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3066400000044

第44章 从地域文化走向全国文化(3)

(一)放眼世界,开启民主革命序幕

1957年10月13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们的民主革命,是革前三张皮的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100多年。”把林则徐放在“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历史位置。

林则徐(1785~1850年)福建侯官人(今福州人)。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14岁中秀才,后就读于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受教于著名学者郑光策和陈寿祺,在家庭和老师的影响下,在闽都文化的熏陶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湖广、陕甘、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200多万斤鸦片,在广州虎门当众销毁。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表明中国人民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坚强决心,促使当时很多中国人开始觉醒,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1858年马克思在其所著鸦片贸易专论里充分肯定了林则徐的禁烟壮举。时任英国驻广州领事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任英国驻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的包令,于1852年12月14日在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上宣读他一篇论文,题目叫做《钦差大臣林则徐的生平及著述》,文中说林则徐是“中国政治家中最卓越的人物”。“在中国,可以说林则徐是该国人民的缩影……那个庞大帝国的舆论,集中表现在这个人身上,他是中国一位理想的爱国志士。他是圣人,而且是万圣之圣。他把自己智慧同传统的智慧结合了起来。”

在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林则徐最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当中华大地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时,他已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世界,他打破了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开始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编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开创了中国近代研究西方文明的风气,为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向现代社会转型打下基础。因此,毛泽东评价林则徐为民主革命的先驱。林则徐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开拓者,他走在同时代人的前列,是一个超越国界、民族、阶级和意识形态的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一生勤奋治学,几乎涉及中国文化的所有方面,从他所遗的奏稿、公牍、日记、书札、文钞、诗钞等辑成的《林则徐集》,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中国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

(二)破冰醒世,推动维新变法图强

美国总统克林顿说:“从我在华盛顿特区所住的白宫往窗外眺望,我们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高耸入云。这是一座很高的方尖碑,但就在这个大碑邻近有块小石碑,上面刻着:米利坚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这些话并非出自美国人,而是由福建巡抚徐继畬所写,1853年中国政府将它勒石为碑作为礼物赠送给我国。”克林顿又说:“福建巡抚徐继畲所写的这些话,直探我们作为人的内心愿望:拥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也有不受国家干预的言论、异议、结社和信仰自由。这些就是我们美国220年前赖以立国的理念。这些就是引导我们横跨美洲大陆登上世界舞台的理念。这些就是美国人今天仍然珍惜的理念。”

徐继畲(1795~1869年),山西五台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任福建延建邵道。鸦片战争爆发后,为加强海防,徐继畬调闽东南沿海任汀漳龙道代理道台。1843年被任命为福建布政使,移驻厦门。1845年代理福建巡抚,两年后正式任命该职。1851年春,徐继畬因福州“神光寺案”,在“驱夷”的策略上与林则徐等人发生矛盾,被刚继位的咸丰皇帝认为对“夷人”的态度过于软弱,于1851年春被免去了福建巡抚之职。在福建任巡抚多年,面对西方列强的海上侵略,使他不得不思考中国面临的海权问题乃至国家之命运,意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于是,在广为搜集材料,采寻西人杂说,参阅魏源《海国图志》基础上,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完成《瀛环志略》初稿,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初刻于福建巡抚署(今福州市津泰路25号,鼓楼区政府址),正式定名为《瀛环志略》。《瀛环志略》曰:“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鸦片战争结束不久刊出的《瀛环志略》中,作为朝廷封疆大员的徐继畬,对“不僭位号”、“不传子孙”、“推举之法”、“天下为公”、“公器付之公论”的共和体制竟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其识见与胆略在当时确属罕见。这不啻是对当时居绝对统治地位的皇权神授、万世一系、“朕即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将国家、臣民视为一姓之私的“皇权神圣”观念的挑战。更具重要意义的是,这标志着无论经历何等痛苦,中国人的“世界观”即将开始改变;无论前行的道路何等艰难,一个启蒙的时代已经来临。

