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棋与道
13107300000003

第3章 棋艺与境界

中和道长

发表时间:2004-10-22

“快”如果没有基础与内涵作支撑,“快”就成了浮躁和华而不实的代名词。快棋比赛只是强调步调的快慢而已,国手之间下快棋比的也并不是快,比的还是棋力与功夫,这里面有他们全部的构思、谋略、计算深度作支撑的。

真正的所谓“快”,只存在于高手与下手之间。同水平的对手之间,不存在快的实质,最终是要以综合实力来斗功夫深浅而致结束,以斗智而致胜。你看高级别的拳击比赛、武术比赛都是如此,想以快致胜是很难的,可以在战术中结合快,也可以在战术中利用对方的快来达到战略目的。而高手对下手,因为对棋理解的境界不同,计算能力、谋略能力、战术运用能力、均衡能力等都不在一个档次,高手对棋局有绝对的掌控能力,那就存在实质意义的快了。

因此,专业与业余的比赛要让子以求弈棋力量的均衡,高段与低级也是如此。即使这样了,高手下棋仍然落子如飞,你绞尽脑汁、机关算尽,也比不过高手一瞥之间算路与谋略的精深。武术也是如此,你在内家高手面前,无论你如何快,什么剑快拳快,在高手看都是慢,甚至像花架子。当然,快也在“道”的内涵中,所以人们从快棋中也能够感受到下棋的乐趣,“道”之中自然而然包括了更高境界的快。没有内涵的快,以快取乐,是一种自娱,达不到真正提高棋艺与人生境界的目的。

近代围棋的发展史,是对围棋文化深刻内涵的不断诠释,是对历史上棋理、棋彦、棋道等中华儒家、道家文化精华的深刻理解和追求的过程。因此才会有吴清源先生对围棋新时代的开天辟地,才会有他老先生对未来围棋将是“六合与中和”的定位。

高手们之所以成为高手,靠的不光是勤奋刻苦。在棋手培养的过程中,大多需要勤奋,但老师更应该不断把围棋层层的文化内涵与棋道棋理的深层内涵教给学生,才能将业余培养成专业、将愚钝变成聪慧,棋艺上才会有质的飞跃。

马晓春先生就说过,他的棋与勤奋无关,却被人误以为天才,其实不是,只是他善避弯路,比别人更善于从棋道棋理广阔无边的内涵中理解围棋,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到他的竞技之巅,在技艺上他无法再超越他对围棋内涵的理解,就从竞技中滑落,转而将棋道运用于广阔人生,追求更开阔地理解围棋内涵,胜负已不在其中。这,才应该是棋手真正的归宿。

为什么围棋国手们在比赛中总讲究要以“平常心”比赛呢?其实平常心就是于比赛中忘却比赛,于竞技中忘却胜负,放下一切功名利禄对智慧的影响,放下一切凡俗之气所引起的躁动,从而达到忘我。只有这样,棋手才能真正地平静下来去思考判断,才能达到人与棋、人与境界、人与洞察机变合为一体。正是这种人与棋合为一体,忘却了胜负,忘却了自我,才能于对弈中敏锐地观察、迅速捕捉到胜负的因素,从而赢得比赛。

你看聂卫平、马晓春他们在直播现场比赛,那么大的外在因素却影响不到他们,你在他耳边说什么他都听不到,从而将自己的棋艺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要真正做到“平常心”是很难的,这就是功夫。

按照《棋经十三篇》所叙:“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今不复云。”那么,刚才所述高手所具备的能力,还只是八品之下的境界而已,还只是入神、坐照、通幽、用智等的描述而已。而李昌镐的棋是若愚与守拙的最好诠释,真正达到这种境界,在技艺上可以称雄于天下。“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讲的可不是这之外其他不能入流的意思,古人是说,在围棋这九品技艺境界之外,还有更多高深的内涵境界无法描述,无法说,需要棋手在对棋道的追求中去认识体会。而这些境界,却是一个棋手能否一生都保持技艺强盛持久的根本内力,这种内力一定来源于传统文化的熏陶。像吴清源、木谷实、桥本宇太郎、板田、藤泽秀行、林海峰、赵治勋等,无不如此。

庸手是以追求胜负为目的,所以外在因素和内在的躁动自然会干扰到他们。他们会因棋局的好坏而喜而乐,也会因胜负而大喜大悲,情绪失控,从而体悟和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高手不是这样,高手下棋,是融一生的境界,融一生对围棋内涵的理解,在人与棋合为一体的忘我中展开棋局,是先有棋局计谋而后动。在一局棋中,如果融进了他一生的精华,却因为某一种因素而败落,他就会限在那局棋的境界中出不来。正因为他融集了他境界中的一切,包括了他的心血,所以他们的一局棋常会使人虚脱,会使人衰老,会使人出不来。像演员入了戏,分不清自己在戏里还是戏外了。

