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中部)
13253600000034

第34章 《湿地带断章》

~1974 瑞典~

Into the Arctic Circle, some people have the nose frostbite; fingers numb, nails like to put into the meat。 In the cold wind and snow weather, must stay awake, absolutely can't sleep。 But much more comfortable in summer, most of the passengers is a row of ten people, often sleep sitting in the car。

进了北极圈,有些人的鼻子会冻伤、手指麻木,指甲像要倒插进肉里似的。在严寒风雪的天气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绝对不能睡。夏天却舒服多了,乘客多半是十个人一排,经常坐在车上打瞌睡。

“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高瞻远瞩和为自由服务的叙事艺术。

“名人小记”

埃温德·约翰逊(1900—1976)

1974年,瑞典学院第四次把诺贝尔文学奖同时颁发给两位作家。而这一年,也是瑞典学院第五次把此殊荣颁发给本国作家。埃温德·约翰逊和哈瑞·马丁逊这两位被选中的“幸运儿”意外地没有赢得瑞典报刊的赞美,相反瑞典对其的评价都是些讽刺和批评。

埃温德·约翰逊出生在瑞典北部北极圈附近,原名乌洛夫·厄尔纳尔。其父普通的铺轨工人,家境贫穷。约翰逊幼年丧母,父亲又劳累多病,他一直寄养在叔婶家。童年生活就是在饥饿和冷眼中度过的。由于家庭经济实在困难,约翰逊只念到小学毕业就没再受教育。

十四岁的他就在外边流浪,靠打零工为生,甚至只身到了更寒冷的北极圈工作。少年时期的约翰逊做过拉车工,搬煤工、伐木工等深受资本主义剥削的工作。五年之后约翰逊孤身来到斯德哥尔摩,一有机会就如饥似渴地读文学作品,并且结识了一群有文学素养的朋友。

1920年,他与这些朋友合办了杂志《我们的时代》。第二年,他偷渡到欧洲大陆,漂泊在外,他自学了法语、德语、英国等语言,还对这些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度的研读。他从这些作品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汲取众多小说家身上的艺术技巧和勇气,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1924年,约翰逊发表小说《四个陌生人》,从此标志着他正式走向文坛。他早期的作品都带点悲观主义色彩,由于作品中总是揭露社会的不平等,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他又被评论家称为“瑞典无产者作家”。

由于他受到了各种现代文学思想的熏陶,在创作主题和人物形象上都能紧紧地把握现实主义原则。三十年代,他创作了《乌洛夫的故事》,以自己本身的经历为写作的素材,完成了《1914》、《这里就是你的生活》、《不堪回首》、《最后的青春》这四部曲。这部长篇小说中还穿插了不少独立的小故事,运用传统的北欧写法,为约翰逊在瑞典文学史上奠定了稳固的地位。

三十年代末期,法西斯的势力开始蔓延整个欧洲,尽管瑞典属于中立国家,免受灾难。可是约翰逊还是亲眼目睹了欧洲的惨状。他很快就积极地加入了声讨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去。战后,约翰逊已经名闻欧洲,当选为瑞典学院院士。他发表了数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全都很出色。

1974年,他同马丁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了约翰逊很大的鼓励。但他更希望能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和温暖的世界。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感受到的痛楚、郁闷与精神、肉体的悲苦,都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因此有不少科学家及诗人,都在不断地努力,以期创造出一个最适宜于人居住的世界。”

为此,他和他的文学一直在努力着……

“内容梗概”

一辆装满矿石的列车又要开了,一个刹车手却莫名其妙地从车上跳了下来。任凭司机和站长对他的咆哮,他只是说:“各位,我决定要留下来!”什么处分,什么前途,这个叫克夫伊斯特的男人此刻才不会在乎这些呢!因为他决定过自己觉得开心的生活。

他从村子里借来了一个千斤顶,越过山沟,爬上山崖把一块看着不顺眼的大石头推了下去。这就是他觉得开心的事情,他抛弃世俗,获得了自由。谁能说他是不幸福的呢?尽管已经丢了工作。

“精彩赏析”

《湿地带断章》是选自约翰逊短篇小说集《七生》。这部出版于1944年,集合了作者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二战期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关于“七生”这个标题,作者这样解释:“所以采用《七生》这个标题,并不是说作者打算活那么长,或是活那么短。我个人的生命没有衰落,也没有那么强韧。我的生命到了现在,仅止于一生而已,但我打算写的至少有七个种类。”写这部小说集的目的则是体现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肯定。

湿地带这儿是列车交汇的中转站,来往运输矿石的列车常常要在此处停车。挂上几节车皮后,这些列车就要驶往几英里外的矿山去了。刹车手们爬上自己的位置,敷衍般地向站长行举手礼,站长也还礼。事实上,这个小的车站,是不用设站长的。不过要说他是站长也对,因为刹车手的工作间没有一间是能够挡风遮雨的,而像这样的列车在北极圈来回行驶着30几辆。

谁要是进了北极圈,才会明白别处的寒冷根本算不了什么。在这里,“有些人的鼻子会冻伤、手指麻木,指甲像要倒插进肉里似的。在严寒风雪的天气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绝对不能睡。”要是在夏天,这里就显得舒服多了。乘客多半是十个人一排,坐着打瞌睡。火车爬坡的时候,遇上红灯,睡眼同样惺忪的刹车手便会赶紧刹车。而到了下坡时,他们又全都瞌睡起来。这一路上,就好像在梦中度过一般。

