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3108800000014

第14章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国家四分五裂,诸侯争霸。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孟母守节没有改嫁,对他要求十分严格。

最初,孟子一家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号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便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有模有样。孟母听说后,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了。这个时候,孟母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人们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要接近好的人和事物,才能养成好的习惯。

孟母的教育,深深地影响了孟子。因为深信人性本善,所以孟子不主张被动和逼迫的教育。他认为,教育的宗旨只是要使这本来的善性充分发挥,因此提倡自觉自发的教育。

他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教育只是要保存这“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人性罢了。

孟子还将教育比作“有如时雨化之者”,认为不耘苗不好,揠苗也不好,最好的是及时的雨露。也就是说,标准的教育虽是自动的,却不可没有标准。

他说:“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前人出了多少力气,才制定出这种种标准。我们用了这些标准,便是不劳而获了前人的益处,这才是标准的教育法,才是教育的捷径。

总的来说,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他认定个人不能单独存在,一切行为都是人和人相互关系的行为,都是伦理的行为。所以,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他还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凡是人力所不能做到的事,孟子都归结为天的作用。

孟子说:“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因此,他主张人应顺从地接受天的安排,做到“乐天”、“畏天”、“事天”,由此可见,孟子的哲学思想颇具客观唯心主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