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中部)
13253600000014

第14章 《冰岛姑娘》

~1955 冰岛~

She and her farewell of the crowd, the boat ladder they hastily kissed。 At the moment, on the coast, and she is so poor, so lonely。 Haifa fly away, the shore of the empty, as if there has never been through their voice, never seen them a beautiful gesture。

她和他在船梯处的人群中告别,他们急匆匆地吻了一下。此刻,在这海岸上,她是这么贫穷,这么孤独。海燕飞走了,岸边空荡荡的,仿佛这里从未响彻过它们的声音,从没有见过它们美丽的姿态。

“获奖理由”

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的、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十分优秀的叙述文学技巧更加瑰丽多姿。

“名人小记”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1902—1998)

冰岛,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国家,它拥有优良的传统以及丰富的文化修养。尽管当地的自然环境恶劣,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和冰川,人口稀少,但是这并不能使其失去它应有的魅力。

冰岛文学最风光的时期要数古典时期,从一开始就以冰岛语创作,世界文学中的奇葩“埃达”、“萨迦”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对整个北欧乃至西欧文学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现代冰岛文学出现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文坛上开始异常活跃,大量优秀作家涌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坚持用冰岛语创作的作家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因此深受冰岛人民的爱戴。

1955年,对于冰岛人民来说是非常值得庆祝的一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终于落在了他们所爱戴的赫尔多尔头上。这可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原本极有可能获得此奖项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克洛代尔在这一年不幸去世,这才让我们有幸认识到了赫尔多尔。

赫尔多尔·拉克斯内斯原名赫尔多尔·古兹永松,出生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的一个农场主家庭。他在一座名叫拉克斯内斯的农场中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他的笔名就是由此得来。由于家道中落,他只在雷克雅未克中学接受了几年正经的教育,后来便开始了打工生涯。

但是这并没有埋没他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和才华,十七岁那年,他便发表了第一部小说《自然之子》。随后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开始了游历世界的旅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居住在欧洲大陆,深受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天主教的影响。1930年,他重返冰岛定居雷克雅未克,从事文学创作。

他连续写出了以冰岛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为题材的三部长篇小说:《冰岛姑娘》、《独立的人们》、《世界之光》。而《冰岛姑娘》又以崇高的题材和深刻的描写手法成为了冰岛文学中最具权威性的作品。

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并且本着对文学崇高的敬意,一直对人类的处境进行着有力的刻画和描写。他说:“如果要使文学真正成为世界的光芒,一定要对人类的处境有最精心的了解与刻画。”

庆幸的是他也一直以此为目标而努力着,这就是冰岛的赫尔多尔·拉克斯内斯。

“内容梗概”

冰岛沿海有一处偏僻的渔村,这是个连上帝都不太知晓的渔村,它带着冰岛独特的民族传统开始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巨大改革。

那一年,她才十岁,跟随着母亲来到这里,度过到了悲惨的童年生活。母亲的不幸、她的不幸、渔村的不幸从此成了她脑海中的阴影。

可她是拉克斯内斯笔下爱的化身,又怎么能在疾苦的环境中迷失成恶魔呢?于是,她的爱包容了所有人。在一片荒凉中,绚烂成了初始的美。

“精彩赏析”

不管是暴风雨来临的日子,还是像这天平静的夜晚,邮船总会根据星星和山峦来确定航向,穿梭在狭长的峡湾里,慢慢地驶进阿克斯拉尔峡湾畔的奥谢里村。

一位母亲正在黑夜里,惶恐地四处张望,她身上的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只得在这偏僻的渔村落脚。她身边坐着一个异常平静的小女孩,那是她的女儿,名字叫萨尔卡。

小女孩看着惶恐不安的妈妈,操着一腔低沉的仿佛男人的声音问道:“妈妈,为什么我们非要在这里落脚而不去南方?您是知道的,我愿意生活在人们每天都穿着盛装的地方。”母亲低头看着她,露出了十分为难的表情对她说道:“萨尔卡,我们无法再继续前进了,我非常不舒服。”还没等小女孩说什么,对面的浆手却以不容反驳的话语打断了母女的谈话,意思是要按照上帝的意志去做就好。

母女俩上岸后,母亲西古尔利娜找来救世军上尉安德逊。可是他却说:“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给女人找个安身之处,这里仅仅是提供给水手们住的旅店。”于是,她们又去了牧师家,牧师告诉她们:“我们这儿所有人都不十分相信外来人,我是这儿教区的牧师,更应该保护这里防止外来人。”后来,她们听说医生的药房有活干,就去找医生。医生热情的接待了她们,但是听说她们打算找地方住,便说道:“我只不过是个医生,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治病。”他打开药铺的门,把母女俩送了出来。

这时,一个喝醉了的水手答应帮她们安排住宿,于是这两母女走上了一条无法磨灭的道路。这个叫斯坦恩托尔的水手并不是那样的好心人,他之所以带她们回来,是为了找个帮手为家里工作。

没过多久,斯坦恩托尔就占有了母亲西古尔利娜,玩弄她的感情和肉体。小姑娘常常想起北方,但是弱小的她没那么多能力去搞明白一些事情。从开始在这里不被信任和接受,到后来女人们开始叫萨尔卡进屋里喝咖啡。在宗教的压力下,斯塔托尔终于同意与萨尔卡的母亲结婚,但是却在举行婚礼的当天逃走了。

背负着悲惨命运的萨尔卡在这个村子里已经逐渐长成了大姑娘,可是她不会读书也不会写字。一个五十来岁,两撇胡子已经花白,喉结很大,相貌高傲的男人,他把萨尔卡叫到身边,可是他发现萨尔卡连一首冰岛的赞美诗歌都不知道,于是他决定晚上替这个孩子想想办法。

