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双亲已经去世,留下兄弟相对,应当像形体和影子、声音和回响一样亲密而不可分离。爱惜先人所给予的躯体,顾惜与自己血脉相通的兄弟。除了兄弟,还有什么人更值得牵挂心头呢?兄弟之间,与他人可是有很大分别的,彼此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埋怨,但同时也正是因为关系亲近而更容易消除隔阂。这就好比居住的房子,出现一个漏洞就及时堵上,出现一条细缝就及时填补,这样就不会担心房子倒塌;假如不提防雀鼠的毁坏,不防范风雨的摧残,那么就会墙崩柱摧,无从挽回了。仆妾就好比那雀鼠,妻子就好比那风雨,其威力恐怕比它们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原文】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译文】
要是兄弟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则子侄之间就不会相互敬爱;子侄要是不相互敬爱了,则与子侄同辈的族中子弟就会疏远淡漠欠亲密;要是族里的子侄同辈疏远不亲密,则僮仆就成仇敌了。这样一来,即使走在路上的陌生人都可随意欺负他们,那又会有谁来救他们呢?有些人能结交天下之士并能做到与朋友关系融洽,却不能尊敬自己的兄长,为什么他们能做到与那么多人和睦相处而不能同样对待少数几个人(兄长)啊;有些人能统率几万大军,并能赢得将士的心,使他们拼死效力,却对自己的亲弟弟缺乏恩爱,为什么能亲近外人而不能善待自己的亲人呢?
【原文】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译文】
妯娌之间,纠纷最多。即便是同胞姐妹成为妯娌住在一起,也不如让她们各奔东西,住的距离远一些,好让她们感受霜露而相思,期盼相见日子的到来。更何况妯娌本如走在路上的陌生人,又处在多纠纷的境地里,能做到不生嫌隙的实在太少了。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她们办的是大家庭的公事,却都要顾及自己的私利,肩负重担又少讲道义;如果能宽恕别人像宽恕自己一样,对待子侄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则这样的弊病就会避免了。
【原文】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国刘琎,尝与兄连栋隔壁,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怪问之,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矣。
【译文】
人在侍奉兄长时,不能做到以侍奉父亲的态度来对待兄长,那为什么还要埋怨兄长爱弟弟不如爱儿子呢?这就是没有把这两件事对照起来看明白啊!沛国的刘琎,曾经与他的兄长刘在一起住,两人的房子仅隔一堵墙。有一次,刘隔着墙壁叫他,连着叫了好几声都无回音。很长时间以后,刘琎才答应。刘很奇怪,问他为何回答那么慢。刘琎说:“刚才我还没有穿好衣服。”用这样的礼节态度来对待兄长,那就不用担心兄长不疼爱弟弟了。
【原文】
江陵王玄绍,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友爱,所得甘旨新异,非共聚食,必不先尝,孜孜色貌,相见如不足者。及西台陷没,玄绍以形体魁梧,为兵所围,二弟争共抱持,各求代死,终不得解,遂并命尔。
【译文】
江陵的王玄绍与他的两个弟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非常友爱,他们所得的没吃过的美味食物或新鲜的东西,兄弟三人如果不聚在一起,绝不会有人先尝,那真诚的态度在外表上也能看得出来,彼此之间那种深厚的手足之情,使得他们每次相见时总感到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够。后来,江陵陷没的时候,王玄绍因为形体魁梧,而被敌兵包围,两个弟弟争着去保护他,都要求替他去死,最终拉扯不开,无法解救,三个人便一起殉难了。
【评析】
本篇主要阐述了家庭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明确了兄弟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兄弟团结和睦、关系融洽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关键。中国古代多为子女众多的大家庭,处理好兄弟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血浓于水,颜氏指出兄弟之间的亲情是外人之间的任何感情都无法比拟的。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不和外人欺”,任何时候都不要做“亲于外而疏于内”的不明智之举。颜氏在书中举了江陵的王玄绍兄弟三个的例子,告诫孩子们要重视手足之情,要同甘共苦。
正像颜氏所指出的,兄弟是形体虽然分开了,但血脉还依然相通的人,大家成长在同一个家庭里,睡在同一个炕上,吃着同一口锅里的饭,在一起玩耍,等等,可谓是形影相随。长大后各自有了妻室,虽然妯娌之间会比兄弟之间疏远,但也不能因此而疏远了兄弟之间的感情。俗话说:“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这就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血缘都是隔不断的,兄弟之间的彼此付出是不需要任何理由,不求任何回报的,这都是本能。因此,关键的时刻心甘情愿为你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的还是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亲兄弟。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呢?