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3066400000085

第85章 闽都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1)

陈章汉

发祥于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的闽都文化,是经过2200年文明演进的历史积淀而逐渐丰富、完善、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精神品质和文化传统。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闽都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以民居文化、民俗文化、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娱乐文化等独特而丰富的形式传承于民间,为福建省会城市福州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扬抑而消长。社会发展到科技文化统领风骚的当今,上述诸多文化不可避免地面临嬗变的阵痛。一种文化形态的渐至式微,可能是因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而当它即将远离我们的时候,可能又会变得弥足珍贵起来。因此,传承和彰显闽都文化,便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任何一个具体的时代,都处于新旧交替的临界处。福州市正面临着现代化快速建设,逐步地与国际大都会接轨,难免要碰到善待历史与倡行时尚之间可能顾此失彼的问题。如何能使两者从矛盾走向协调,从相克走向相生,从抢道走向揖让,能够让这座现代都市,氤氲着浓重的古城人文气息,在领略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福泽的同时,共享经典文化惠及于今人的精神盛宴,就显得尤其重要。

笔者将通过阐述在城市公共空间彰显闽都文化的具体案例,来论证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载体,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传播闽都文化、创造宜居都市的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是在城市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的开放空间体。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街道坊巷、公园广场等人文环境。还可延伸至对公众开放的文化展馆等建筑内部共享空间。

城市公共文化具有抚慰城市居民心灵的作用,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大众实现“诗意地栖居”理想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市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文化精神层面有了更高的追求,也就迫切需要提升公共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家”,那么公共空间就是“客厅”及“走廊”。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市民社会活动的场所,是城市风貌的最表层,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透过城市公共空间,可以直观感受城市文脉递衍中的个性品质和精神附着。

以下笔者将对闽都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密切关联的四大内容进行分别阐述。包括:闽都文化与广场公园、闽都文化与街道坊巷、闽都文化与建筑内部公共空间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现代诉求。

一、闽都文化与广场公园的硬质景观

城市广场和公园,作为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具有时代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以其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城市精神有着巨大的凝聚作用。在该公共空间建设中,利用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及建筑艺术、环境艺术来表现城市文化主题特色,对提升环境文化品位和社会教养水平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新世纪鼓山和闽江两岸5条文化长廊的先后告竣并对外开放,便是闽都文化与城市广场公园融合一体的较为成功的系列尝试。其中,5条文化长廊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和制作精良,已成为彰显闽都文化、提升城市人文品质的重要窗口。

第一条,闽江北岸闽风园内长200多米的“福州历史文化长廊”,它以浮雕艺术长卷形式,让花岗岩说话,告诉我们这座城市的文明演进和人物风流。这是福州市第一条滨江文化艺术长廊,卷首以《闽都赋》为开篇,用不到千言的洗练文字,概述八闽首府的山川形势、故都步履、文化积淀、人物风流、城市新面貌以及未来趋势。主体内容则分“先民拓土”、“开基建城”、“闽学渊薮”、“海洋文化”、“左海雄风”、“迎接曙光”、“走向未来”等部分,再现福州2200年来几个重要阶段的辉煌春秋和先贤风采,让福州市民以及各方游人浸润其中,领略左海雄风,鼓荡赤子情怀。

第二条,是闽江北岸西河园至金沙园长1800米的“福州名人名言长廊”,它以连轴石刻形式,分古代、近代、现代3部分,刻录了63位先贤的名言,展示福州先贤立功、立德、立言的经典要义。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调动全民智慧,征集词条,搜寻典籍,在民间刮起了一股追古寻根、传递先贤精神的风潮。漫步长廊,感悟先贤的生命与智慧,涤荡久居都市的蒙尘心灵。

第三条,是闽江南岸同是1800米的“福州历史纪事长廊”,它以文图并镌形式,将福州历史沿革、重大事件乃至自然灾变,按编年体例依次择要俱陈,条分缕析,择宗概要,一一道来。在不绝如缕的历史蛩音中,使福州城散发着这块土地所氤氲的浓浓的闽都文化气息,诸如昙石山文化、海洋文化、疍民文化、坊巷文化、寿山石文化、温泉文化、船政文化等等。这条纪事长廊,虔诚地复述历史,让游经的市民和来客在会说话的石头们的娓娓讲述中,感受这座美丽城市的古往今来。

这3条长廊都是以闽江沿岸原有堤坝的公共空间为载体,既达到对水泥长龙“艺术地遮丑”的目的,优化、美化了堤外公园环境,又便于市民在亲水漫步之际,通过历史纪实长廊这条“艺术时光隧道”,回眸古城历史,重温文化渊源。

另两条文化长廊,一依山,一傍水。依山的是“鼓山摩崖题刻长廊”,廊首在涌泉寺喝水岩,廊尾在达摩十八洞景区,自宋代至21世纪初的新旧摩崖题刻数百幅,形成碑林式中国书法摩刻奇观。综观这条长廊的题刻,多为诗词、榜书及一般纪游文字,其中不少妙品,让人玩味再三。书法艺术,是中华国粹,它源远流长,生命力顽强;贞石纪史,也是优良传统,石不能语,却可留声。石鼓名山千年来所形成的跨时空摩刻长廊,是对历史的延伸和艺术的传承。特别新增了近现代15幅摩崖题刻,接上了半个世纪的断档,注入了时代气息,丰富了载道内容,使这条跨时代的艺术长廊,以其灿古烁今的更大魅力,为山所容,为民所珍。

而位于金山的“福州国际城雕长廊”,傍着闽江水,借闽江公园南园的林荫曲径,依次展示中外雕塑家就地制作的金石圆雕60余件。这两条长廊,一中国书法,一城市雕塑;一古今互参,一中外合璧,可说是福州古都新城海纳百川的象征。

以上述5条长廊为代表的一系列立体艺术展示,是市民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艺术化新作为,有效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锦上添花”。

该系列文化长廊的建设,还是“软硬兼施”的工程。因为其载体是处于广场、公园、旅游景点等公共空间,千载不移,万众瞩目,要求绝对的建筑质量和过硬的艺术水平。针对长廊建设不同的形式和技法要求,物色、延请不同艺术门类的许多行家,先后介入相对应工程的设计论证、题材确定、素材搜集、文字斟酌、工艺制作、书法服务、质量监督等工作。涉及文学、史学、博物、绘画、书法、篆刻、雕塑、石刻工艺,乃至于民俗学、植物学、建筑学、地名学、易学等不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