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中部)
13253600000018

第18章 《瞬息间是夜晚》

~1959 意大利~

Every man leans against the bosom of the earth, lonely exposed under the sunlight, and the split-second is night。

每一个人偎依着大地的胸怀,孤寂地裸露在阳光之下,瞬息间是夜晚。

“获奖理由”

由于他的抒情诗以高贵的热情表现了我们时代生活中的悲剧。

“名人小记”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1901—1968)

千言万语,都不能诉说尽夸西莫多对西西里的热爱。家乡熟悉的气息、旋律、微风,就连尘土都透露着特有的魅力。

1901年,诗人出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莫迪卡镇。这是一座绽放奇彩的古典城市,有着地方独有的特色。不过,在诗人生活的年代,这里沦落为穷困、荒凉的岛屿。贫穷的生活给诗人的童年时代带来了不少的消极色彩。

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员,因为工作原因经常调动。夸西莫多也随着父亲频繁辗转迁移,在很多穷乡僻壤的小地方度过。西西里发生大地震时,诗人才七岁,经历了这次恐怖而残忍的地震。西西里在诗人的心中有了它深刻的悲苦和伤痛。那些死亡、废墟、贫瘠都深深地在诗人心中扎下了根。

可是,西西里岛的贫困却不能阻挡大自然的发展。这里每年的诱人景色都如约而至,让诗人在悲苦中,有了那么一丝安慰。

夸西莫多的姑母十分热爱诗歌,经常给他朗诵但丁的史诗《神曲》,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埋下了诗歌的种子。后来,在一位神甫的帮助下,夸西莫多阅读了大量的意大利古典诗歌作品,古罗马文学经典作品。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他没能完成学业。但是他的知识修养和文学素养在文学界却是值得称赞的,这说明他确实非常认真和努力地学习各种知识。

他做过很多不如意的工作,五金店的店员、百货超市的会计等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生活的奔波、人生道路的迷茫、事情的变化莫测让夸西莫多的感情丰富了起来。他开始尝试创作诗歌,并且结识了“隐逸派”的元老蒙塔莱。

不久,夸西莫多凭借自己超凡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掌握了“隐逸派”的诗歌特征,开创了适合自己的诗歌风格,并且同蒙塔莱、翁加雷蒂并列成为了意大利最优秀的三位抒情诗人,“隐逸派”的文学代表。

在夸西莫多的诗歌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丝丝甜蜜的幸福,那是诗人对西西里的热爱和怀念,是诗人对童年的缅怀,也是诗人对故乡的赞美。

在饱尝了人间冷暖,天涯苦楚之后,他才发现自己是那样的孤独,只有在那熟悉的西西里,才能让自己安逸。只有那西西里的夜空点缀出来的星星是最美丽的。美好的画面都在回忆中翻涌出来,好想将那低回婉转的诗歌谱成暖暖的曲子,在想念家乡的时候,哼唱上几句。

“内容梗概”

是哪条小河映出了繁星点点?是哪阵微风又吹起了记忆?西西里,郁郁葱葱的橄榄树丛、悠扬的牧人号角声、神秘的希腊庙宇、温馨的贫困村落。诗人总是想起,那些童年的光阴,故事还在重复,却已经不再是捎来丝丝细雨的那年三月。

孤独、向往、自由、哀怨、渴求,当这些情绪叠在一起,只有故乡这个温暖的港湾能稀释它。再也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容纳这些,没有任何人可以比它更懂诗人。那既朦胧又真实的时光,只好化作一首首诉说心事的诗篇,在这月光里。

“精彩赏析”

当周围的微风又吹起,远处的炊烟又徐徐升起。熟悉的旋律、熟悉的夕阳、熟悉的气息,望着遥远的那一方,诗人又开始回忆了。

那遥远的地方便是诗人魂牵梦绕的西西里岛。童年生活过的天堂和地狱。快乐、悲痛,一切有所触动的感情全都随着印记留在了那些年月。

《瞬息间是夜晚》是诗人最著名的诗作之一,也是诗人本人非常欣赏的诗篇。这首诗写于1930年,当时西西里处于史称“黑暗的二十年”。这首抒情诗被收录在每一本选诗集中,1942年,诗人更是亲自把他已经出版的诗集结集成卷,以这首诗的名字命名。

“每一个人,偎依着大地的胸怀,孤寂地裸露在阳光之下,瞬息间是夜晚。”短短四句话就把落日到夜幕的转折捕捉到了,而且意味深长。大自然让太阳落下了山,白天变成了黑暗;战争让心灵的快乐落下了山,幸福变成了孤寂。诗人通过这首小小的短诗,是在告诉我们,不是黑夜的来临才会让整个世界成为夜晚。当灾难降临,就算是在白天也会瞬息间转变成为夜晚。人们为这样的夜晚痛苦、悲伤。

可那毕竟是自己深爱着的西西里岛,就算那里被黑暗所笼罩,也不会影响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他依然无法忘掉那里的一草一木,水和土,还有那延达里的风。

“延达里,我知道,你是那么脉脉温情,在巍峨、辽阔的山脉上,俯视娟秀的风神之岛,今天你蓦地闯入我的记忆,把我心底的奥秘窥探。”这就是那熟悉的微风,总是勾起诗人回忆的微风。微风是越过巍峨、辽阔的山脉而来的,是从那延达里传来的。空气中还存在着延达里曾经的味道,深吸一口气,仿佛自己已经站在了曾经的延达里的土地上。