如聂卫平,在他的顶峰,对棋的理解与运用确实是超凡入圣,前无古人,气势磅礴又丝丝入扣,却因“应氏杯”唾手可得时的一步之漏而陨落,从而造就曹熏旋的辉煌。他为什么陨落?除了棋之外的影响,他是被这种心血鬼使神差地付之东流而击倒,丝毫没有冠军得没得到的荣辱。你再要他凝聚那种境界,凝聚那种心血,他很难做到了,更因为他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如马晓春,落败于小林光一,受其半目凌辱,用九年之心血,磨炼那半目的功夫,在一次次挫败中提升自己对围棋的理解,终于将小林光一打为下手。可是当他又遇李昌镐而遭受同样的结果时,他已经无法承受那种超越所要付出的了。一个人要两次凝聚生命与心血翻越大山,是很难承受的,所以马晓春是被自己的心力不续而击倒。当今中国棋手,能够将围棋与棋道、与人生境界合而为一,毕其一生心血而下棋的,只有陈祖德、聂卫平、马晓春三人;刘小光、钱宇平、芮乃伟差半目;俞斌和曹大元差一目;年轻一代国手们得他们自己去评价了。

据说赵治勋翻烂四本吴清源全集,他在这四本全集中学习什么?学习吴清源先生怎么下棋?不是,现代超一流棋士的技艺未必比老先生差了。赵治勋学的是吴清源先生九品之外每步棋的境界,每步棋的内涵,而且他一定是每次都有提高,都有心得,就像修“道”得道一样,他才可能翻烂四本同一个内容的“棋道”书籍,现代中国年轻棋手中,不知有谁能做到?都已经是国手高手了,了不起了,可是于棋道的境界呢?

你看陈祖德、聂卫平、马晓春,他们是以棋的境界去看别人下的棋,境界中包括了胜负,包括了棋手的心态,包括了平常心所包含的一切,所以他们判断棋局内涵与别人有差异,他们能看出下一步棋时棋手的所有心态。

如老聂评论弟子,说他们都还嫩,别人就说了:“你都下不过他们了还说他们嫩,那你就比试比试呀,赢他们呀!有本事也打个等级分第一呀!”,老聂说韩国棋手对布局不是差,而是太差。大家更笑他了,世俗总认为,你好你就赢人家呀!别下不赢嘴硬,光大嗓门嚷嚷。老聂又说:“我只要不出昏招,五十步内仍然天下第一。”大家更笑话他大话无边,英雄迟暮了。其实不是,时至今日,聂卫平能做到五十步内天下第一,他本来就具备这种境界,只是他很难再凝聚他一生的心血于一盘棋中了。他现在再怎么下,都只能是浅尝围棋,并未进入他真实的忘我境界中,他也被外在因素所牵扯干扰而已,可他对围棋的评论却来自他的境界。

如陈祖德先生,为什么退?是心力与身体的问题而非棋力的问题。因为他们下一盘棋,真正是呕心沥血!要他从境界中出来都很难。很多的时候,连他们自己都怕进入到那种境界状态中去,因为那种境界中有生与死。现在年轻国手不知道能不能做到,再过十年看行不行,如果不加强对围棋内涵境界的理解,就是当了世界冠军,怕也达不到前辈的这种境界。

技艺与棋道是围棋的双面内涵,棋道一定是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支撑的,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中主要是儒学和道的精神境界。日本民族的文化脱胎于中华,实际上是中华文化的分支,他们继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在各个领域很好地发扬了它。可为什么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围棋新局面先河的还是中华儿女吴清源先生呢?这就是母亲文化的底蕴所致。

吴先生少年即已掌握“四书五经”等,时时能够背诵,先天他就比日本人更了解围棋文化的内涵源于何处,并于一生中未有忘怀,时时于棋道的追求中感受中华先贤的智慧精华。因此他能打开围棋的新局面,给围棋带来新的变革、新的境界,并告诉世人围棋的至高境界是“六合与中和”。而这种境界,只怕李昌镐要用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生方能明白,更不用说年轻气躁的国手们了。

正因为如此,赵治勋能翻烂几本吴清源全集而乐此不疲,能于失败中始终凝聚那不可凝聚的心血,为棋道而生,为棋道而死,把生命都融于棋道中。我们看日本,能于六十岁而依然不言老,依然活跃并驰骋棋坛的,一定与吴清源先生有关,一定是受益于吴清源先生对棋道的理解的人。而聂、马是骄于先天,却又失于先天文化的底蕴,故有心力不续、生活紊乱之象。

民族文化的精华是这个民族永世的脊梁,脊梁断,人无以立身;传统美德断,世人无以继承。民族的财富瑰宝是什么?就是传统文化及其蕴藏的精华,如果中国的围棋国手们都能以“先手”——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为自己追求围棋技艺与棋道境界的升华而铺路,如果我们的围棋爱好者都能以民族文化的美德与内涵去教导学生,那围棋的天地将永世流芳于中华大地。

与网友的问答

网友:

不懂围棋,也不知道这些人物,能介绍一下围棋与这些人物吗?