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中国人注重长幼有序、兄友弟恭的文化传统,而孔融让梨无疑是符合这个传统的。“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只有兄弟间和睦相处,才能使自己的家族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再者,兄弟如手足,如果手足相残、同室操戈,无论成败如何,都必定会大伤元气。历史上兄弟反目的惨痛教训并不鲜见。并且,这样做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关于兄弟之情,古人要比我们现代人更加看重,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兄弟之间和睦友爱的相处是多么重要。在这方面,晚清重臣曾国藩可以说是一个典范。他曾在自己的家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兄弟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其中一篇给父母的信里有这样几句话:“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帮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意思是说,一家人如果和和气气,幸福生活便会如期而至。一个家庭中,若哥哥说话,弟弟都听,弟弟有什么要求,哥哥没有不答应的,这样和气的家,没有不兴旺的;反之,这个家就一定要败落。
曾国藩能看到兄弟和睦是家和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他还在另一封给弟弟写的家书中提出了兄弟之间和睦相处之道,即怎样才能做到和睦相处。他这样写道:“去年我与九弟闲谈之时,曾说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过分地偏爱,觉得别的兄弟都不如自己,这就是不孝;若使家族同乡极力地夸赞自己,而贬低众兄弟,认为都不如自己出色,这就是对兄弟不友爱。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如果使父母心中有了贤能愚蠢的分别,使族人同乡口中有了贤能愚蠢的区别,那么平时必有刻意讨好的意思,以致暗用心计,落得个虚无的好名声,而让他的兄弟身负恶名,自然以后的矛盾就会不断发生。比如刘大爷、刘三爷都想做好人,最后却闹得如同仇敌一般。就因为刘三爷在父母面前得了好名声,而在族人同乡中间,刘三爷却有着坏名声。现在四弟所责备我的,也是这个道理,让我读来不禁汗颜。但愿我们兄弟五人,各自都明白这个道理,相互原谅,当兄长的以弟弟得坏名声而忧虑,弟弟为兄长得好名声而快乐。兄不能让弟尽孝道而得美名,是兄的罪;弟不能让兄尽孝道而得美名,是弟的罪。若彼此都能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什么时候都不会有一点矛盾了。”曾国藩在这里已经说得很透彻了,这就是兄弟之间,做兄长的应该以身作则。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自己与兄弟的关系和睦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孩子们兄弟之间的关系。所以要想让子侄辈好好相处,关键的一点是父辈兄弟之间要和睦,给子侄作出典范,只有这样才能将这种好的传统代代相传,家业才会兴旺发达。
当然了,我们讲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这并不是说兄弟之间就不能有矛盾。由于兄弟之间的关系与一般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他们对彼此期望过高,因此更容易与对方产生不满,同样的事情,外人做了就可以原谅,而自己的兄弟做了就会难以忍受;当然,也正是因为关系亲近,不满也就更容易消除。关键是有了矛盾后应该及时地去补救,不然的话就会发展到不可化解的地步。就像颜氏在文中比喻的那样,房子有了漏洞或是裂缝,就要及时修补,不然,日积月累,小的会变大,等到来不及补救时,房子就该倒塌了。其实,兄弟间的不愉快很好解决,只需一方事先放下架子和对方和好,主动和对方做事、说话,矛盾就会消除了。
朋友是后来的兄弟,兄弟是自然生成的朋友。如果能得到一个和自己同心同德的兄弟,还有比这更值得让人高兴的事情吗?所以,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不要因为外界的原因而疏远了彼此。
手足之情每个人都听说过,但实际上却不曾亲身体会过,不曾亲自着意寻求其中的含义。仔细想一想自己的手和脚,要站住就必定是手和脚一起停下来,要行动就必定是手和脚一起行动;舒服了,手脚就都舒服,痛苦了,手脚就都痛苦。手和脚无论偏废了哪一个,人就不会安宁,纠缠在一起,手脚必定会互相妨碍,所以要分成手脚两种但心气相通。
当今社会多为独生子女家庭,能够真正体会到手足情深的人就越来越少了,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珍惜这份情谊,珍惜父母留下的躯体。同时要推己及人,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对待与自己情同手足、生死与共的朋友。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庭才会安宁,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
后娶第四
【原文】
吉甫,贤父也,伯奇,孝子也。以贤父御孝子,合得终于天性,而后妻间之,伯奇遂放。曾参妇死,谓其子曰:“吾不及吉甫,汝不及伯奇。”王骏丧妻,亦谓人曰:“我不及曾参,子不如华、元。”并终身不娶,此等足以为诫。其后,假继惨虐孤遗,离间骨肉,伤心断肠者,何可胜数。慎之哉!慎之哉!
