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爱一路陪伴:灾后心理救助手册
13091300000011

第11章 如何帮助丧亲的成年人

陪伴不是接过对方的痛苦背负在自己身上,而是伸出自己的手,让悲痛的家属知道:有人同行。悲伤源自失落,死亡是终极的失落。死亡的形式和幸存者的悲伤调适有很大关系。毫无预警的意外死亡,较有预知及有时间缓冲的死亡,对幸存者来说更难接受,也需要更长时间的调适。

“5·12”地震导致成千上万的家庭破碎,这些家庭在丧失家人后,面临解体的残酷考验。无论城乡,有的走了两代人,有的仅存一人,有的人震惊、麻木,有的哀痛异常……调适不好的人会沮丧无力、丧失生活勇气与求生意志,或转向酗酒,或发展成生理症状,必须及早预防。

助人者要自觉示范稳定的情绪

悲伤辅导需要经验、敏感与同理心,一般来说,有三类人可从事此工作:专业人员、受过训练的志愿者、已复原的家属。

辅导过程中所说所做,不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对方的需要。也就是不因自己的不安焦虑而喋喋不休或转移话题;不强把自己的价值观或想法加在对方身上,要能省视自己的成见甚至偏见;保持开放的心态,敏锐察觉丧亲者的需要,也保持清明的心境,分辨自己与对方的状况,掌握彼此的界限,不逾越、不纠结。

地震造成的创伤是集体式的,助人者须洞察自己的反应,因为陪伴家属的同时,我们只有清楚自己的状况及限度,才能保持平衡的心态,也才能示范出此时家属极需要的安定感、稳定感;还要在助人历程中感受心灵深处的感动,体味相互扶持走过艰难的过程。

聆听、陪伴是最基本的支持。陪伴不是接过对方的痛背在自己身上,而是伸出自己的手,让悲痛的家属知道:有人与你同行。在同一场灾祸中幸存的家人或族人,都会背负着沉重的罪恶感和太多内在的自责:“为什么不是我?”“如果我……”这样的罪咎感很难解脱,仿佛要为逝者的亡故负责。相对于内心的愧疚,生还者多半也有强烈指责的需要。因为面对莫名的大灾难,除了惊恐,也会激起心中种种愤恨不平,恨建筑商、恨天地不仁,恨此时暴露的人性弱点……

通过诉说、回忆、分享,悲伤可以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即使勾起伤心,如此的面对仍是绝对必要的。因此旁人能够聆听、陪伴,是最基本的支持。

对于强烈的情绪表达,无须制止、建议、说教,任何人遭此巨变,都会有难以承受的悲痛、愤恨;此时听者的接纳、尊重、给予空间,是很重要的。

几种引导的方法

——唤起现实感

悲伤辅导中,有时我们用“现实感”来引导:

“事发那么突然,你也吓坏/受伤了,究竟能做什么来救出家人?”

“如果真的回头去救,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几万人丧生,是不是都是他们家人的责任,没把他们救出来?”

“如果家人有错,是什么错呢?”

有时经过现实感的加强,家人终会承认:如此天灾,人各有命,生者无罪,自己也是灾难中的受害者。

——易位法

辅导中也可尝试“易位法”问家属:

“今天若走的是你,你会怪家人吗?”

“你的家人如在天上看到你如此伤痛并且不原谅自己,他会怎么想?”

如果当事人能转换角度,站在逝者立场,抽身看到自己的沉溺,或许会愿意为逝者放下心头重担,好好地照顾自己,不再苛责自己。

其实平心静气地想想,大家都是受难者,无人幸免,即使保住性命却失掉了亲人、房子,前途渺茫,自己伤痕累累,也是直接的受害者,何忍再互相责难?

辅导关系稳固时,有时我们可以诚恳地告诉当事人,逝者已解脱,但无法解脱的是生者,你打算困在离苦伤悲中多久呢?你还要惩罚/不原谅自己多久呢?

——仪式转移

减轻思念、不舍、罪恶感的方式很多,宗教仪式、布施、念经等,都能让幸存者有机会通过某些方式实际地纪念逝者,或为他们尽一点心力;民间的烧纸钱、烧衣物等习俗,都提供了具体的哀悼方式,使人们在参与过程中与亲友结伴,感受到支持。不要认为这些是封建迷信就不予采用,由于存在文化风俗的影响,鼓励幸存者以符合他们文化风俗的方式来纪念遇难者或为遇难者祈福,对幸存者内心的安宁帮助会更大。

在“5·12”大地震中,由于死伤人数过多,又有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幸存者甚至没有机会见到遇难亲人朋友的最后一面,甚至也不清楚他们亲人朋友的遗体是以何种方式埋葬在何处,此时,用一些替代物,比如,照片、亲人生前的遗物等,作为亲人的象征,举行一些告别仪式,也会对幸存者有帮助。

也许我们可以尝试以更轻松与正面的态度看待“死亡”。比如西方的追悼会可以是欢喜的,主题常是“庆祝某某人的一生”,有歌有回忆、有笑有泪,这样不针对“分离苦”而更兼顾“生前欢聚”的悼念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创作发挥

创作在悲伤治疗上的效果也不容忽视,日记、音乐、诗文、绘画、手工艺、舞蹈、戏剧等,都有洗涤与净化心灵的作用,都反映了人类通过文化艺术创作,让苦难升华的本能。

——放松练习

此外,令人难以承受的是灾变亡故者的死亡形式所伴随的惨烈、变形。家属强烈的悲痛情绪常会造成视、听、嗅、触觉上难以磨灭的记忆。因此,认尸的家属或陪伴的志愿者、挖尸的消防员及军警等救难人员,常在灾后出现一些压力征候群,如:噩梦、记忆再现、身体不适乃至精神恍惚的状况;在辅导过程中可运用放松练习、冥想,来教导当事人用更多的方法减轻症状。

地震后,身心常感到“天摇地动”,这是很典型的压力反应。可以邀请大家安静地深呼吸,练习蹲马步,在安静中找回双脚踏稳土地的感觉,以及身体的平衡与重心,让身体能加强并记住一个放松与稳定的经验。

——转念法

同样的,如果当事人活在悲苦思念的深渊,无法自拔,我会邀请他每次以泪洗面时,用一点时间”转念”——将”不舍”、”不甘”转为祝福,祝福对方离苦得乐。我们的祝福也可以配合深呼吸,每一口深呼吸都在心底送出一朵代表祝福的莲花,一朵给逝者,一朵给众生,一朵给自己。练习转念的同时,也缓缓地转换了情绪,放大了自己关怀的角度。

——幽默法

很多人无法接受沉重时还有幽默的空间,然而幽默却是一剂良药,也说明我们面对灾难虽无奈,却可以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比如,有一位灾区老奶奶说:“吃饱等地震。”又说:“这么老了还有机会来露营。”她的自嘲中有她面对灾难的智慧,值得学习。

地震后很多人说,看到别人笑就心中有气,丧亲者更是愁容满面。可是全中国的人都不笑会让我们好得快些吗?当悲伤的面孔重新闪过一抹笑容时,我们可以告诉他:“真好,你又能笑了,在天上的亲人一定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