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
13092500000009

第9章 摩术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

【原文】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纝、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应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

【译文】

所谓摩,就是一种揣摩内心情感的权术;内心情感与其外在表现,就是揣摩之术的主体。运用揣情之术有一定的法则,须遵道而行,而且这一法则要以隐秘的方法来进行。根据其情感欲望稍微揣度,再进一步探测其中的奥妙,这样其内心情感与外在表现就必然相呼应。内外既然相呼应,就会在行动上有所作为。所以稍加揣度,便排除其外在表现,称作堵塞漏洞、隐匿头绪、隐蔽实情,他人就无从知晓。这样,事业得以成功而又不会留下后患。在此处运用隐秘的“揣摩之术”,而在彼处却运用“内符之术”。如此进一步互相呼应,就没有什么事办不成的。

古代善于运用“揣摩之术”的人,就像拿着钓钩而来到深潭钓鱼一样,只要把带有鱼饵的钓钩投进深潭,就必然能钓到大鱼。所以说:“所进行的事成功了还没人知道,所指挥的兵胜利了还没人畏惧。”

智慧典例

诱敌深入杀庞涓

战国中期,齐魏两国因向外扩张势力而引发了桂陵之战,结果齐军在孙膑和田忌的指挥下打败了魏军。魏军虽在桂陵之战中严重失利,但并未一蹶不振。到公元前342年,魏又发兵攻打韩国。韩国在危急中遣使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答应救援,他抓住魏、韩皆疲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直取大梁。魏惠王得知后,转将兵锋指向齐军,任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雄师10万,扑向齐军,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

这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一场鏖战无可避免。孙膑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他针对魏兵强悍善战、素来蔑视齐军的情况,判断魏军一定会骄傲轻敌、急于求战、轻兵冒进,决定示形误敌,诱其深入,而后予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并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

战争的进程完全按照齐军的预定计划展开。齐军与魏军刚一接触,就立即佯败后撤,并按孙膑预先的部署,施展了减灶的计策。第一天挖了10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二天减为5万灶,第三天又减为3万灶,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庞涓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动,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进至马陵。马陵一带道路狭窄,树木茂盛,地势险阻,是打伏击战的绝好处所。于是他就利用这一有利地形,选择齐军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

庞涓的骑兵于孙膑预计的时间进入齐军预先设伏区域。庞涓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慌失措,大败溃乱。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10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马陵之战以魏军惨败而告终结。

【评析】

孙膑在此成功运用了诱敌深入的计谋。他以佯败后撤的方法引诱庞涓深入,设下“鱼饵”,待到魏军完全进入自己的伏击圈后,便全力以赴地消灭敌人,这便是“钓”。从运用方法上看,孙膑采用的便是引诱法(飞箝术中曾提到过),在预测到魏军骄傲轻敌、急于冒进的弱点后,便抓住这一弱势采用诱敌深入的方法,一举歼灭了敌人。

马陵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场典型的“示假隐真”、相敌诱敌、设伏聚歼的成功战例。齐军取得胜利,除了把握时机得当,将帅之间密切合作,正确预测战场和作战时间以外,善于相敌诱敌,把握敌情,以敌军弱点取胜才是关键因素。

关门捉贼擒吕布

曹操在陈登父子的密切配合下,顺利地攻取了徐州,把吕布打得一败涂地,逃往下邳。曹操在徐州大犒军将后,欲马上进兵,一举攻克下邳。谋士程昱说:“我们不是要下邳一城,而是要除掉吕布。现在吕布仅有下邳一处可以安身,如果逼得太急,他则会拼死突围,一旦使他逃出下邳去投袁术,那就更不好擒了。我们宜先切断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关起门来,把他困在下邳,然后再伺机擒他。”

曹操听罢,高兴地说:“如此甚好!”马上吩咐刘备说:“你率部严守下邳通往淮南的路径,切断吕布与袁术的联系,防止吕布去投袁术。”另外又布置众将斩断吕布与山东诸郡的交通来往,防止外兵来救吕布,并防备吕布潜逃他乡。

下邳的吕布,经徐州一败后,锐气顿减。谋士陈宫先后向吕布献“以逸击劳”、“掎角之势”、“以攻为守”等计谋,吕布惧曹操势大,都不肯为之,终日在府中与妻妾饮酒解闷。

一天,谋士田楷、许记对吕布说:“将军整天在家吃酒,不是坐以待毙吗?为何不去淮南求袁术帮我们解围?”吕布叹曰:“去也无益。”田楷说:“袁术与你结怨,是由婚约造成的,若我们答应继续履行婚约,他如肯出兵相救,我们与他内外夹击曹操,下邳之围定可解矣。”吕布依其言,遂遣二人为使,派张辽、郝萌二人护送,去淮南见袁术。

由于刘备在通往淮南的路径上疏于防范,竟使许记、田楷等顺利地冲了过去。在回来的途中,两位使者在郝萌的掩护下,又冲过了阻截,回到下邳。张飞只俘获敌将郝萌。

当刘备押解郝萌向曹操请功时,曹操问明来龙去脉,怒斩郝萌之后,厉言对众将说:“各路关口一定要倍加防守,如果再有吕布及其将士走透出去,定要依法从事,斩首示众!”