中和道长:

好!确实很多人不了解围棋。“琴棋书画”之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智力与行为都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陶冶他的性情。因此,尧制造围棋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其实,尧也是个道行很高的人,他深深懂得阴阳运行之道,所以,用围棋来表现太极、阴阳的变化规律,并借此来培养孩子的智力。从古到今,没有任何一样器具能像围棋一样准确表达阴阳运行的规律。

围棋就是黑白两子在棋盘上摆放,所有棋子之间无大无小、无高无低、无好无坏、无善无恶。子与子之间也是平等无分别的。但在黑子与白子的摆放过程中,就自然产生了相互的接触,产生了群体,产生了联系,也就产生了相生与相克的关系。正因为棋子相互之间的社会协作关系发生了,每一个棋子都使得整个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随着地域的扩展,生存的矛盾和生存中的和谐也自然产生。一块棋的安稳(死活)是以这块棋能否做成最低的两个眼来判断,具有两个眼的这块棋就是活棋(能安稳存在)。这也是象征太极阴阳鱼的两个眼,互为依存才成为一个整体。能存在下来,靠的就是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子与子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唇亡齿寒。

宗教一直讲,人与人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生命是一体的,是大家的共同组合,共同存在组成了社会,是人的观念中有好与坏,善与恶,贵与贱等等的分别。这跟围棋预示的道理是一样的。

围棋有四个角,四个边,正好是八个方位,跟八卦所占据的八个方位是一模一样的。围棋盘的正中间还有一个位置,叫做天元。这个位置是整个棋盘的轴心,如果真有这一个轴,那就等于在八个方位上再加上了上下,正好是十方世界,佛家认为宇宙是一个十方世界。所以我们从围棋中确实能感受到它象征一个社会,一个世界。

为什么围棋盘的最中间的位置叫做天元呢?这个问题古今没有来源上的考证,现代人也以为这是古人自然的定义,其实它有深刻的原因。如果我们把这个棋盘从中心拎起来,会看到它形成的是一个金字塔,而这个中心点就是金字塔的最顶端,最高的地方。叫这个地方做“天”是无可厚非的,称它为元始,来源之处,所以就叫做“天元”。

在《棋经十三篇》中说到:“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分而为四,以象四时。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十二路,以象其候。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阴阳。局之线道,谓之枰。线道之间,谓之罫。局方而静,棋圆而动。自古及今,弈者无同局。《传》曰:‘日日新。’故宜用意深而存虑精,以求其胜负之由,则至其所未至矣。”

在这里,是把天元位置叫作太极点,其余三百六十个交差点象征圆周数,这是其中一种说法。可是在唐宋以前,围棋不单纯有十九路围棋,还有十三路、十五路、十七路围棋,所以我前面讲的“天元”的真实含义,才是符合其本意的。称它为太极点也是可以的。

四面八方,再加上天元之位,在棋盘上就形成了九颗星,所以有个围棋比赛叫“九星杯围棋比赛”。而在《周易》里面,把八个卦所占据的四面八方的位置叫做八宫,中心的位置叫做中宫,合起来就是九宫了。我们古代神传的《河图》、《洛书》,就是讲九宫变化这个东西。这个九宫是根据时间与空间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正是这个变化使天地间产生不同的格局,九宫的变化类似一种星象的演变。

中和道长:

从尧设计围棋的思路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非常精通天文地理,非常了解“道”的内涵的。围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在上流社会与士大夫之间广为流传,“弈”这个词语在今天可以指任何棋类的游戏,但在古代,它是专门特指围棋的。在“四书五经”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围棋。往下到三国,到唐、五代,形成了围棋理论的高峰,这些理论都是修道人根据对阴阳、奇正思想的理解,加入了很多符合社会人生的认识,使围棋更功利化、世俗化和实用化。

中和道长:

吴清源先生是现代围棋理论与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定者,1928年他14岁就东渡日本学习围棋,于1933年开始跟日本著名棋手木谷实一起研究新布局,从而掀开了围棋新的篇章。他又从1939年开始与木谷实进行十盘棋胜负的打擂台比赛,史称“擂争十番”,一直持续到1960年。吴清源先生在这期间打遍天下无敌手,甚至将日本超一流棋手打到让子的地步。正是吴清源先生与这些高手较量的棋谱,奠定了现代围棋技术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木谷实先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弟子,他是一名真正的围棋教育家。从60年代到90年代,称霸日本围棋的超一流棋手,绝大多数是木谷实的弟子,如赵治勋、小林光一、武宫正树、加藤正夫、大竹英雄、石田芳夫等等,这些弟子的段位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一百段。而吴清源先生一生只培养了一个弟子,就是林海峰先生。正是吴清源先生的这一个弟子,陪伴了木谷实先生的所有弟子走过了从60年代到90年代这个过程。这也是日本围棋最辉煌的时期。

中和道长:

陈祖德、聂卫平、马晓春是奠定中国现代围棋水平的标志性人物,陈祖德的棋表现的是顽强意志,聂卫平的棋表现的是气吞山河、舍我其谁的王者气势,马小春的棋是轻灵飘逸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