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3066400000049

第49章 闽都文化特质论(2)

五四之后,追求文学、文化的现代性,成为普遍共识。冰心(1999年),其作品的现代性表现在:以建构爱的哲学体系来重塑东方女性形象;在新文学的草创期,辛勤耕耘,进行着多层面的审美开拓;确立优美和谐的女性文学审美范式,深深吸引当时和以后的广大读者群,培养了读者高尚的审美情趣,影响着一代女作家的创作,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选择,并以独特的创作风貌,为整个新文学增添异彩。她于1919年9月发表小说《两个家庭》开始步入文坛,认同“为人生”的创作宗旨,与庐隐等作家一起,创造了新文学现代小说的一种独特形式——“问题小说”,成了“问题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在郭沫若“女神体”出现时,她创造了“小诗体”(“繁星体”),其诗集《繁星》、《春水》最为朱自清所推许。她的创作中最具审美价值的是散文,“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我以为读了冰心女士的作品,就能够了解中国一切历史上的才女的心情;意在言外,文必已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是女士的文章之极致。”她创造了散文、小说的“冰心体”。其特点之一在于清纯美,立意的单纯清澈,结构的单纯不繁复,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诗化的叙述与白描,显得清新朴实,语言典雅、清隽、含蓄,其散文《往事》(一)、(二)及《寄小读者》充分体现了这种文体的特征。她要创造“真”的文学,又要求“发挥个性,表现自己”,于“写实”中渗入了浪漫派的要素。她的创作母题为母爱、自然、童心。从五四时期提倡“爱的哲学”到1994年标举“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爱”是其一生及其创作的总纲领。她跟现实保持近距离,又保持远距离,这使她把关注的目光主要投向人生中美好的东西,投向理想,投向美,20世纪40年代《关于女人》的14个故事在侧面反映抗战的背景下,赞颂着女性的伟力与韧性,正是这种“冰心模式”的产物。从1919年到1994年,冰心有70余年的创作生涯,她笔耕不辍,精益求精,其作品,在新文学史上,堪称上乘。

庐隐(1899~1934年),是“‘五四’的产儿”、“觉醒了的女性”。仅有35年的生命,却为新文学奉献了《海滨故人》、《曼丽》、《灵海潮汐》、《归雁》、《云鸥情书集》、《玫瑰的刺》、《女人的心》、《象牙戒指》、《火焰》、《东京小品》等作品。茅盾赞叹她“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她后来“改变了方向”,在自己和自己的周围画起一个圆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笔墨凝缩于对人的内部世界,对自我的探索上,偶尔探头朝外一望,就又缩了回去,她在“个性解放”主题和“人生是什么——人生到底做什么——女人又为了什么”的哲理思索中深入掘进,在众多作家从“个性解放”向“社会解放”的转型大潮中,这种执著的探索,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关于现代人、现代女人命运及本质的哲学思考。庐隐的作品,具有悲剧美。她说:“我简直是悲哀的叹美者。”她“于悲苦中寓生路”,原想“游戏人间”,结果反被人间游戏了去,陷入“个性解放”幻灭的悲哀之中,其悲哀具有时代特征,也具有“人生一苦海也”(尼采语)的哲学内涵,透露出女性性爱苦闷的心病,女性情智激战的痛苦,女性寻觅归宿的焦虑,对现代小说的悲剧美做了有益的探索。其悲哀的抒写,主要以宣泄哀情为中心,来创造意境,安排结构,偏于直抒式、诉说式、倾吐式的主观抒情,喜用日记体、书翰体。对现代小说的体式、结构等艺术形式问题也做了有益的探索。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新诗由于过分散文化,产生了危机,为救正其偏颇,格律诗派突起。林徽因(1904~1955年),是倡导格律诗的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作虽仅60首左右,却大多是精品。她“永远膜拜”在“美的面前”(《激昂》),将象征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相融合,在口语中糅入古典和外国词语,使其诗既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又创造出独特的形象和意境。她的诗有着特有的视角和柔情,细腻、宁静、和谐,显示出中和之美。她在《莲灯》一诗中写道:“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她用一生实践并实现了这一理想追求,为新诗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她还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图案的设计者。她考察过众多的中国古建筑,参与了梁思成所著我国第一部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的编写工作,发表了不少富有创见的建筑学论文和调查报告。她与梁思成被美国学者费慰梅誉为“中国建筑之魂”。她为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出了不少力。

跟随着时代前进,这在胡也频(1903~1931年)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1929年出版的《也频诗选》写的是象征主义的诗篇,到了“红色的30年代”,“左联”诞生,他便从“诅咒人生,讴歌爱情”的小资产阶级作家迅速成长为呼唤与歌颂革命的革命作家,他创作的小说《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的前面》丰富了左翼文学的百花园,1931年2月7日被反动派杀害,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他的革命精神鼓舞人们为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现代化而奋斗。

