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3108800000055

第55章 玄奘西行求法

若不摧邪,难以显正。

—玄奘

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玄奘的身世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他的父亲经历了“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的喜悦,又遭遇了月黑风高、抛尸江底的惨剧,玄奘刚出世,便被母亲无奈送走。小说中的描写固然带了很多传奇色彩,但历史上记载的玄奘,一生也颇为传奇。

玄奘年幼时因家境困难,曾跟随长捷法师住在净土寺,学习佛经5年。13岁的时候,他便在洛阳正式出家。剃度后的少年玄奘刻苦研习佛经,十几岁时佛学造诣已经非常了得。

当时正值隋末唐初的动荡年代,但为了求得佛学的真谛,玄奘下四川,上长安,辗转求学。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再次到长安学习外国语言和佛学典籍,声誉遍传京师。

在继续学习佛学的同时,玄奘感到各派学说纷繁复杂,没有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取经。他从凉州玉门关出发,经过今天的土耳其、阿富汗等地区,单独行走十万里,历尽千辛万苦抵达天竺。

最初,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后来游历天竺各地,并与当地佛学家辩论,名声大震。玄奘在天竺学习了近二十年,最终拒绝了天竺的盛情挽留,回到了长安,并同时带回了657部佛经,受到唐太宗的热情迎接。

为了保存从天竺带回来的珍贵经文,唐太宗特地在长安城内的慈恩寺西院修筑了五层塔,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从此,玄奘和弟子一边忙于宣扬佛法,一边从事梵文经典的翻译工作。在19年的时间里,玄奘和弟子窥基等人共翻译出75部经、论著作。

同时,玄奘还将西行沿途的风土人情、政治、历史、文化等编纂成《大唐西域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玄奘大师留给后人的还有“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玄奘精神,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脊梁”。

此外,玄奘和他的弟子窥基还创立了唐朝初期一个很重要的佛学宗派—法相宗。这个宗派集中分析了世界上各种物质和精神现象,从而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全部根源于“识”,即“万法唯识”。“识”又分为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由于法相宗的很多教义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人情,而且理论烦琐深奥,不是专业人士很难懂得其中的奥妙,所以在唐朝初期流传了几十年就遭到了冷落,逐渐湮灭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