其实,刹车手这个工作很适合懒人去做。因为整个夏天,他们固定在同样的路线,“在车站建筑物的方向,他们的姿势就像飞在一条电线上的鸟,从不同方向飞来,恰巧落在这列车上。”

这种生活并不是所有人都向往的,有的人对这个工作感到满意,“有的人却抱怨北极的夏夜明亮得叫人睡不着觉;有的人耐不住漫漫旅途的寂寞”,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谁也控制不了,对于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来说,刹车手这个工作只不过是一时情绪不佳找的临时工作而已。

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个夏天,这里正有一辆准备出发的列车。它装载着满满的矿石。忽然,一个刹车手从车上跳了下来。只见他毫不犹豫地翻过铁轨,爬上月台,站稳之后就不动了。司机着急地冲着他大喊:“喂,你这家伙,别迷糊了,火车就要开了。”司机挥舞着手臂,恨不得直接把他抓上去。站台边的站长也挥舞着红旗向他打着手势。可是,别人说什么也没用,他就是不动,他冲着那些人说:“各位,我决定要留下来!”他叫克夫伊斯特,此时他望着车站红红的墙壁,就像是催促自己下定这样的决心一般。

“这个混蛋!”司机怒骂道,汽笛鸣了两声就开走了。油管理员好心地提醒他:“你这样做是会被记过的。”站长整理好黑制服,挺了挺身子说道:“你怎么不和大家一块走,待在这儿干嘛?”克夫伊斯特轻蔑地回答说:“我就想留在这里。”

“你这样是谁被记处分的。”

“处分就处分呗!”他回答得干脆利索。

站长的火气越来越旺,看着眼前这个身材高壮,肌肉结实,穿着蓝色短上衣,戴着帽子,闪烁着快乐光彩的蓝色小眼睛的男人。站长真是气坏了,这不是好好的前程被自己给毁了吗?简直可耻极了,这么大个人了,这样做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站长厌恶地说道:“说真的,你现在一无所有,这儿什么也没有,没有旅舍,没有道路,一无所有。”

克夫伊斯特离开站长,沿着铁路往北走。他走了差不多四公里远的地方,看到一栋养路工人的小屋。他原本想进去喝口水,却意外得到了咖啡和饼干。养路工人很热心地打听着克夫伊斯特的打算,并且考虑让他在这里住下。可是克夫伊斯特却说:“我还没有决定要不要留下,在山上能借到千斤顶吗?”养路工人很诧异,因为他以为克夫伊斯特是要去山上挖金子。在借给克夫伊斯特千斤顶之后,养路工人不放心地跟随他一起来到了山上。在这儿,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可以通车的那种,从这条小路就可以到达山顶的采石场。可是克夫伊斯特并不是想去采石场。他爬上最险恶的斜面边缘,那上边有一块非常大石头,他就坐在上边。

他发现养路工人正在下方奋力地挥舞着手。这下,养路工人可算是明白了,他是想把这块大石头推下去。现在,克夫伊斯特正把千斤顶放在石头下准备工作,这家伙还哼着小曲呢!

养路工人惊慌失措地抛下手里的铁锹,没命地沿着铁路跑去。他听见石头滚落的声音,他便忍不住停下脚步回头看去。那块大石头滚了两转,又向上弹了几下,最后穿过草丛,砸断几根细枝,一路碰擦,反弹,最后在什么地方停了下来。

克夫伊斯特坐在山顶,一副得意的样子。养路工人大声地对他说:“你会被逮捕的!”可他不在乎这些威胁,因为他做了真正开心的事情。克夫伊斯特沿着铁路又优哉游哉地走回了车站。他把千斤顶竖在养路工人的小屋前,因为养路工人已经生他的气了,根本不给他开门,还躲进了仓库劈起了柴火。

站长在这里等着克夫伊斯特,他说道:“你回来啦,你不是一直在山上吗?找不到工作吗?”克夫伊斯特只是说:“我做了我喜欢的工作。我平时就在想,如果那块又大又重的石头,能够滚下去的话,那肯定是挺有趣的事!”

后来,谁也不知道克夫伊斯特究竟是乘坐南下的火车还是北上的火车,反正他是坐火车离开这里的。而后来,在这里关于他的传说越来越神奇。一年之后,站长甚至这样说:“克夫伊斯特那家伙,威胁着说要把我杀死。那家伙还提了一个包袱,我猜里面肯定是炸药,他本来是想炸铁道的!”世界大战爆发那年,克夫伊斯特还被说成了一个苏俄间谍,可以一口气喝下十公斤水。说着家伙原本是想要毁掉整座山的,就是为了不让这个国家再有筑要塞用的花岗岩,幸好站长及时制止了。而一个月之后,举行的全国总动员,更是把这个传说散播至整个瑞典,吹走了夏天本有的欢喜。

“名家点评”

埃温德·约翰逊在文学上的成就即是他能够把全欧洲一个极为成熟、丰富时期的特性演绎得淋漓尽致,这项成就十分具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