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针路图
13218200000043

第43章

有了起东院“仁和里”的经验,起西院的时候,陈仰穆采用“优胜制”,分段分间,让多班师傅一齐上阵,并告知工匠:谁做得好谁有赏,谁做得好,下个工程就由谁担纲。消息一放出,接连来了好几帮师傅,都争着要接陈老爷的这手功课。刘得清无法调停,就只能请陈仰穆定夺。陈仰穆这天心情愉快。天津书法名家华世奎为其西院题写的匾额“泰安里”墨宝刚刚收到,那丰润饱满的颜体既泰又安,简直妙不可言!听说一下来了好多帮工匠,陈老爷就亲自跟帮头见了面,并当即挑选了三帮。落选的蔡家帮大为不满,先是争执,后是求情,陈老爷就是不松口。这蔡家帮情急之下就抬出新蔡来,说是蔡家的宗亲。远亲也好,近邻也罢,都跟饶村有瓜葛,不看僧面看佛面,请陈老爷分上一杯羹。陈仰穆一听,正中下怀,脸上却不露声色,只是私下里让刘得清去做个人情:支使蔡工头上新蔡请蔡叔公出面说情。

陈家富名远扬,陈家善待工匠,陈家酬金丰厚。蔡家帮头为了揽下这宗活,备下重礼,到新蔡来见蔡叔公。蔡叔公正在为陈家的东院高出蔡氏宗祠一尺五寸犯愁,一听远亲蔡氏是为了争陈家的西院活计而来,这气不打一处来,差点将那份厚礼扔进秀夫溪。

这蔡家帮头先是一头雾水,知道了缘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当即,蔡家帮头就跟新蔡村达成了协议:蔡叔公出面为蔡家帮揽下这宗活计;蔡家帮将为新蔡大宗祠增高一尺五寸!

一切都按照陈仰穆所期待的进行着。碍于蔡叔公的面子,陈家留下了蔡家帮;因为有蔡家帮的承诺,新蔡不再为一尺五寸的高低问题而干涉陈家的工程。有趣的是,蔡家帮在完成了陈家的所有工程之后,为履行承诺,在新蔡氏大宗祠的增高工程上花掉了一年六个月的功夫!这蔡氏,可没有跟陈家一样不满意就推掉重修的财力,即便有,他们也绝不花这冤枉钱!这蔡家帮想出了一个绝好的办法,竟然在蔡氏大宗祠的屋脊上,塑上了一屏“双龙抢宝”的嵌瓷!

蔡家帮因为这几年在陈家狠狠赚上了一大笔钱,为了答谢蔡氏宗亲,这蔡家帮就很上心,很卖力地履行诺言。蔡家帮特请年近古稀的潮州嵌瓷名师蔡石梅来坐镇。蔡石梅是潮州嵌瓷一代宗师吴月成的高徒,这次重新出山,其实也是要为蔡氏出一口气,想在艺术上压一压饶村陈氏的气势。

嵌瓷分为平贴、浮雕、立雕三种。这“双龙夺宝”是立雕,其前后两面都要塑得一模一样,其制作工艺要求极高。首先是打胚。用铁丝扎好骨架,固定在屋脊上,而后用石灰、糯米粥、红糖、草纸捣成的泥浆造出粗胚,最后才用钳剪出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五颜六色的各种瓷片,镶嵌拼贴成所要表现的图案。嵌瓷的内容大都离不开飞禽、走兽、鱼类、花卉、人物、博古、图形、文字等。多寓福禄吉祥富贵之意。这种工艺最讲究的就是精细,有时,仅一个小人头就要花去几天工夫,是典型的慢工细活。这屏立于蔡氏大宗祠屋脊的“双龙抢宝”嵌瓷,最终花掉了蔡石梅人生最后的一年半时光!其艺术成就让后人叹为观止!据说,完工的时候,蔡叔公不顾古稀之躯,亲自登顶验收,用角尺一打量,从屋脊到正中央的那颗宝珠,其高度刚好是一尺五寸。