晚上,有人来找萨尔卡。那是一个黑头发长脸的小男孩,他长着浓密的眉毛和一双聪明有神的大眼睛,还有一个端正的鹰钩鼻子。小男孩说:“是老师派我来的,他让我教这个小姑娘读书和写字。”

萨尔卡抬头望见了阿尔纳里杜尔,从此在她的心灵上永远地刻下了他的形象。他教她读书,快乐极了,仿佛忘掉了世界上一切的烦恼。

萨尔卡是伴随着别人的骂声和被奸污的名声长大的,可是她不同于那个任人摆布,忍辱负重的母亲。她有自己坚强的一面,也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一副桀骜不驯的性格,留着一头短发,穿着长裤子,全村没有一个男孩不怕她。她干起活来比成年人还强。她一边读书,一边找工作。人们给她油布围裙,让她做女零工,其实她也想攒钱给自己买件连衣裙,或者一条裤子。因为她曾对阿尔纳里杜尔说过,她要坚决做一个男孩子。

这样看似平凡且舒坦的日子并没有过很久,因为斯坦恩托尔回来了。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喝酒,醉了以后还到处骂人,说下流话,还把未婚妻从床上拉起来,要吃的。萨尔卡打心眼里憎恨这个给她和母亲带来厄运的男人,母亲的一切悲伤都是由他引起的,可是母亲却只知道哭。复活节的时候,母亲还拿了她攒来买连衣裙的钱打扮自己。这让小姑娘非常生气,可是每次面对母亲痛苦的脸色,她的怒气又全消了。

一天夜里,斯坦恩托尔回来,把半裸着身子的母亲从床上拖到了厨房门口。萨尔卡惊醒后,大声地呵斥了斯坦恩托尔,谁知这反而触怒了这个醉汉,抱起萨尔卡就要强奸她。

阿尔纳里杜尔小学毕业了,他很快就成为了当地重要的人物,当上了约翰 ·波格逊的店员。有一天,他来与萨尔卡告别,然后就去了南方。后来,萨尔卡的母亲又和另外一个男人鬼混在了一起,萨尔卡对母亲已经彻底失望了。

洗礼节后不久,萨尔卡从学校回来,便看见了多年流浪在外的斯坦恩托尔坐在炉灶旁,母亲在一旁呻吟着说道:“你怎么能丢下我啊,你大概已经知道我和其他人订婚了,他给我了戒指,你却从未给过我。”

斯坦恩托尔说:“当我在英国的时候,我深受重伤躺在医院,我许下了两个愿望:第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永远不要喝酒,然后努力在被我遗弃的家人面前赎罪。”这些话打动了萨尔卡,她也曾一度相信斯坦恩托尔是一心想变好的。他开始强烈地追求萨尔卡,他对她说:“萨尔卡,我戒酒是为了赎罪,我是多么希望能和你相会啊,好向你证明我是个规矩的人。”萨尔卡太单纯了,她以为这是一颗浪子回头的心,小姑娘听见自己的心在跳。这时,她的母亲走进了房间,看到了这一切。

夜里,小姑娘发现母亲跪在自己的床边,祈求她别夺走斯坦恩托尔:“我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个希望,希望他会同我一起生活。现在他回来了,回到我身边了。”

基督受难节快到了,萨尔卡放学回家时,发现了一封来自阿尔纳里杜尔的信,她忽然发觉自己也是个青年女子了。这让她觉得有些脸红。

斯坦恩托尔最终还是没能同母亲结婚,母亲在失望中终于自杀了。在这么多年的灾难中,萨尔卡成年了,有了自己的房子、菜园,还成了合股渔船主。人们开始把她看作是女英雄,她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并且对每个渔民们说:“每当穷人家庭生一个孩子,我就给他们一千个克朗。”她再也不能忍受别人遭受自己小时候遭受的痛苦了。她深深地看透了,在这个世界上,如果穷人遇到困境,就只能自己去找出路,自己帮助自己。

她爱着青梅竹马的社会主义激进分子阿尔纳里杜尔,并且与他同居在一起。尽管他们的爱情毫无杂质可言,也同时建立在为广大劳苦人民谋福利的基础之上,但不得不说阿尔纳里杜尔其实是一个空想家。他所设计的理想说教和宏伟的生活蓝图在这个从未接触过外界的百姓面前,毫无说服力。

阿尔纳里杜尔他关心人们的命运,价值,饥饿冷暖,但是在当时来讲,这些思想显得那么的可笑和讽刺,甚至滑稽。最终,他被赶出了村子。萨尔卡把他从自己的怀抱中放开,对他说:“我现在就解除在你身上的镣铐。我请求你让我像同濒死的好友告别一样对待将要离别的你。你去美丽而阳光灿烂的国家,而我留在这里,就像船舶夫抛向岸边的一块残骸。我从前就是这样的人。”

她和他在船梯处的人群中匆匆地告别,没有人在乎她。这位冰岛姑娘,站在海边,显得那么孤独,那么贫穷。海燕也飞走了,岸边空荡荡的,仿佛从来都没有响彻过那凄美的叫声。

“名家点评”

拉克斯内斯的风格平易自然,由于作品结局常能做生动、灵活而妥切的处理,因而每每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很多冰岛作家为了经济原因,也出于对自己母语的绝望,采用其他北欧文学从事写作,而拉克斯内斯却能独排众议,高瞻远瞩,全然以古老的冰岛语作为表达现代精神的工具,他的成功很多使冰岛作家对自己的母语恢复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