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陆游文集4
13076600000065

第65章 学者陆游概说(8)

陆游还重视“教民”。教农民重孝道,遵守传统伦理道德,做善良的人。劝农民要勤俭,“我愿邻曲谨盖藏,缩衣节食勤耕桑。追思食不餍糟糠,勿使水旱忧尧汤。”(《秋获歌》,《诗稿》卷三十七)他认为淳朴忠厚的民风是国家太平的根基,“倘筑太平基,请自厚俗始。”(《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十首其九,《诗稿》卷三十一)批评“攘窃乃至忘君亲”为“未俗”。(《感寓》,《诗稿》卷十九)诗人更教民爱国,“莫为躬耕便无事,百年京洛尚丘墟。”(《题幽居壁》,《诗稿》卷七十五)时刻不忘中原沦陷,收复故土,统一河山。

如何统治管理好农民,陆游有自己的见解。他将“治民”形象地比喻为“牧羊”,《病中作》二首其二云:

牧羊知治民,解牛得养生。一理傥造微,何事不可明。我老抱病久,颇窥古人情。唐尧授四时,帝道所以成。周家七百年,王业本农耕。造端无甚奇,至今称太平。(《诗稿》卷三十五)《书意》三首其二云:

解牛悟养生,牧羊知治民。通一万事毕,我每思古人。小园财三亩,手自蓺嘉木。先当培其根,又戒无欲速。老松卧涧底,千岁陵冰霜。我岂樗栎哉,但取无伐伤。(《诗稿》卷六十九)“牧羊”典出《汉书》卷五十八《卜式传》:“式既为郎,布衣草屩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民富如羊肥,对人民,统治者应该加倍爱护,积极推行富民政策,不可欺压摧残。

陆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见《镜湖》、《题门壁》、《题道旁壁》其二等诗。还重视农产品的价格问题,粮价过高或过低都会伤农。诗中多次写到:“去秋宿麦不入土,今年米贵如黄金。”(《首春连阴》,《诗稿》卷三十一)“水旱适继作,斗米几千钱。”(《镜湖》,《诗稿》卷三十二)“千钱得斗米,一觥当万钱。”(《闻吴中米价甚贵二十韵》,《诗稿》卷七十九)“前年谷与金同价,家家涕泣伐桑柘。”(《丰年行》,《诗稿》卷三十四)“且祈麦熟得饱饭,敢说谷贱复伤农。”(《二月二十四日作》,《诗稿》卷一)诗人忧农民所忧。

陆游关心农民,为民请命。淳熙八年(1181),绍兴大水,良田被淹,灾情严重。十一月,陆游寄书给刚上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的好友朱熹,请他早来赈灾,并请为灾民减轻赋税。

陆游一直主张朝廷要“轻赋”,认为“轻赋”是富民之本。淳熙十六年(1189)四月十二日,他作《上殿札子》云:“今日之患,莫大于民贫。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若赋不加轻,别求他术,则用力虽多,终必无益,立法虽备,终必不行。”(《文集》卷四)只有轻赋,才能让百姓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其它办法都是其次的。

在《书通鉴后》一文中,陆游针对司马光财货“不在民则在官”之说,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说:“自古财货不在民又不在官者,何可胜数?或在权臣,或在贵戚近习,或在强藩大将,或在兼并,或在释老。方是时也,上则府库殚乏,下则民力穷悴,自非治世,何代无之?”(《文集》卷二十五)他认为,天下财货,上应在官,下应在民,只有国、民双富,才是“治世”。如财货既不在官,又不在民,只在权臣、贵戚等少数阶层手里,国、民双贫,自非治世。因此,国家要长治久安,民富是本,“民力穷悴”便不可能成为“治世”。陆游谈的是历史,却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陆游批判官府对农民的“苛取”、“豪夺”。农民深受剥削压榨,却无法摆脱,陆游深表同情。《书叹》云:“齐民困衣食,如疲马思秣。……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诗稿》卷六十八)《太息》三首其三云:“豪吞暗蚀皆逃去,窥户无人草满庐。”(《诗稿》卷五十九)陆游主张对“盗”民要同情、宽容。“彼盗皆吾民,初非若胡羌。奈何一朝忿,直欲事殴攘。……抚摩倘有道,四境皆耕桑。”(《疾小愈纵笔作短章》,《诗稿》卷八十四)官府一定要善待农民,官有“道”,民则自然守“道”。

陆游站在农民的立场,替农民说话。为了农民的福祉,他真诚地期望有个好官府,真正爱民、恤民,而不是欺民、压民。他想象“木刻吏,蒲作鞭”,(《秋赛》,《诗稿》卷三十七)“蒲鞭不施”。(《赛神曲》,《诗稿》卷二十九)希望农民能过上安定、富裕、自由的生活。“但愿清平好官府,眼中历历见《豳风》。”(《村居即事》,《诗稿》卷八十四)希望政简,赋轻,官清,吏不横,不扰民,不欺民。