邓拓(1912~1966年),1937年9月到达晋察冀边区时,已树立救国为民的远大理想,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以之为指导,考察中国历史、现状,写出了一批相关论文,1937年6月写成20万字《中国救荒史》,这是我国现代第一部研究历代灾荒的专著,显露了邓拓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化工作的特有才能。历任《抗战报》社长兼主编、《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职,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党的新闻工作,成绩卓著。1949年秋,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达到其人生的辉煌顶峰。因1957年“反右”他“按兵不动”,被毛泽东批评为“书生办报”、“死人办报”。邓拓对新闻工作的贡献,可与邹韬奋、范长江相媲美。邓拓的另一贡献是在杂文创作领域另辟蹊径。1958年,他调任北京市委文教书记,创办《前线》,1961年,应《北京晚报》之约,开设《燕山夜话》专栏,以马南邨为名,发表杂文150多篇,之后,又与吴晗、廖沫沙在《前线》上开设“三家村札记”专栏,以吴南星笔名,发表杂文。邓拓杂文受特定文化语境制约,不可能嬉笑怒骂、鞭辟入里,对弊端的揭示只能旁敲侧击,点到为止;它关注人生,重现实与史论结合,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精炼委婉,雅俗共赏,为中国当代杂文史留下灿烂一页。却因之获祸,被诬为“三家村反党集团”骨干、叛徒。“十年动乱”伊始,含冤自杀,以死明志、表清白,终年54岁。粉碎“四人帮”后,冤案得以申雪。邓拓的又一贡献是1945年,编印5卷本《毛泽东选集》(晋察冀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意义非凡。

新诗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两大潮流,一是具有“战斗的现实主义”的“七月诗派”,二是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起来的“九叶诗派”。郑敏(1920~今),与穆旦、杜运燮同为“联大三星”,是“九叶”中尚健在的“一叶”。早期有诗集《1942~1947》,以女性的聪慧与才气,思索着人生,探究着内心体验,深受里尔克熏染,具有雕塑美,无论静态如树、稻束,动态如舞姿、飞鹰,都能构成美好而含蓄的意象、境界,像一座座雕像。1949年赴美留学,1955年回国,从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1979年后重执诗笔。近年出版《寻觅集》(1986年)、《心象》(1991年)、《早晨,我在雨里采花》(1991年)、《郑敏诗集1979~1999》(2000年)等10余部诗集。她与时俱进,跟中国文学发展同步,从诗集《心象》开始,摆脱了刚“回归”时的空泛与浪漫,将西方文学中无意识、潜意识引入诗中,其丰富深刻的人生经验与西方哲学的诸多题旨相结合,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浓烈色彩,体现了她后期诗歌的风格,诗学论文集《诗歌与哲学是近邻》堪称诗学研究的力作。

正因为闽都文化名人,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并引领潮流前行,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文化思想,都能保持先进性。

海纳百川无欲则刚

林则徐有联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欲则刚”是中原文化的优秀传统,“海纳百川”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的理念,林的楹联把二者结为一体,道出了闽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

上述文化名人之所以能推进社会及文化的现代化,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继承、发扬中原文化的优秀传统。首先,坚守传统的气节、品德,做到“无欲则刚”,不追求私欲,而奉行奉献、牺牲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辛勤耕耘,这才做出杰出成绩。其次,以中原文化作为自己文化思想的重要资源,又广泛深入地吸纳域外文化的丰富营养,做到“海纳百川”,并将古今中外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产品,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思想,丰富并拓展着闽都文化的共同特质。他们学富五车,如梁章钜,经史子书之外,还看了许多杂书,故能于不为人注意的文学体式中发掘出新品种,创制了“联话”。他们中有的还学贯中西,严复、冰心、林徽因、郑敏都曾留学欧美,他们从西方文化中吸取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不“全盘西化”,而是使之“本土化”、“自我化”。如严复,便是在翻译西方社科名著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思想,从而影响、指导着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推动着社会及文化的近代化。冰心留美,但她在作品中讴歌的却是东方女性美。

闽都士人都有漂泊情愫,他们留恋故乡,但绝不困守一隅,而是放开眼界,离开故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京沪大舞台上拼搏、创造。他们又有故乡情结,无法忘怀故乡对其哺育,总是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自己身上的闽都文化特质,如林徽因始终未改乡音,又如林纾、严复、陈衍等人,聚于北京,成立同乡会,诗酒酬唱,联络乡情,还常往还于京、闽之间。闽都乡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笔者以部分福州籍文化名人推进社会及文化近代化、现代化为例,归纳出闽都文化的特质为: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海纳百川,无欲则刚。毫无疑问,闽都文化的特质可有多种表述,但发扬闽都文化精神,推进现代化进程这一目标,却是一致的。我们要发扬闽都文化特质之所长,去开拓未来!

〔作者简介〕游友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