刘备见曹操如此动怒,深知情势严重,暗中嘱咐关羽、张飞,一定要仔细守寨,不可怠慢。

吕布听两位使臣回报说,袁术答应来救应,但必须先把吕布女儿送来方信不食言。吕布无奈,只好照袁术要求去办。马上令高顺、张辽护送。吕布把女儿缠裹在身上,欲亲自杀出重围送女儿给袁术。

由于曹操切嘱众将严格把守关口,当吕布来到刘备寨前,受到了关羽、张飞的拦截。及至张辽、高顺欲掩护吕布冲出去时,曹操又派大将徐晃、许褚来助战,杀败了张辽、高顺。吕布也因有女缚在身上,力不能支,被关羽、张飞打败,只好又退回下邳城。

吕布求援不成,只好每天坐在府中饮酒。由于下邳城内粮多而兵少,虽久困仍不见有可攻的战机。曹操见此情形,恐迁延日久,张绣率兵去攻打许都,便欲撤兵回师,对谋士说:“下邳城内兵少粮多,与我相持一年也不成问题,我们宜暂回许都为好。”郭嘉阻止说:“既然我们困城已久,擒吕布迫在眉睫,为什么要前功尽弃呢?我有一计可加速吕布受困而亡。”曹操忙问其计。这时荀彧在侧说:“是否决沂、泗之水淹城之计?”郭嘉说:“正是。”曹操听罢,马上令众军移居高阜地带,决开沂、泗之水,坐视水淹下邳。

河水淹入下邳城后,城内一片恐慌,军民有米难炊,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此刻,吕布也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恼怒无常,无故责罚将士,军中怨声载道。

曹操在城外坐待其变,不一日,便见城内军将侯成盗了吕布的赤兔马来降。接着,在曹操攻心战术的作用下,吕布的部将宋宪又盗了他的画戟,并会同魏续,把吕布捆缚住,打开城门,把吕布献给了曹操。

【评析】

有稳操胜券的把握才会运用关门捉贼的计谋。曹操在阻断了吕布可能逃走的各条道路后,稳坐钓鱼台,以攻为守,以逸待劳,并最终“钓”得吕布,除掉了心腹大患。

巧言答对乾隆帝

纪晓岚是翰林院大学士,能言善辩,机智过人,被誉为“铁齿铜牙”。

有一天,纪晓岚陪乾隆在御花园里散步。乾隆忽然问纪晓岚:“纪爱卿,忠和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呀?”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此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此为孝。”

乾隆一听,说:“我现在以君王的身份,要你立刻去死!”

“这——”纪晓岚慌乱了一下,随即想出一个好主意,便说:“臣遵旨!”乾隆于是好奇地问:“那你打算怎样死?”

纪晓岚显得又害怕、又紧张地小心回答:“跳河。”

乾隆一挥手,说:“好!你现在就去跳吧!”等纪晓岚走后,他便在花园里踱着步,心里想着纪晓岚将会如何解脱这道难关。

不一会儿,纪晓岚便跑了回来。乾隆很奇怪,就板起脸来问道:“纪爱卿,你怎么还没有去死呢?”

纪晓岚说:“我刚刚走到河边时,不料碰到了屈原,他不让我跳河寻死。”

乾隆感到更加奇怪了:“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刚才我站在河边,正想跳下去。河里突然涌起了一个大旋涡,好像要有东西从水里冒出来一样。我一看,竟是投江自沉的楚国忠臣屈原。”纪晓岚一板一眼地说。

“真的吗?那他对你说了些什么呢?”乾隆明知他故弄玄虚,但仍想看看他如何作答。

纪晓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屈原指着我问为什么要跳河,我就把刚才皇上要臣尽忠的事情告诉了他。他说:‘这就不对了!当年楚王是昏君,我不得不跳河。可是,我看当今皇上是个圣明之人,不应该再有忠臣要跳河啊!你应该赶紧去问问皇上,他是不是也是昏君?如果他自认是,那时我们再作伴也不迟!’因此臣只得跑回来。”

