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书就是好老师好妈妈(学习卷)
13094900000021

第21章 第21种好习惯:让孩子学会合理分配时间

习惯点滴

每个人一天都有24小时,我们在这个时间里面做了哪些事情呢?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用时间,但是用多少时间才合适呢?

或许有些父母会说:“孩子还小,他要做的事情我都会给他安排好,再让他去做。”要知道,所有的孩子都会像雏鸟长大离开鸟妈妈一样,他们要独立的去面对生活。而要生活得幸福,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则是必不可少的。或许有些父母会说:“孩子要做的事情,就让他慢慢做,时间有的是,不着急。”要知道,让孩子养成做一件事情拖拖拉拉的习惯,不知道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有时间上的规划,这是多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对于孩子来说,越早有“时间”的概念,越早知道要珍惜时间并能够合理分配时间,在孩子今后踏入社会之后,越容易获得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教会孩子合理分配时间,并不是让孩子火急火燎地做每件事情,而是让孩子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时间上的规划,对自己的每一天有更合理的安排。当然,教会孩子合理分配时间,不是把这种观念强加于孩子,也不需要父母精通什么理论知识,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孩子知道怎样才算得上是合理地分配时间。只有学会了合理地分配时间,孩子才能享受到有条不紊的生活,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社会发展。

习惯故事

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人——在他去世之后,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财富: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 多印张。500印张,等于12500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而这些著作,探讨了包括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等各个方面的学问。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20世纪30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篇地蚤标本,共13000只,并为其中的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300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他一生不间断地对跳甲属的分类进行研究,这不仅需要特殊的深入钻研的才能,还需要对这种工作有深刻的理解,并能理解其价值及其说不尽的新颖之处。

他的治学,博大精深,既是一个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他的知识面有多广,是很难测量的。谈起英国的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的源流、马丁·路德的学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他都是如数家珍。他懂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罗·费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古希腊古罗马,天知道他还精通些什么。

也许有人会惊叹:“这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吧?”恰恰相反,留下这样财富的人正是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一位前苏联的博学家。也许有人会说:“他不会有着三头六臂吧?”作者对他是这样描述的,“相貌不扬,性格平庸,普普通通”。那么,这样一个人,是如何取得如此成就的呢?

这便要归功于柳比歇夫对于时间的合理安排了。在时间管理上,他首先确立目标,确立一个自己热爱并想从事的事业,可以为它坚持不懈,有自己做事情的原则。比如,在阅读时,他也有时间上的合理安排,他讲求慢而精、做记录,并对阅读的书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柳比歇夫对于他所阅读过的书,不但对于内容的理解比一般人要深刻,而且从他的整个阅读来看,也是相当丰厚且驳杂的。在方法上,他专注,无论做任何事,都是应该把目标放在首位,学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同时他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子,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柳比歇夫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先有一个时间上的大概规划,“我今天大概要用两个小时看完这本书,并做笔记。”或者他在做这样一件事情之前,不知道自己大概要用多久才能够完成,那么,他会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记录自己所用的时间,在他下次做同样的事情时,有一个时间上的参考。

他对于每一个时间都有一个时间记录,每晚临睡前,他都会坐下来计算这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度过的。他都把时间花在什么上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工作消耗的时间。并在每个月底、年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看看自己的时间到底花在了什么上面。柳比歇夫还做计划,除了年度计划,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把度过的时间和做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柳比歇夫的一生恰好印证了这样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没人能预计他在下一分钟里能发生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记得前一分钟我们做过什么。”柳比歇夫的工作方法,他对于时间的合理分配,恰恰是他这一生取得如此成就的关键所在。

柳比歇夫总是有足够的时间做事情,他从来不抱怨时间不够用,而是把时间当成上帝赐给自己最宝贵的礼物:他取恰恰够用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再取一点,再做下一件事情。他的时间,精确到分钟,而且都有详细的事前计划和事后总结分析。但是,柳比歇夫又不是一个工作狂,正如书中所说:“如果真的这样,倒也罢了!不难证实,我们这部中篇小说的主人公不但睡得多,不开夜车,他还经常从事体育活动,至于领略山河景色那就更别提了。他对生活的乐趣,享受得要比作者多得多。”

教育良方

时间观念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树立的,对于时间的分配管理更不是轻而易举的。成年人都很难做到,更何况对于小孩子呢?但是,我们家长有责任帮助小朋友树立起合理分配时间的观念,要让小朋友知道时间的珍贵。那么,家长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小朋友树立时间观念,合理分配时间呢?我们给您如下小建议:

树立孩子珍惜时间的观念

在培养孩子合理分配时间之前,要先让孩子知道时间的宝贵。这莫过于让孩子知道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对于生命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聆听时钟走过时的嘀嗒声,让孩子从心灵深处产生“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受。

一心一意做事情

孩子有时候一边吃饭一边玩耍,又或者一边写作业一边听音乐,这对于孩子合理分配时间的习惯养成都是不利的。家长们要引导孩子们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做一件事,知道一心一意地做事不仅可以提高质量,更可以提高效率。

教会孩子利用零散的时间

课间休息或者排队的时候,这些空闲的但是短短的时间内,孩子可以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并且每有这样的短空闲,都让孩子只做他们喜爱的那一件事,在一周或者一段时间后,可以问问孩子有没有收获,当他自己认识到这种成功之后,他便会偏爱于利用这种“时间的下脚料”了。

延伸阅读

《奇特的一生》的作者拉格宁,是苏联俄罗斯作家,本姓盖尔曼,生于护林员家庭。《奇特的一生》可以说是一篇文献散文,作家通过调查、搜集事实并深入被研究者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究,最终创作了该作品。作者其他的作品有《雅罗斯拉夫·东勃罗夫斯基》、《婚后》、《迎着雷电》、《异城之雨》以及《画》等。

拉格宁谈《奇特的一生》的创作

拉格宁在对文学创作产生厌烦之时,文献散文使其产生了新的兴趣,作者便开始寻求其他的方法表现生活的本质。作者说:“文献散文又要是散文,是文学,这一点很重要。文献散文的情节不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应当从材料内部去发现它,看到它。主人公也不能简单地加以临摹。同时,最使人感兴趣的还是现实生活本身,作家要捕捉到生活的奇特性,虽然,这有可能并不能成为写作的对象。”

合理分配时间与成功

我们合理分配时间的初衷是什么?这样一个话题甚至可能引起关于生命意义的探讨。而对于柳比歇夫而言,时间管理的意义就在于时间本身。作者写作的初衷并非是向读者们宣传推广这种“时间管理”的方法,只是向我们展示一个人度过一生的方式和态度,如此严肃,又是如此虔诚。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时间就是生命,决定严谨有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就是最大励志,如果像柳比歇夫这样做到了,就是最大的成功。

推荐版本:《奇特的一生》,(苏联)格拉宁著,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年。

(卞晓雯编写)

习惯箴言

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苏联”高尔基)

测量一个人的力量的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如何。(“意”但丁)

一个人一旦明白事理,首先就要做到诚实而有节制。(“法”德拉克洛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