听课中障碍较多,难以跟上教师的思路和理解所学的内容,以致越学越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让学习差的孩子改变落后状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针对基础薄弱问题,在预习中着重弥补新课中所需的基础知识,扫清听课中的障碍,变被动为主动。

因此,课前预习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要给予高度重视。

父母在指导孩子课前预习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预习要防止过粗或过细。防止过粗就是防止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不求实效。防止过细就是防止在预习时面面俱到,费时太多,搞得筋疲力尽,反而会影响听课效果。预习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知识都搞懂,都掌握起来。一下子都看懂固然很好,看了几遍,思考过后,仍不懂的地方,做个标记,做为课堂听课的重点就可以了。

其次,防止用预习代替上课。如果通过预习对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就不认真听老师讲课,那就喧宾夺主了。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毕竟预习是起辅助作用的,是为了让孩子听课的时候更有效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明确。

第三,预习要防止对各科过分求全。实践证明,初次预习,一下子就上太多科目并不好,应先选一两科进行试点,有了经验后再逐步扩大。

父母在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中,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就会让孩子在学习中变得积极主动,就会让孩子的学习能力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