乾隆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好一个巧舌如簧的机智人物!朕算服你了。”

【评析】

善于运用“摩术”的人,就如同拿着钓竿在水边垂钓一般,只要运用得当,必有鱼儿上钩。乾隆本想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来为难纪晓岚,却没想到纪晓岚将计就计,以碰到屈原为饵下了钩。如果乾隆确实让其投河,就证明了他的昏庸;如果就此作罢,那为难纪晓岚的计谋就以失败告终。权衡利弊,乾隆也只能暗自认输。

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

【原文】

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译文】

圣人都是在隐秘之中进行“揣摩之术”,所以被称为“神”;而谋略的成功是处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称为“明”。所谓谋事能逐渐成功,就是广积德政的具体表现;而人民对这件事抱有安全感,不过却不知道什么原因会如此顺利;再就是积有善行的具体表现,假如人民以此为正道,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话,普天之下就会把他们比作神明。所谓用兵打仗每每取得胜利,其原因则在于主持其事的人常常不经过激烈争斗、不耗费财用,从而战胜于无形之中,而人民却不知道之所以能威慑征服对手的原因,不知道有什么畏惧,普天之下都把他们比作神明。

智慧典例

打草惊蛇退曹兵

公元218年,刘备领兵10万围困汉中,曹操闻报大惊,起兵40万亲征。

定军山一役,蜀将黄忠计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大怒,亲统大军抵汉水与刘备决战,誓为夏侯渊报仇。蜀军见曹兵势大,退驻汉水之西,隔水相拒。刘备与诸葛亮到营前观察两岸形势,谋划破敌之策。

诸葛亮见汉水上游有一土山,可伏兵千余。回营后命赵云领兵500,带上鼓角,伏于土山之下,或黄昏,或半夜,只要听到本营中炮响一次,便擂鼓吹角呐喊一通,但不出战,诸葛亮自己隐在高山上观察敌军动静。

第二天,曹兵到阵前挑战,见蜀营既不出兵,也不射箭,叫喊一阵便回去了。到了深夜,诸葛亮见曹营灯火已灭,军士们刚刚歇息,便命营中放炮,赵云的500伏兵也鼓角齐鸣,喊声震天。曹兵惊慌,疑有蜀兵劫寨,赶忙披挂出营迎敌。可出营一看,并不见有什么蜀兵劫寨,便回营安歇。待曹兵刚刚歇定,号炮又响,鼓角又鸣,呐喊又起。一夜数次,弄得曹兵彻夜不得安宁。

一连三夜如此,曹操惊魂不定,寝食不安。有人对曹操说:“这是诸葛亮的疑兵计,不要理睬他。”可曹操说:“我岂不知是孔明的诡计!但如果多次皆假,却有一次真来劫营,我军不备,岂不要吃大亏!”曹操无奈,只得传令退兵30里,找空阔之处安营扎寨。

诸葛亮用打草惊蛇之计逼退曹兵,便乘势挥军渡过汉水,背水扎营,故意置蜀军于险境,这又使曹操产生了新的疑惑,不知诸葛亮将使什么诡计。曹操深知诸葛亮一生谨慎,认为他如果不是胜券在握,是绝不会走此险棋的。

为探听蜀军虚实,他下战书与刘备约定来日决战。战斗刚开始,蜀军便佯败后退,往汉水边逃去,而且多将军器马匹弃于道路两旁。曹操见此,急令鸣金收兵。手下将领都疑惑地问曹操:“为何不乘胜追击,反令收兵?”曹操说:“看到蜀兵背水扎寨,我原本就有怀疑,现在蜀兵刚交战就败走,而且一路丢下许多军器马匹,更说明是诸葛亮的诡计,必须火速退兵,以防上当。”

正当曹兵开始掉头后撤时,诸葛亮却举起号旗,指挥蜀兵反身向曹兵冲杀过来。曹兵大溃而逃,损失惨重。这是诸葛亮用设险局、临阵佯败、打草惊蛇的计策置曹操于疑惑、惊恐之中,再次巧妙地击溃了曹兵。

【评析】

“不争、不费”的意思是不经过激烈战争、不耗费财力与物力,从而取胜于无形之中,与《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个道理。从打草惊蛇的计谋考虑,其运用条件必须是知己知彼;敌方兵力没有暴露或者意向不明时,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和运动状况后再做打算。

挑拨离间治盗贼

西川地区历来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治安混乱,人们对此怨声颇高,希望官府能平息匪患,维持治安。可是,西川的前几任官吏不但无力治理盗贼,而且互相勾结,因此当地的盗贼越来越猖獗。

唐僖宗乾符六年,崔安潜任西川节度使。他走马上任后,众人发现他绝口不提治盗之事,都非常纳闷。有人议论说:

“‘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这个新官什么火都没烧啊!莫非又是与盗匪勾结不成?”

