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3108800000015

第15章 仁政才是保障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孟子师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一直是孔子学说和理想的强大支持者。他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仅游历于宋、滕、魏等国,还曾在齐国为卿。

民心的向背是孟子十分重视的,因此,他的政治哲学带着很强的民权意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意思是说,百姓最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和谷神的重要性要低于百姓,而国君的重要性最低。因此,得到百姓拥戴的人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的人能做诸侯国的国君,得到诸侯国国君信任的人能做大夫。

孟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政治观点,是因为他的学说的出发点是“性善论”。孟子把个人看得十分重要,相信人生来都有一种不忍人之心和种种“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也称“四端”。他认为,有的人可以扩充“善端”,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

因此,孟子同时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并提出这主要在于人的主观方面。做人的确不容易,但人的崇高性和自身价值就体现在这里,所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说。

孟子主张以德治天下,即德治,提出了“仁政”、“王道”等观点,并使之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应用于政治,认为百姓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便能引导人们向善,就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他对当时的君主说道:“你好色没关系,好货没关系,好田猎、好游玩、好音乐都没关系。但是你好色时,要想想国家的怨女旷夫们;你好货时,要想想那些穷苦的百姓;你好田猎、好游玩时,要想想天下有多少父子不得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总之,你要善推其所为,要实行仁政。”

对于如何推行仁政,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也就是说,凭借武力又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天下,所以称霸者必须具备自身是大国的条件。依靠道德而施行仁义的人也可以称王天下,但不一定必须是大国。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国土面积称王天下,周文王凭借一百里面积的国土称王。用武力让别人屈服,别人未必是真心屈服,只是力量不足以反抗罢了;用道德让别人顺从,别人才会心悦诚服地顺从。

不过,当时的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期望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所以,孟子的这种德政学说,被统治者认为是“遇远而阔于事情”,根本不可实行。最终,孟子选择退而著书,与弟子们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孟子也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因孔子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