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陆游文集4
13076600000064

第64章 学者陆游概说(7)

“农本”思想

“农本”思想是陆游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邱鸣皋先生《陆游研究》第八章《以“恤农”为神髓的重农思想》专论陆游“重农”思想,奠定了本文论述的基础。但有些材料需要补充,有些观点笔者亦未敢苟同,因此仍有进一步论述的必要。

中国古代是农业文明社会,农业为立国之本。《尚书·大禹谟》云:“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又《尚书·五子之歌》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左传·襄公七年》记载晋国韩无忌对“仁”的解释是“恤民为德”。《韩非子》卷十七《诡使》云:“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民为“本”,农为“先”,“善政”在“养民”、“恤民”。“农”与“民”,往往民即农,农即民,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在陆游那里,“农”与“民”亦往往是一体的,有时谈“农本”,即“民本”,“民本”即“农本”。但陆游大多数场合讲的是“农本”,与“民本”概念有别。“农本”即是以农民、农业为本,“农”对应的概念是“士”、“工”、“商”,而“民”对应的概念是“君”和“官”,陆游笔下,“民”的概念往往是“农”的概念,即农民的“民”,与“君民”的“民”同中有异。此点我们应认识清楚,分开评价。

士农工商,陆游强调以农为本。他要求统治阶级重民、贵民、爱民、养民、恤民、教民、富民。陆游称农业为“神农之学”,强调“神农之学未为非。”(《农舍》四首其二,《诗稿》卷五十九)将“农功”比作“六艺”,视为根本、正业。《耒阳令曾君寄禾谱农器谱二书求诗》云:

欧阳公谱西都花,蔡公亦记北苑茶。农功最大置不录,如弃六艺崇百家。曾侯奋笔谱多稼,儋州读罢深咨嗟。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令君继之笔何健,古今一一辨等差。我今八十归抱耒,两编入手喜莫涯。神农之学未可废,坐使末俗惭浮华。(《诗稿》卷六十七)耒阳令曾之谨将所著《禾谱》、《农器谱》二书寄赠给陆游,陆游赋诗高度评价,可见其重农思想。

陆游高祖陆轸于北宋大中祥符间以进士起家,之前,陆氏世守农桑。陆游将务农视为“家风”,谆谆告诫子孙要传承“家风”,读经而仕同时,要有退而务农的思想准备。《示子孙》云:“为贫出仕退为农,二百年来世世同。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诗稿》卷四十九)《示儿》云:“舍东已种百本桑,舍西仍筑百步塘。早茶采尽晚茶出,小麦方秀大麦黄。老夫一饱手扪腹,不复举首号苍苍。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纷朱黄。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欲狂。不须饮酒径自醉,取书相和声琅琅。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诗稿》卷二十二)“家风本韦布,生事但渔樵。”(《自贻》四首其二,《诗稿》卷七十六)“为农幸有家风在,百世相传更勿疑。”(《农家》,《诗稿》卷七十七)他勉励儿子,“孺子虽知学,家贫且力耕。”(《黄枋小店野饭示子坦子聿》,《诗稿》卷二十四)《高枕》云:“每与诸儿论今古,常思百世业耕桑。危机正在黄金印,笑杀初心缪激昂。”(《诗稿》卷五十)《村舍》云:“仍须教童稚,世世力耕桑。”(《诗稿》卷四十七)他希望出仕的儿子早退归农,“更祝吾儿思早退,雨蓑烟笠事春耕。”(《读书》,《诗稿》卷四十九)《示儿子》云:“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诗稿》卷四十一)《示元敏》云:“汝业方当进,吾言要细听。仍须知稼穑,勉为国添丁。”(《诗稿》卷五十八)陆游为官以后,甚至官至四品,仍不忘自己祖上是农民,不忘耕读家风。陆游几次罢官在家闲居,尤其是晚年一直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八十五岁时还读《齐民要术》。他对农耕有切身的体验,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读史》云“万里关河归梦想,千年王霸等棋枰。人间只有躬耕是,路过桑村最眼明。”(《诗稿》卷四十九)陆游有《陈氏老传》,是专门为陈姓老农作的传记。千百年来,传记对象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有谁为农民写过传记?陆游此举确为难得,可见他对农民的感情。传中写到:

会稽五云乡陈氏老,年近八十,生三子,有孙数人,皆业农。惟力耕致给足,凡兼并之事,抵质贾贩以取赢者,一切不为。耕桑之外,惟渔樵畜牧而已。子孙但略使识字,不许读书为士。婚姻悉取农家,非其类皆拒不与通。室庐不妄增一椽,器用皆朴质坚壮,不加漆饰,衣惟布襦裙,取适寒暑之宜。行之四五十年如一目,子孙亦皆化之无违。陈氏所居,在刺涪山下,地名曰南溪云。

最后,陆游有一段议论:

陆子曰:予尝悲士之仕者,若苟名位而已,则为负国。必无负焉,则危身害家,忧其父母,有所不免。耕稼之业,一舍而去之,复其故甚难。予先世本鲁墟农家,自祥符间去而仕,今且二百年,穷通显晦所不论,竟无一人得归故业者。室庐桑麻果树沟池之属,悉已芜没。族党散徙四方,盖有不知所之者。过鲁墟,未尝不太息兴怀,至于流涕也。闻陈氏事,因为述其梗概传之,庶观者有感焉。(《文集》卷二十三)陆游想到二百年来,家世数代皆仕宦,无一人务农,田地荒芜,竟太息流涕,可见其重农情结。