崔安潜听到后,没有做任何表态,只是对下属说:

“百姓们怎么知道我的想法啊!这里的盗贼问题的确严重,盗贼如此猖獗,我想是因为以前官吏的纵容或者方法不恰当。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派出大批人去搜捕,无疑是大海捞针。更何况我们在明处,而盗贼却在暗处,这样做既费力又无济于事。”

下属听了,都表示赞同。可这种办法不行,又该怎么办呢?

崔安潜说道:“从明天开始,对盗贼进行惩治。”

接着,他让下属按照他吩咐的去做。

第二天,崔安潜拿出500两银子分别放置在三处闹市,并在市上张榜,有能告发并逮捕一个盗贼者,赏200两;如果盗贼告发同伙或逮捕同伙者,可赦免其罪,和平常人一样领赏。

这一招果然灵验,告示贴出不久,便有人捕获了盗贼,送到官府。他一看,原来是两个盗贼,其中一个绑着另一个。

崔安潜又经常在三处闹市来回巡视。一次他在一处闹市看到一个盗贼绑着他的同伙,他的同伙很生气地骂他。

崔安潜笑道:

“你既然知道我有这个规定,为何不将你的同伙抓来?如果你这样做,处死的人便会是他,而领赏的人就是你。现在却恰恰相反,你既然认罪,那么只有处死你了。”

捕盗的人立即得到赏钱,被捕的人当众被砍头,众人见此,无不拍手称快。

过了一段时间,这儿的盗贼与他们的同伙终日互相猜疑,惶恐不安。结果,有的逃出西川,有的自首,从此,治安良好,地方太平。

【评析】

“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崔安潜不出兵剿匪,而只是公开在闹市上颁赏惩罚,使告发者和被告发者得到不同的发落。这样做的结果是既让盗贼相互猜疑、自乱阵脚,又让广大百姓看到官府的公平和诚信,而自己却毫无损失,真可谓一箭三雕。

故谋莫难于周密

【原文】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

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译文】

在进行“揣摩之术”时,有用和平态度的,有用正义责难的,有用讨好方式的,有用愤怒激将的,有用名声威吓的,有用行为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用信义说服的,有用利害诱惑的,有用谦卑套取的。所谓平,就是平静。所谓正,就是适宜。所谓喜,就是喜悦。所谓怒,就是鼓动。所谓名,就是名誉。所谓行,就是成功。所谓廉,就是廉洁。所谓信,就是期待。所谓利,就是求取。所谓卑,就是谄媚。所以,圣人善于运用的“揣摩之术”,众人也可以运用,至于能不能取得成功,就是运用的方法得当与否的问题了。因此,谋划方略最难莫过于周详缜密,向人游说最难莫过于对方全部听从,做人行事最难莫过于一定成功。这三点,只有圣人才能够做得到。所以说,谋略要做到周详缜密,就必须选择那些可以沟通的志同道合者进行论证,所以说结交朋友要亲密无间。事情要取得成功,就一定要合乎天数即自然规律,所以说天道、术数与天时相配合才可以保证成功。所游说的内容能被对方接受,必然是这种内容合乎情理,所以说合乎情理才有人听。

所以说,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其固定的属性,物以类聚。这就如同抱着柴薪投向烈火,那么干燥的部分一定首先燃烧;若往平地上倒水,潮湿的地方一定最先被浸润。这就是物类互相呼应之理。至于揣摩的情势,也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内心的情意表现于外在行色上,与外在的揣摩之术相呼应。所以说,根据事物的类别运用揣摩之术,哪有不相呼应的道理?依据其内心欲望揣摩其真实情感,哪有不听从的道理?所以说这是志向高洁、不随流俗的人才能运用的方法。只有通晓事物细微的征兆和趋势而果断行动的人,才会不失良机采取行动,取得成功也不会居功自傲,若如此持之以恒,就能够逐步使教化行之于天下,达到自己的目标。

智慧典例

只言片语解纷争

清朝末年,有一名知县叫陈树屏。他机智灵活,才思敏捷,尤其擅长为别人调解纠纷。他所言不多,却字字切中要害。只要他出面,不论什么事情,不消一会儿工夫,保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人们都夸赞他的口才和机敏。

这一年的春天,阳光明媚,水光潋滟。陈树屏不由诗兴大发,兴致勃勃地邀请了一帮文人朋友到黄鹤楼上游玩。当时的湖北督抚张之洞和抚军大人谭继询是他的上司,两个人也乘兴而来。大家相互寒暄后,一边欣赏着黄鹤楼下的美妙春光,一边把酒谈笑。清风拂面而来,裹挟着花的芬芳;远处的长江风景秀丽,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粼粼的波光,江面上也帆来帆去。大家兴致高涨,宴席气氛非常融洽。

忽然,有个客人问:“你们看这江水浩浩荡荡,气势宏大,却不知这江面有多宽?”