【译文】
吉甫,是贤明的父亲;伯奇,是孝顺的儿子。以贤父来对待孝子,本来应该是比较幸福,能享受天伦之乐了,然而由于后妻的挑拨离间,儿子伯奇就被放逐。曾参的妻死去之后,他就对儿子说:“我比不上吉甫那样贤明,你们也比不上伯奇那样孝顺。”王骏的妻死去之后,他也对别人说:“我比不上曾参,我的儿子也比不上曾华、曾元。”因此,曾参与王骏两位后来都终身没有再娶。这些事例都足以让人引为鉴戒。此后,那些做后母的虐待前妻的孩子,离间前妻之子和其生父的骨肉之情等这样让人伤心断肠的例子数不胜数。对再娶这种事,一定要小心谨慎啊!一定要小心谨慎啊!
【原文】
江左不讳庶孽,丧室之后,多以妾媵终家事;疥癣蚊虻,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斗阋之耻。河北鄙于侧出,不预人流,是以必须重娶,至于三四,母年有少于子者。后母之弟,与前妇之兄,衣服饮食,爰及婚宦,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身没之后,辞讼盈公门,谤辱彰道路。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自古奸臣佞妾,以一言陷人者众矣!况夫妇之义,晓夕移之,婢仆求容,助相说引,积年累月,安有孝子乎?此不可不畏。
【译文】
江东地区的人们并不嫌弃小妾生的孩子,妻子死了以后,多由小妾来主持家事;一些小的家庭纠纷是在所难免的,但限于名分,兄弟之间打架争吵等可耻的事情就很少发生。黄河以北的人们鄙视侍妾所生的孩子,这些孩子没有社会地位,所以必须妻亡重娶,甚至重娶三四次,这样,后母年龄有时比前妻的儿子的年龄还小。后母生的孩子(弟弟)和前妻生的孩子(兄长),无论在衣服还是饮食上,在婚娶还是做官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到了士和庶那样贵贱悬殊的地步,而世俗对此现象也习以为常了。父亲一死,家庭内部的矛盾爆发,直至闹到公堂,彼此公开诽谤污辱,对骂的言语连路上的行人都能听到,前妻之子诬蔑后母为小妾,后母之子将前妻之子贬斥为仆役,他们宣扬先人的言辞行迹,暴露先人的是非好坏,以此来证明自己的道理,为自己辩解,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事情。真是可悲啊!从古以来的奸臣佞妾,用一句话来置人于死地的事情多得很呢!何况凭夫妇的情义,早晚在丈夫跟前说他人的坏话,以此来改变男人的心意,而婢仆为了讨主子的欢心,也在一边帮着劝说引诱,时间一长,怎么还会有孝子呢?这怎么能让人不感到畏惧呢?
【原文】
凡庸之性,后夫多宠前夫之孤,后妻必虐前妻之子;非唯妇人怀嫉妒之情,丈夫有沉惑之僻,亦事势使之然也。前夫之孤,不敢与我子争家,提携鞠养,积习生爱,故宠之;前妻之子,每居己生之上,宦学婚嫁,莫不为防焉,故虐之。异姓宠则父母被怨,继亲虐则兄弟为仇,家有此者,皆门户之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