陈仰穆修建的第三座大宅院跟向南的“泰安里”相接,取坐西向东,称“寿康里”。因坐向与“仁和里”一样,故俗称“仁和里”为老向东,“寿康里”为新向东。这新向东布局虽然还是潮州传统的“驷马拖车”加“双佩剑”花巷,但与修建其他大院不同。这一次,陈家从潮州各地请来了最有名的工匠,每一项工程,从石、泥、木、瓦到雕饰嵌瓷,都是两帮以上“斗工”。为了技术保密,施工时都采取措施,先用谷笪围起来,未完成不让外人观看。直到完工了,才请主人过目,请众人品评,优胜者得一个大红包。这“寿康里”建得格外精致,整体布局巧妙独特。宅第的主厅堂是“四点金”房局,两侧花巷则仿北京故宫的东西宫格式,分成若干个小院落,构成大院套小院、大屋带小屋住宅网络。而院与院之间,巷与巷之间都加上了楼梯、天桥和通廊,迂回曲折、四通八达,楼屋顶还用红砖铺有人行道,上下相通,扑朔迷离。外围却不用围墙,而盖以一圈双层洋楼,形成一个内低外高,状如城寨的方形大庭院。楼屋顶既有架梁盖瓦的传统结构,又有栏杆阳台的西式结构。在至高处还设置了瞭望台,居高临下,鸟瞰全院。如此建构,可谓将潮州大宅第的建筑特色推向了极致,也成为后人研究“中西合璧”建筑的典范。

说到这中西合璧,“寿康里”除了那一圈双层洋楼是标志性建筑,体现得更加透彻的却是那无处不在的宅第的装饰。为了体现建筑物的独特与陈氏的豪富,陈仰穆不惜重金,专门从欧洲购进大批意大利瓷砖和马赛克、彩色玻璃。这彩色玻璃在建荔园第一座大院,也就是蔡雁秋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采用过了。那时候“起大厝,砌玻璃”是一种奢侈,是一种炫耀。而到了荔园的第二次大兴土木,彩色瓷砖、马赛克、红毛灰才算稀奇。别说如何贴瓷、贴马赛克,仅仅这红毛灰(水泥)的使用,陈家还得专门请汕头埠的泥瓦师傅到饶村来实地指导。

饶村人第一次看见红毛灰是在码头的大堤顶。运红毛灰的五肚船没停靠妥,一帮搬运工就抢着上船争生意。对着一大堆圆不圆方不方的腰鼓一样的木桶发愣。这是什么东西?比西瓜还难搬!工匠们张罗了半天,都无法用绳子将其套牢,更不用说挑上肩了。一不小心,就有一桶掉到水里去了。这下可坏了,泡了水的红毛灰第二天就结成块,晾干了比石头还硬。又有一桶,搬上大堤时砸破了,里面的粉末满天飞,将几个工匠弄得跟泥猴子似的。后来,经汕头来的师傅解释,大家才晓得这叫水泥,俗称红毛灰,是从欧洲运来的,跟石灰一样用于起大厝,但其性能却比石灰要好好几倍!

瓷砖的款式、色彩真是太多了,一箱箱拆开来,琳琅满目,五彩缤纷。饶村人是开了眼界,陈家人更是爱不释手。瓷砖釉面的那一种绚丽,那一种清润,是别的任何饰物都无法代替的。连陈海澜都亲自挑了好几片,让满莲帮着搬到闺房中,整整齐齐地拼在茶几上,拼在书桌上,顿觉得屋子里有了珠光宝气。

马赛克的应用更为广泛。陈老太爷吩咐,这“寿康里”就用这马赛克来取代嵌瓷。于是,嵌瓷师傅都要放下手里的活,认认真真地跟着从汕头埠来的洋师傅学手艺,直到能将马赛克运用得如嵌瓷一样自如,一样得心应手。在彩色玻璃的应用上,师傅们还别出心裁:在门框、门额、窗框、窗棂等需要装饰的地方,贴上花边、花瓣、藤蔓。彩色瓷砖的铺设更不拘一格,各种造型、各种图案千姿百态,不少还参照随货物运来的西洋图案,拼成欧式图案,有的还照搬了一组英文字母!这些洋玩意的渗透,就像给一位清纯的少女穿上了一件斑斓的霓裳羽衣,整座“寿康里”看上去益发显得光彩照人了!

“寿康里”竣工的时候,这围在中央的老院落就拆除了,这陈府更显崭新明亮,错落有致。饶村内外,陈家上下,以为陈老爷的造屋史将告一段落。谁知,这院落刚刚收拾停妥,陈老爷又有动作了!

这下,陈仰穆请来的不是潮州本地的师傅,而是特地让介儿走一趟苏州,请来了著名的苏州园林大师顾沄。其时,顾沄刚好接了香港一宗大工程,动身赴港之前听说有个潮州富商要请他在其家中修一座木楼,就一举两得,收下礼金,跟了介儿就到饶村来。顾大师对在荔园建一座苏州式木楼其实没一点兴趣,因潮州临海,湿气重,盐风烈,尤其是春季多雾,修建这样的木楼显然不是很合适,再加上主人提出的建楼位置直面潮海,若逢飓风暴雨,很容易遭到破坏。所以,顾大师在荔园留宿一夜扔下一张“听潮楼”的图纸,第二天就起程从汕头港乘船到香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