大家都讨论起来。有的引经据典,有的猜测估计,还有的等着倾听别人的回答。张之洞和谭继询两个人是死对头,表面上合得来,心里却谁也不服谁。两个人很快就因为这件事情针锋相对争论起来。

谭继询清清嗓子,说:“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有关长江的记载,我记得是五里三分。”

张之洞听后,故意说:“不对,我记得很清楚,怎么会是五里三分呢?书上明明写的是七里三分,你说得那么窄,江水怎么会有这样大的气势呢!”

谭继询见对方和自己又是意见相左,而且明摆着说自己引用有误,一时觉得面子下不来,就梗着脖子和对方争执起来,两个人闹得脸红脖子粗。

陈树屏眼看着这场争执就要破坏宴会的气氛,心里看不起他们的这种行为。他知道两个人是互相拆台,借题发挥。因为这个问题本来就是说不清楚的,即使说清楚了也没有多大意义。为了不扫来客的兴致,他灵机一动,不紧不慢地拱拱手,谦虚地说:“水涨时,江面就宽到七里三分,落潮时就降到五里三分。二位大人一个说的是涨潮时分,一个是指落潮而言,可见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这是没有什么好怀疑的!”

陈树屏放下手,端起自己的酒杯,高举着说:“这个问题暂时不用再说了。今日难得大家赏脸,也难得这么好的天气,来来来,为了今天的好景致我们喝一杯。”

众人听完这不偏不倚的圆场话,都会心地笑了。张之洞和谭继询都知自己只是和对方较劲,两个人一看东道主给自己台阶,赶紧顺势而下,举起酒杯。一场争辩就这样被化于无形之中。

【评析】

“故谋莫难于周密”是说谋划策略最困难的就是周到缜密,但在此陈树屏却以不偏不倚的言辞解决了张之洞和谭继询的纷争。如果劝说的话语不当,只顾及一方,就会伤害另一方的感情,只有两全其美的言辞才可以让双方接受。

烛之武智退秦军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郑军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您是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他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地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扬孙帮郑国守卫,之后就率军回国了。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评析】

“事莫难于必成”,意思是说做事最难的就是一定能够成功。年事已高的烛之武如果没有稳操胜券的把握,是不可能孤身一人去游说秦国的。只有胸有成竹、行事缜密之人,才可成其事,才可与圣人的智慧相比肩。

【智慧总结】

本篇是对揣篇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实际是上篇所讲“揣情”的继续。揣篇侧重的是掌握“世情”和“人情”,获得与游说对象有关的外部信息,而本篇侧重将通过“揣情”得到的外部信息加以分析、总结、推敲、检验,从外部的信息中得到对方的性格特点等重要消息,从而把握对方的喜好与厌恶,采取更有效的说服方法。

关于“揣”与“摩”的关系,鬼谷子开篇点题:“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可见,“摩”是揣情的一种方法,而且还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从两者的区别来看,揣是由表及里、由外到内,通过对方的外在表现去了解他的心理变化,是合乎实际的逻辑推理,处于静态的观察阶段;摩是积极主动地运用诸多攻心战术去引诱对方表露自己的内心情感,以检验自己揣的判断是否与事实相符。所以摩篇可以说讲述的是攻心战术的具体运用,其目的是以“摩”术让对方内心难以被探知的情感也表现出来。

在运用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分析信息,即对揣篇得来的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来判断对方的心性。主要有以下十种:“其摩也,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正是因为游说对象性格的不同,在运用“摩”术时就必须做到因人而异,只有了解到“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后,才会在揣摩对方心意时做到见机行事,灵活掌握。

揣测出对方的真实意图后,还要进行检验,判断所推得的结果是否正确。文中认为,试着根据对方的好恶期望提出建议和言辞,来仔细观察对方有怎样的表现,如有反应,再顺势诱导;如无反应,再另谋方法。文中提到三个成功游说的条件:“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如果能够让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便可达到期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