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3108800000076

第76章 最完备的政治

人与人较,其材质等差凡几,古圣贤知人之材质有等差,是以重学问,贵扩充。

—戴震

戴震是清代中叶最具个性的儒学大师,他在学术和思想上都卓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胡适这样评价他:“戴震的哲学,从历史上看来,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

戴震,字东源,一字慎修,号杲溪,今安徽黄山人,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曾被召为《四库全书》的编纂官。戴震的学识非常广博,语言文字、历法算数、天文地理等都非常精通。对于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想来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据记载,戴震10岁的时候才学会说话,但是非常聪明。跟随老师学习,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一次,老师教大家学习《大学》,戴震就问老师:“怎么就知道这是曾子记载的孔夫子的话呢?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学生记载曾子的思想呢?”

老师回答他:“这是朱文公说的。”

戴震马上又问道:“朱文公是宋朝人,孔子和曾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他们之间相隔了差不多两千年,朱文公是怎么确定的呢?”

老师不知该如何回答了。

这个故事被后人总结为“戴震难师”,体现了少年戴震敢于质问、独立思考的精神。

清朝中期一个很重要的学术思潮是朴学。朴学兴起于明末清初,兴盛于乾隆、嘉庆年间,因此又称“乾嘉学派”。可以说,朴学是在与宋明理学的对立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因为当时的学者认为宋明理学只是空谈义理的书本学问,对社会现实漠不关心,只强调个体的“修身”,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丢掉了,所以他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儒家精神,只有从儒家原典中探寻。

朴学注重儒家原典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主要从事文献审订、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等。他们不注重文采而是以儒经说为宗。

作为当时有名的朴学大师,戴震和其他学者只知专研前人典籍不同,他既反对程朱理学空谈义理的虚玄无物,又反对乾嘉考据的矫枉过正。他认为义理、考据、辞章都是学习的途径,其中义理是最重要的,考据和辞章只是通向义理的手段。但是,他所说的义理并不是程朱理学中的义理—他认为儒家的原始精神已经被宋命理学家弄得晦而不彰,所以他主张在考据的基础上重新发展儒家的义理之学。

戴震的“义理之学”主要反映在他的三部“义理之书”中:《原善》、《绪言》与《孟子字义疏证》。在这三部著作中,戴震对儒家的哲学体系进行了新的阐述,他认为“理”既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规律也是人类道德的准则。和宋明理学家将“理”和“欲”对立起来不同,他主张两者的统一,认为欲望的适当满足就是理。

戴震反对理学家片面强调“理”和“欲”对立的观点,批判程朱理学的“以理杀人”,从而提出“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进民之欲,而王道备”的观点,意思是最完备的政治是让人们的需求得到必要的满足。

他认为理学和封建统治的结合,造成理,即纲常名教,成为尊者、长者、贵者用来压迫卑者、幼者、贱者的工具,是违背先秦儒家思想的。

可惜,他的学说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到了近代,经过章太炎、胡适等学者的推崇,才被认同。现代也有很多学者将他的思想看做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