可是,这微风不能带来什么可以改变的东西。只是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出来,久久不能平静。

“我沿着雄峻的岩峰攀登,微风飘送松树的清香,令我醉魄消魂,远去了,溟濛的烟雾里,悄然陪伴我的朋友们,远去了,喧嚣的声浪和真纯的柔情。”攀登上这雄峻的岩峰,微风就像现在一样从远处吹来,带着一股松树的清香。那味道使他如同喝醉了酒一般,简直就要丢了魂魄。可是那些美好的时光已经远去了,就连那些陪伴着自己的朋友们也已经远去了。

其实远去的,还不只那些要好的朋友,还有喧嚣的声浪,纯真的柔情。它们也是自己的朋友,一并远去了。

延达里,诗人最信任的地方,不在这里的日夜,诗人只好暗自神伤。他热恋延达里多姿的美丽。是它,让满怀阴冷寂寞的诗人找到了避风港,是它把几近绝望的诗人的心灵救活。他说:“你的婉约多姿使我倾倒,我曾领略离情别绪的缠绵,阴冷与寂寞的凄惶;你曾是温暖我的避风海港”可是“离别却把心灵的热焰熄灭”,在陌生的城市,诗人再也找不到那种快乐和温暖了,“在你陌生的地域,我日夜沉浸于忧伤。”

无奈之下,诗人只好用诗行来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可依然离不开想念家乡的延达里。“在黑夜的帷幕下,探进窗棂的月光,浴着你姣美的容华”夜幕降临,皎洁的月光一定照进了窗棂,洒在延达里姣美的身体上。它就像是一个美人儿,与诗人相恋。可是,“我竟不能在你的怀抱里,消受爱的欢情。”两个相恋的人,因为距离,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够在一起。在最需要爱的日子里,却只能享受孤独的残忍和嘲笑。

漂泊在外确实是一种辛酸的旅程,没有往日甘甜的宁静,只有畏惧和奔波。“可它今天已化作,对死亡过早的畏惧,爱是抵御忧伤的盾牌,黑暗中声声轻盈的步履,你给我留下了,细细咀嚼的苦涩的面包。”爱是抵御忧伤的盾牌,可是盾牌也有被刺穿的经历,爱就被忧伤给刺痛了。家乡带给诗人的是梦,是期待,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精神支持。

“明媚的延达里又显现在我眼帘,真挚的朋友把我的梦幻惊醒,邀我从峭崖上饱览美景,我佯装提心吊胆,亲爱的朋友岂能理解,是怎样的风令我黯然神伤。”如今,明媚的延达里就在眼前,可是诗人却怀念着过去的它,幸好同行的朋友把他从梦幻中叫醒,邀请他去那峭崖上饱览延达里的美景。

只是诗人心怀不定,黯然神伤,不能好好欣赏一番美景。假装怕被美景吞噬的提心吊胆,他的朋友又怎么能理解他对延达里那份感情的存在呢?

诗人重归故乡,已经是很久以后了。诺沃那广场上已是夜色茫茫,诗人独自躺在石凳上,有一种说不出的凄凉。不知道是寒夜透过石凳侵入人体的凉,还是由心灵渗出的凉,总之一阵忧郁的心情又开始四处寻找相匹配的事物了。他清澈的双眸正盯着漫天的繁星,似乎这也是一种安宁。

“小时,我也曾在普拉达尼河滩上,观赏这闪烁的星星。黑暗中把祷词诵吟。”小时候,他也在故乡观赏漫天闪烁的星星,可是如今,心情却变化了。“踏着记忆的足迹,我又回到阔别的故乡:那薰衣草、桂竹、生姜,依然晾晒在席上,散发出一阵阵芳香。”追寻着记忆,诗人又踏上了这片阔别已久的土地。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薰衣草、桂竹、生姜依然规规矩矩地被摆放在席子上,散发出一股久违的芳香。

那时,诗人和妈妈就坐在角落里,躲在荫影中。多么想再把那“浪子回头”的故事讲给妈妈听,这个故事默默地伴随着诗人,驱走了徒劳无用的岁月。终于回来了,可是童年却流失在岁月中一去不复返。

那年,向往自由的诗人毅然决然地在黑夜匆促离开了家乡。那是他年少无知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都没有安慰一下慈爱的亲娘,他说:“我怕拂晓时妈妈凄楚的眼泪。”可是,生活的道路,赋予了诗人诗与歌。“那丰满的麦穗,那洁白的花朵点缀的橄榄园,那浅蓝色的亚麻花、水仙花。”这些都是诗人笔下的诗篇,都是值得歌颂的美景。当然“更有那西西里的夜,乡间小道尘土飞扬,辗转的车轮发出寂寞的音响,赶车人悠然哼着小调,摇曳不停的马丁。”这些事情,在很多人的眼中,看起来很简单。可是,这些都是诗人珍藏的宝。

再次想起从前,才发现自己没有珍惜的,还是美好的童年和过去平静的故乡。只是,时过境迁,那美景依旧,诗人却不再是当初的自己。

“名家点评”

夸西莫多绝非唯一深受其祖国和同胞苦难所影响的意大利诗人,但这位西西里岛的诗人,以其阴郁而多情的热忱,发出了特殊而深具个性的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