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3066400000058

第58章 福州船政学堂与中国教育近代化(1)

陈永正

中国教育近代化滥觞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清史稿》云:“有清一沿明制,二百余年,虽有以他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者相比。康、乾两朝,特开制科。博学鸿词,号称得人。然所试者亦仅诗、赋、策论而已。洎乎末造,世变日亟。论者谓科目人才不足应时务,毅然罢科举,兴学校。采东、西各国教育之新制,变唐、宋以来选举之成规。前后学制,判然两事焉。”又云:“自五口通商,英法联军入京后,朝廷鉴于外交挫衄,非兴学不足以图强。先是交涉重任,率假手无识牟利之通事,往往以小嫌酿大衅,至是始悟通事之不可恃。又震于列强之船坚炮利,急须养成翻译与制造船械及海陆军之人才。故其时首先设置之学校,曰京师同文馆,曰上海广方言馆,曰福建船政学堂及南北洋水师、武备等学堂。”

上述两段引文表明:一、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科举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时局的需要;二、变革中国传统教育宜采东、西方教育之新制(1895年前以西方为主,1895年后以日本为主——笔者注);三、“师夷之长技”须以兴学为前提,目的在于图强。19世纪60年代,在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溃败之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便提出“自强新政”的口号,洋务运动沛然而兴,兴学堂、办教育遂成为洋务运动之重中之重。诚如洋务派首领恭亲王奕所言:“夫中国之宜谋自强,至今日而已亟矣。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1867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就是一所“采西学”以专门培养近代造船与驾驶轮船人员的洋务学堂,其为洋务学堂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备、存在时间最长、影响亦最为深远的一所,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办学模式都称得上是“先行先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一、教育理念的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自成系统,有着自己固有的制度范围和价值取向,其“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目标派生出了“重道轻器”、重伦理道德轻自然科学(即西学)的教育理念以及以科举取士的人才培养模式,科举仕途被视作所谓“正途出身”,洋学堂则被视作旁门邪道。其时,进入洋学堂,改读“西学”可谓“一种不堪的选择”。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严复留欧归国后不被重视,自嘲道:“当年误习旁行书,举世相视如髦蛮。”其长子严璩亦有记载曰:“府君自由欧东归后,见吾国人事事竺旧,鄙夷所知,于学则徒尚词章,不求真理。每向知交痛陈其害,自思职微言轻,且不由科举出身,故所言每不见听。”比严复小27岁的鲁迅亦有同感,其在《呐喊》序言云:“那时候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洋鬼子。”两位著名文人所云都反映了时人对洋务学堂之排斥、鄙视心理。船政学堂的创办对于改变这种陈腐的观念,推动中国近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引领作用。

1866年福州船政局创办之初,闽浙总督左宗棠就指出:“兹局之设,所重在学西洋机器以成轮船,俾中国得转相授受,为永远之计,非如雇买轮船之徒济于一时可比。”又云:“夫习造轮船,非为造轮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辗转授受,传习无穷耳。故必开艺局,选少年颖悟子弟习其语言文字,诵其书,通其算学,而后西法可衍于中国。”继左氏之后的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颇能秉承“不重在造而重在学”的“创始之意”,强调“学”的重要性。福州船政监督日意格也认为“建造船厂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造船和驾驶”,“如果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严谨的、训练有素的学生,那么,全部的金钱都将被费掉”。为了鼓励时人报考船政学堂,左宗棠在制定船政学堂章程时采取了优惠、奖掖政策。具体规定如下:

一、各子弟到局学习后,每逢端午、中秋,给假3日;度岁时于封印日回家,开印日到局。凡遇外国礼拜日,亦不给假。每日晨起后,夜眠前,听教习洋员训课,不准在外嬉游,致荒学业。不准侮慢学业,欺凌同学。

二、各子弟到局后,饭食及患病医药之费,均由局中拨发。患病较重者,监督验其病果沉重,送回本家调理,病痊后即行销假。

三、各子弟饭食既由艺局供给,仍每名月给银4两,俾赡其家,以昭体恤。

四、开艺局之日起,每3个月考试一次,由教习洋员分别等第。其学有进境考列一等者,赏洋银10元;二等者无赏无罚;三等者记惰一次。两次连考三等者戒责;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其三次连考一等者,于照章奖赏外,另赏衣料,以示鼓舞。

五、子弟入局肄习,总以5年为限。另入局时,取具其父兄及本人甘结,限内不得告请长假,不得改习别业,以取专精。

六、艺局内宜拣派明干正绅,常川住局稽察师徒勤惰,亦便剽学艺事以扩见闻。其委绅等,应由总理船政大臣遴选给委。

七、各子弟学成后,准以水师员弁擢用。惟学习监工、船主等事,非资性颖敏人不能。其有由文职、文生入局者,亦未便概保武职,应准照军功人员例议奖。

八、各子弟之学成监工者、学成船主者,即令作监工、作船主,每月薪水照外国监工、船主辛工银数发给,仍特加优擢,以奖异能。

从《章程》规定看,学堂招生条件十分宽泛,既无须有功名,亦不限出身,学堂对学生的待遇颇为优厚,因而吸引了许多家贫的“聪颖艺童”。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入学船政学堂,重科举、轻技艺的传统观念开始改变,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亦逐渐蔚为风气。

二、办学体制的改革

(一)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史载:“福建船厂,同治五年,左宗棠督闽时奏设,并设随厂学堂。分前、后二堂。前堂习法文,练习造船之术;后堂习英文,练习驾驶之术。课程除造船、驾驶应习常课外,兼习策论,令读《圣谕广训》、《孝经》以明义理。”

由是观之,福州船政学堂创办伊始就有具有明确的专业设置和较为完备课程体系。学堂创办之初分制造、驾驶两个专业,后来又增设轮机专业、“绘事院”(即设计专业)和“艺圃”(即学徒班)。这种分科设置专业的做法体现了近代教育的某些特征。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

制造专业的课程有:算术、几何、透视绘图学(几何作图)、物理、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机械学、实习、法语等。

设计专业的课程有:算术、几何、几何作图、代数、船用蒸汽机结构、法语等。

驾驶专业的课程有:算术、几何、代数、直线和球面三角、航海天文气象、航海算术和地理、英语。

学徒班的课程有:算术、几何、几何作图、微积分、透视原理、船用蒸汽机结构、法语等。

轮机专业的课程有:算术、几何、设计、蒸汽机结构、操纵维修船用蒸汽机、使用仪表、监分计、实际操作、英语。

从船政学堂的课程体系看,既有公共课又有专业基础课,还有专业实习,课程内容以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实用技术、外语为主,颇重“西学”的传授。不仅如此,各科目所用的教材,或原文,或译文,均从西方引进的。早期的教习与工程师,除个别外,也都是由洋监督日意格从法、英两国物色聘请的。教学原则亦是“循序肄业”,由浅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