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3108800000017

第17章 平民教父的哲思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墨子

墨子,姓墨名翟,是我国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墨子的出生地,一直都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

出身平民的墨子,是小工业者的代表,他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可见,他属于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墨子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

墨子主要在鲁国活动,又生活在孔门学说正盛的时期,所以他的思想学说处处和儒家有关系。他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尚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他渐渐不满儒家“礼”的烦琐,最恨那些儒家一面不信鬼神,一面却讲究祭礼丧礼。他说:“不信鬼神,却要学祭礼,这不是没有客却行客礼吗?这不是没有鱼却下网吗?”

最终,他舍弃儒学,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也是先秦时代唯一能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相抗衡的“世之显学”。

墨家与儒家的根本不同,在于两家的哲学方法和“逻辑”。儒家只注意行为的动机,不注意行为的效果,墨子的方法却恰与此相反,处处要问一个“为什么”。比如,造一所房子,墨子先要问为什么要造房子。知道了“为什么”,才能知道“怎样做”。知道房子的用处是“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才会知道该怎样布置构造,使其能避风雨寒暑、分别男女内外。

或许是因为出身的关系,墨子的思想总体而言,可以看成一种平民哲学。墨子在他的体系中,始终以下层的普通民众作为原点,进而衍生出其他。墨子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闻知、说知和亲知。

在墨子看来,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为依据。对于学习得到的知识,不应当是简单地接受,而必须消化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他强调要“循所闻而得其义”。这种把知识来源的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方法,使得墨子的认识论在我国古代哲学领域里独树一帜。

墨子的弟子众多,他们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特别重视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学生对他思想言论的记录,现存五十三篇。全书分为《墨经》、《墨论》、《杂篇》三类,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