陆游“农本”思想是传统农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病中作》二首其二云:“周家七百年,王业本农耕。造端无甚奇,至今称太平。”(《诗稿》卷三十五)认为农耕为王业根本,周代正赖此得以长治久安,《杂兴》五首其四云:“王业与农功,事异理则一。”(《诗稿》卷六十六)欲兴“王业”,必同时重“农功”。《幽居记今昔事十首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韵》其一云:“治道本耕桑,此理在不疑。”(《诗稿》卷七十六)农耕为治道之本,不用怀疑。陆游重农思想并无甚新颖处,历代绝大多数政治家、思想家皆重农,陆游只是在重复真理。他重农思想的价值更在其现实意义,他感叹:“三军老不战,比屋困征赋。”(《悲秋》,《诗稿》卷十四)明确指出:“民力坐困于列戍。”(《贺周丞相启》,《文集》卷十二)当时向金贡奉“岁币”,官府的庞大开支及战争费用须得农业支撑,靠农民支持。

陆游爱民、忧民,常以百姓为念。诗中常写到“苏元元”、“济黎元”,“藏书充栋读至老,因愿少出苏黎元。”(《连日大寒夜坐复苦饥戏作短歌》,《诗稿》卷三十一)“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五更读书示子》,《诗稿》卷二十三)“尚余一念在元元。”(《舟中作》《诗稿》卷四十五)“自怜余一念,犹欲济元元。”(《老叹》,《诗稿》卷四十九)年入晚境,又只是一书生,诗人感叹自己无力救民,内心不安,“自叹一生书里活,暮年无力济黎元。”(《秋雨顿寒偶书》。《诗稿》卷二十)陆游一直关心民瘼,同情农民的不幸遭遇。“民无余力年多恶,退士私忧实万端。”(《癸丑七夕》,《诗稿》卷二十七)《春日杂兴》十二首其四云:“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诗稿》卷八十一)此诗作于嘉定二年(1209)春,即诗人逝世前一年。自己早已退居乡里,身为野老,穷愁衰病,及将离世,见到流民离家失所,仍动心难过。他作有《冬夜思里中多不济者怆然有赋》(《诗稿》卷七十九),寒冬夜里,仍想到贫困潦倒的百姓,心怀怆然。刘克庄《后村诗话》卷六评“犹有哀穷悼屈心”句云:“退士能为此言者,尤未之见也”。“民贫乐岁尚艰食。”(《书感》,《诗稿》卷五十九)丰收之年,农民生活仍艰辛,不得温饱。“贫民妻子半菽食,一饥转作沟中瘠。”(《僧庐》,《诗稿》卷二十七)陆游心系农民,十分同情农民的生存状态,经常忧农民所忧。《十月二十八日夜风雨大作》云:“风怒欲拔木,雨暴欲掀屋。风声翻海涛,雨点堕车轴。拄门那敢开,吹火不得烛。岂惟涨沟溪,势已卷平陆。辛勤薮宿麦,所望明年熟。一饱正自喜,五穷故相逐。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诗稿》卷四十四)由暴风雨而想到田里庄稼被毁,更想到本来即缺衣少食的农民该如何度日。“一种是贫吾尚可,邻家稗饭亦常无。”(《对食戏作》六首其二,《诗稿》卷五十六)“甄未生尘羹有糁,吾曹切勿怨常贫。”(《过邻家》,《诗稿》卷五十九)诗人想的是比自己更贫困的农民。

喜农民所喜,遇上丰年,农民欢喜若狂,陆游亦由衷高兴。《丰年行》云:

秋风萧萧秋日薄,筑场获稻方竭作。志士虽怀晚岁悲,农家自足丰年乐。拨醅白酒唤邻曲,啄黍黄鸡初束缚。长鱼出网健欲飞,新兔卧盘肥可腥。躬耕辛苦四十年,一饱岂非天所酢。书生识字亦聊尔,莫作扬雄老投阁。(《诗稿》卷十七)《书喜》云: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诗稿》卷三十七)开禧三年(1207)春,诗人作《春早得雨》二首云:

春早得甘澍,村邻喜欲狂。天公终老手,处处出新秧。

稻陂方渴雨,蚕箔却忧寒。更有难知处,朱门惜牡丹。(《诗稿》卷七十)农民喜雨与“朱门惜牡丹”形成鲜明的对比,陆游则站在农民的立场。

陆游重视“养民”问题。《僧庐》云:“古者养民如养儿,劝相农事忧其饥。”(《诗稿》卷二十七)《书叹》云:“政本在养民。”(《诗稿》卷六十八)《戊申严州劝农文》说:“拙政每存于抚字。……所冀追胥弗扰,垦辟以时,春耕夏耘,仰事俯育。”(《文集》)卷二十五)“养民”是为政之本,“养民”如“养儿”,要真心爱护,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他认为农民免除饥饿的根本在于有田可耕,有山可樵。《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十首其十云:“井地以养民,整整若棋画。初无甚贫富,家有五亩宅。哀哉古益远,祸始开阡陌。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困穷礼义废,盗贼起蹙迫。谁能讲古制,寿我太平脉”。(《诗稿》卷三十一)《孟子·梁惠王上》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以保证“黎民不饥不寒”。陆游憧憬孟子的理想。绍熙元年(1190)年秋,陆游作《夜闻蟋蟀》云:

布谷布谷解劝耕,蟋蟀蟋蟀能促织。州符县帖无已时,劝耕促织知何益?安得生世当成周,一家百亩长无愁。绿桑郁郁暗微径,黄犊叱叱行平畴。荆扉绩火明煜煜,黍垄磕饭香浮浮。耕亦不须劝,织亦不须促。机上有余布,盎中有余粟。老翁白首如小儿,鼓腹击壤相从嬉。(《诗稿》卷二十一)诗人想象能出现“一家百亩”的成周之世,生活富足有余,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