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3066400000094

第94章 发扬优秀传统振兴闽都文化(1)

——“首届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论坛小结

赵麟斌

2011年上半年,闽都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本研究会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福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福州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有效地为社会和现实服务。为了践行这一目标,我们认真筹备、精心组织了本次理论研讨会。首届论坛旨在为海内外关心关注福州文化建设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开放多元的平台,探析闽都文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举办论坛的过程中,研究会曾召开14次会长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从主题的确定到召开的时间、地点等,都经过了严密的商讨。从2011年7月底发出论文征集通知以来,共收到论文83篇。论文收集之后,我们邀请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11人对提交的论文进行3轮的评审,包括初审淘汰、二审提出修改意见到最终确定入编论文3个阶段。经过严格的筛选,入编本次会议论文集的共有56篇。下面我就本次会议论文的基本情况向各位做个简要的汇报。

一、会议论文分类

本次会议论文内容丰富,新见迭出。涉及的范围有以下几方面:(一)闽都文化总论;(二)名人专题研究;(三)船政文化;(四)书院文化与教育;(五)城市建筑;(六)海洋文化;(七)民俗文化与文物保护。我依次略作评述。

(一)闽都文化总论

这类论文占的比重较大,将近参会论文的六分之一,如赵君尧研究员的《从地域文化走向全国文化——试论闽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游友基教授的《闽都文化特质论》、张兰英女士的《闽都文化现代化刍议》。

其中赵君尧一文,既指出了福州的区域文化特征,又揭示了作为区域文化的闽都文化对中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作者将闽都文化置于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时空观念之中加以审视,从宏观整体的高度阐析了她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文章特别提到,闽都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主要在两个历史时期:一个是在宋代,开闽学先河,承理学南传、成理学中心。另一个是在近代,从闽都走出大批救国济世的民族精英和文化巨匠,成为引领中国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先驱,进而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论文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对于我们把握闽都文化的特质,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我的《闽都文化的现代意义》一文,在参考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文章追溯了闽都文化的历史渊源,从宏观角度把握了闽都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指出:“闽越文化为其源,闽都学术为其根,船政文化为其魂,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重商文化乃是流淌于这棵文化大树里的经脉,它们一起构筑了固守传统与开拓进取兼并,坚持特性与包容并蓄具备的闽都文化精神。”文章的最后立足海西建设大局,提出了闽都文化为海西建设服务的现实意义和构想,希望能为闽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张兰英女士的《闽都文化现代化刍议》一文则着眼于闽都文化的现代化特征和现代意义,从追求科学与民主的精神、重视现代人才的培育、爱国自强的彰显3个方面,阐发了近代闽都文化的精神内涵。文章强调历史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现代应当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闽都文化必须通过创造性整合,切实完成继承与超越的双重历史任务,以利于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作者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上把握了闽都文化的价值,对于当前的城市建设发展有较大的启发

(二)名人专题研究

本次大会的论文交流中,这方面的成果最为丰硕,说明学者们对闽都名人研究还是较为全面深入的。

在众多的闽都人物研究系列中,严复依然是一个大家关注较多的。

汪毅夫先生《严译〈天演论〉与“沙聚之邦”的社会问题》一文,是作者对自己早年研究《天演论》的论文的反思。文章认为:“严译《天演论》实际上也是严复的论著,严复介绍了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的要义,也介绍了严复本人和其他学人的相关意见,《天演论》是一部内容宏富的学术著作;《天演论》介绍的赫胥黎关于用情感来强化社会结合的理论,以及近代中国思想界从《天演论》获得的危机感、使命感、责任感、认同感、道德感等乃是强化社会结合的凝聚力,完全切合于近代中国在社会结合方面的问题。”汪先生的这一论断是精确不移的,对于我们全面把握严复的思想和深入解读《天演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为可贵的是,汪先生在文中说道:“我作为老年学者检讨旧论,知其虽有可以持论不移的部分,亦有应当自我批评的问题。我愿不断追求学术进步。”汪先生这种“反思检讨和自我批评”的学术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与学习的!

严复研究专家马勇研究员《走向富强与丛林法则:严复思想再估计》一文指出,鉴于甲午战争的失败,严复向中国人传达了《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以为中国人只有适应了丛林法则,方才有可能在弱肉强食的近代世界赢得地位,严复的这些思想从其渊源上说是激活了传统中国最不待见的霸道政治,但这一思想在促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同时,也激活了唯利主义、功利主义,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正反两个方面作用。马先生的这一论述给我们提供了较为理性的启示,我们同样也期待现代社会对西方丛林法则能有个比较柔性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

汪征鲁与薛菁教授合撰的《侯官新学述论》一文,则系统全面地探讨了严复的新学思想。作者首先分析了晚清新学的演化序列,然后提出了“侯官新学”的说法。“广义而言,侯官新学是指在福建的自然地理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在两宋以来闽学的浸润与观照下,以及清朝末季这一地区中西文化之交流激荡中,诞生出来的一个文化学派。”“狭义而言,侯官新学特指严复的新学思想。”文章重点论述了狭义的侯官新学,作者认为:严复的新学思想是晚清新学的集大成者,其以进化论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三民论”为救国方略,以“民主”和“自由”为价值取向,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先驱。文章高度肯定了严复新学思想的深刻内涵,从而凸显了闽都文化在近代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作者以恢弘的学术气魄,果敢地提出了“侯官新学”这一新的学说,这不仅将闽都文化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林怡教授《后生霑被定谁贤——论陈寅恪对严复的继承与超越》一文辨析了严复和陈寅恪之间“学业之因袭”的渊源关系,认为:严复思想直接并深刻地影响了陈寅恪。“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严复和陈寅恪共同推崇和努力践履的现代理念与人格操守。陈寅恪以他一生的实践,继承并超越了严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人。这虽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但也为我们提供了别样的思考。

此外,还有不少研究严复的论文,如:王岗峰《中国第一位现代思想家严复》,杨华基《严复思想中的变革精髓》。以上这些文章对于推进严复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陈祖武研究员的《陈恭甫先生之人格与学术精神》一文,论述了清代著名学者、经学大师陈寿祺的学术贡献与高尚精神。文章提出,陈寿祺乃《经郛》之实际编纂者,并指出,陈恭甫先生与《清国史》儒林传、文苑传之编纂有莫大之关系,其不朽之学术精神,应为后人所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此文考证翔实、观点新颖,将我们对于左海先生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

陈其泰教授《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的诗史价值》一文,论述了鸦片战争时期福州著名爱国志士和学者林昌彝大作《射鹰楼诗话》一书的诗史价值。文章摆脱了以往诗歌史的研究模式,从新的视角考察揭示出《射鹰楼诗话》的又一重要特色和贡献,即抒发了林昌彝强烈的爱国御侮思想,是一部及时收录记载鸦片战争诗篇、弘扬中国人民英勇精神的诗史;其次,《射鹰楼诗话》的诗史价值,还体现在书中着重记载了道光年间海内一批有识之士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卓识,再现了这些经世派人物的精神风貌。陈其泰先生的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给人以新的启示。

郑丽琦、叶友琛博士的《晚清陈季同中学西传的实践与观念研究》一文,关注了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的晚清外交官陈季同先生。陈季同用法语创作了多种传播中华文化的著作,在西方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其中学西传的实践观念,对于我们当今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富有启发意义。

沈葆桢、陈兆锵、林纾、林森、冰心、林徽因、庐隐等名人也受到了不少作者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闽都文化研究的内容。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