陆游对农民充满爱,对欺压农民的贪官横吏则充满恨。《春日杂兴》十二首其三云:“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诗稿》卷八十一)为百姓祈祷,呼唤清官出现。《农家叹》描写了官吏逼税捉人的场景,似杜甫的《石壕吏》,诗云: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杭。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荆。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诗稿》卷三十二)诗人同情农民的遭遇,憎恶横吏的行径,故大胆写出。他还将“冻复饿”的农民与受百官朝贺的九重天子对比,“明朝雪恶冻复饿,儿啼颊皴翁噤卧。九重巍巍那得知,阖门催班百官贺。”(《癸丑十一月下旬温燠如春晦日忽大风作雪》,《诗稿》卷二十八)立场鲜明地站在农民一边,是“民贵君轻”思想的体现,确为难得。

陆游有不少诗作揭露官吏向农民逼租的情景,如“常年县符闹如雨。”(《秋词》,《诗稿》卷六十七)这是揭露征科的烦冗。“常年征科烦棰楚,县家血湿庭前土。”(《秋赛》,《诗稿》卷三十七)这是描写征催的残酷。陆游揭露官、民的严重对立,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朝廷官府,“舂得香杭摘绿葵,县符急急不容炊。君王日御金华殿,谁颂周家《七月》诗?”(《邻有未饭被迫人郭者惘然有作》,《诗稿》卷二十一)“巨浸稽天日沸腾,九州人死若丘陵。一朝才得居平土,峻宇雕墙已遽兴。”(《读夏书》,《诗稿》卷五十一)这是借古讽今。尖锐的阶级对立,官吏恶如虎狼,催税逼命。官逼民反,农民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为了生存本能,只得起而为“贼”。“迫于寒饿,啸聚攻劫。”(《条对状》,《文集》卷五)“吏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两麞》,《诗稿》卷六十六)陆游指出,农民为“盗贼”,根本原因在“官”而不在“民”,应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秋获歌》云:“数年斯民厄饥荒,转徙沟壑瑾想望。县吏亭长如饿狼,妇女怖死儿童僵。”(《诗稿》卷三十七)遇上荒年,农民活活饿死,甚至被横吏吓死。“人祸”(确切说是“官祸”)胜过“天灾”。

陆游爱民,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书面上,而是付诸实践。陆游多次做过父母官,管理的即是农民和吃饭问题,与农民直接打交道。民为邦本,民以食为天,以食为命,农民、农业最为重要。陆游知严州时,于淳熙十四年(1187)作《丁未严州劝农文》,他说:“农为四民之本,食居八政之先,丰歉无常,当有储蓄。”他“延见高年,劳问劝课,致诚意以感众心。”鼓励农民“深畎广耜,力耕疾耘,安丰年而忧疾歉岁”。他严格要求自己“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与吾民共享无事之乐,而为后日之备”。(《文集》卷二十五)同时强调“积粟”的重要。淳熙十五年所作《戊申严州劝农文》亦云:“盖闻为政之术,务农为先。使衣食之粗充,则刑辟之自省。”(《文集》卷二十五)陆游知严州三年,“民租屡减追胥少,吏责令轻法令宽。”(《秋兴》,《诗稿》卷十九)农民有饭吃,便不会作恶违法,这样,便会不治而治。陆游重视“荒政”,淳熙六年(1179)秋,他任职江西抚州。次年水灾,他奏拨义仓赈灾,结果竟被以“擅权”罪罢官。

陆游重农,有不同的情况。当他做父母官时,是站在官府和领导立场对农民说话,重农是国策,是所有官员都必须认识到和做到的,陆游自然也如此。陆游重农思想的价值更在于他的实践,迥别于一些庸官和贪官。他言行如一,真正恤民、忧民,情为民所系,亦不同于一般空头理论家,只会说,但不会去做。当他退居乡里,日常生活面对的是农民,这时,重农更成为生活需要。他教育子孙重农、归农,则是出于立身处世、承传家业的考虑,是给子孙求人生的退路和归宿。宦海险恶,处处危机,即使官至高位,随时都有罢官的可能,要使家业不断,必须重视农桑。陆游重农,有时只是一种“情结”,是特定时期的情感需要。彼时彼刻,他确实感到农业重要,农民纯朴可亲,对长期宦海浮沉的他来说,尤其需要农民的关照。江南水乡的优美环境也让陆游留恋。这时,重农,情感的需要大于真实的表达,往往只是说说而已,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即可,并不是真的认为务农最好,生活在农村最好。否则,陆游也不会一再应试,一再罢官后复出,直到衰病老境还出去做官。陆游几次退居故乡,都是被动的,说明他并不真的认为应当做农民。他教育子孙重农,但更重视子孙出仕,反复强调子孙要好好读书,尤其要读经,目的是学而优则仕,而不是做农民。

【注释】

①《文史知识》1984年第6期。

②《广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③《陕西教育》1994年第10期。

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⑤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

⑥参见笔者《陆游的读书与治学》,《陆游与越中山水》,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⑦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⑧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⑨《隐居通议》卷二十一,丛书集成初编本。

⑩参见徐昕《试论陆游的藏书题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4期。

参见笔者《藏书家陆游》,《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

《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刘伶传》,第1376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徐志刚《论语通译》第3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第301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王先谦《庄子集解》第42页,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朱谦之《老子校释》第74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王先谦《庄子集解》第9、12页,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严北溟、严捷译注《列子译注》第1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蔡沈注《书经集传》第12页,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蔡沈注《书经集传》第39页,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第952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二十二子》第117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杨伯峻《孟子译注》第5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班固《汉书》卷五十八《卜式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