徐继畲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开放、海权意识和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其程度都大大超越了同时代的官员和思想家,这与他的博学多闻和在福建担任多年巡抚的经历有所关系。在福建巡抚多年任期间,徐继畲留下80余件有关台湾事务的奏折,内容集中在台湾粮价、刑案、造船经费、驻台官兵俸饷、官员升迁、防备英国人对台野心等几个方面。并以中国人的海洋经验与西方海洋知识互相印证,重新“发现”解读中国海洋史,反映徐继畲海洋意识的感悟和觉醒。这些都表现在其对世界格局的冷静考察与判断,以及以稳妥方式处理福州洋人入城事件等涉外活动等方面。

19世纪下半叶,我国的许多思想家都从他的著作中受到启迪。《瀛环志略》作为变革维新的思想先声,它对推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甚至日本明治维新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曾国藩也曾深受徐继畲的影响,他在南京专门修建了三间大房子,摆上巨大的地球模型,以《瀛环志略》为导读来了解美国。康有为在读了《瀛环志略》之后才“知万国之故,地理之理”。梁启超在读《瀛环志略》后“始知五大洲各国”。可以说徐继畲所产生的时代影响,起到打破社会坚冰,唤醒国人世界意识,推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实现强国富民目标的积极作用。

(三)思想启蒙,促进中华民族觉醒

毛泽东在总结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历史时,他说:“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

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1866年,严复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学习驾驶专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从英国留学回来以后,他留心比较了中西学的不同,得出西学优于中学的结论在于:“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前者指西方的哲学和自然科学,后者指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简言之,即:科学与民主。他的这一认识,触到了问题的实质和时代的脉搏。

严复作为近代中国卓越的启蒙思想家,以启蒙思想促进民族觉醒为特点,为维新变法,为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为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转型,做了重要的思想发动和文化准备。

中国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路,是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开始的。而中国人真正了解西方国家,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是从严复开始的。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先是在器物层面,即在西方的“船坚炮利”的启示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次是在制度层面,即主张学习和效仿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来取代已经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第三是在文化层面,即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理论,当时人称之为“西方文明之学术”,如亚当.斯密、孟德斯鸠、卢梭、边沁、穆勒、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的学说和比较先进的进化论思想、自由思想、民主思想、天赋人权观念等,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来引领中国社会的改造。

在中国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严复以他的爱国热忱,传播资产阶级政治学说,进行民主主义思想启蒙,这既是历史的呼唤,也是历史造就了这位思想家。当经历1840年和1854年两次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人仍然处于麻木状态,幻想着“同治中兴”。当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惨败并被迫签订亡国的《马关条约》,才使沉睡的国人有所惊醒。

严复受到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强烈震撼,投身到变法维新运动中去,他著书立说,要求变革救亡。一部《天演论》彻底颠覆了国人的历史观、社会观和文化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揭示、唤醒了民族救亡图存的激情。严复认为“全球云蒸,五洲趾错,物竞之风潮甚大,优者必胜,劣者必僵”。贫穷落后的中国,面对进步发达的西方列强,遭遇到亡国灭种的危机,只有变法图强,才能使中华民族得以生存。所以他说:“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严复进而认为要救民族于危亡,就必须唤醒民众,除开民智外,更重要的是让民众意识到自己是天下的主人,是国家的主人,这就需要民主政治,他说:“民主之制,乃民智最深民德最优时事。且既为民主,亦无转为君主之势。由君主转民主可,由民主而转为君主不可。”同时,严复对中西文化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关系、中华民族与世界潮流关系、国家权力与人民地位关系、社会主体现代化与社会客体现代化关系、渐进式改革与国家振兴关系等问题都有深刻的阐述。严复作为一位深邃的思想家,他自诩“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吾言”。无论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无不深受严复思想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严复的思想启蒙,就没有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也不会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中国现代化的漫长历程中,严复已成为一座高耸于中华大地的里程碑。在中国文化史上,严复已成为继朱熹之后的又一座思想高峰。

〔作者简介〕赵君尧,闽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副研究员,《闽都文化》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