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
13058800000007

第7章 英国两党制(5)

首先,从两党制中产生出来的执政党不能充分代表民意。英国两党制是由英国的选举制度作保障的。英国现行选举制度是单选区出线制,以大选中获议席多少定胜负,而不是依选票情况。这就造成这样一种矛盾现象:有时反对党所得选票反而会超过执政党,如1951年大选,保守党得票率仅为48%,而工党得票率为48.8%,可是保守党却因其比工党多得26个议席而上台执政。这就是说有时多数选民支持的党却不能上台执政。当然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不大。但是,在历次大选中,执政党所得选票超过半数者却寥寥无几。据统计,从1885年到1992年间的共29次大选中,执政党的得票率超过50%的只有4次。二战后以来的各次大选中,执政党的得票率都未超过半数。

第二,两党制对小党的成长、发展极为不利。小党在选举中的得票率同其在下院所得席位不成比例,比如1983年,工党得票率为27.6%,却得209个席位,占席位总数32.1%,而自由党——社会民主党联盟的得票率达25.4%,仅比工党差2.2%,但仅得17个席位,占席位总数的3.5%,与工党的差距达28.6%。在这种局面下,小党夺得一个席位所需选票几乎为大党的10倍。这表明,在两党制下,小党只能是一种政治上的点缀,小党是两党制的牺牲品。小党无参政机会,它所代表的选民的意志就不能直接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表现出来。在英国地方政权中,自由民主党可以同保守党和工党平分秋色,有时它所控制的地方议会数甚至超过某一大党,这表明自民党有相当雄厚的群众基础。可是,由于两党制,国家政权却与自民党无缘。

第三,两党制导致了下院中独立议员的基本消失。在现行的选举制度中,得不到政党支持的候选人是很难当选的,他没有组织的协助,没有可供他支配的资金,即使有幸当选,在下院中他会面临种种困难和不利,由于他不接受来自政党督导的命令,因此,他得不到关于下院有关事务的通知和信息,在辩论中也无人帮他准备演说稿,更得不到政党的精神支持。此外,一个政党的议员可以通过政党在议会的各种组织发挥他的作用和影响,如议会党团、议会委员会及政党自己的各种问题的委员会等,而独立的议员几乎被排除在议会的重大斗争之外。晋升大臣是政党内议员的事,独立的议员没有份。所以,现在一个有雄心的职业政治家已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议员,因为在政治上没有发展前途。

第四,由于两大党在某些问题上的价值观的不同,有时会造成政策或立法上的反复。毫无疑问,保守党更强调私有制的价值,工党则侧重于公有制的优越,因此,在两党轮流执政的过程中,有时便出现政策的反复。对钢铁工业的国有化,后又私有化,再国有化,就是个明显的例子。1974年威尔逊工党政府对上届希思政府的许多政策几乎又都颠倒了过来,撒切尔政府更是执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政策等等。

第五,两党制促成英国政治上的保守。如前所述,由于两党制偏爱两个大党,使两大党可以安稳地轮流坐桩。据统计,在全国各选区中,属于保、工两党的安全选区竞高达70%。在大选时,许多从心底里支持自由民主党或其他小党的选民,由于明知他们所支持的党不能获胜,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把选票投给他较不讨厌的两大党中的一个。由于两大党对政权的垄断,使得它们都趋于安于现状,不图进取,不愿意改革英国现行的带有很多不合理成份的政治制度。在制定政策上,也是力求稳妥,得过且过,不愿从事任何有风险的事情。战后以来,人们所公认的“英国病”久治不愈,不能说不和两大党的这种价值取向没有关系。

第六,两党制促进了英国公众中的政治冷淡主义倾向。两大党垄断政权,使得许多对两党都不喜欢的人无从选择。在大选中,一部分这种人把选票投给了他较不讨厌的那个大党,而相当一部分选民根本就不参加投票。投票率低是英国的—个突出现象。尽管投票率在整个西方国家都有下降趋势,但英国属于最低的国家之一。战后以来历次大选中,除两次外,选民的投票率都在80%以下,最低的是1970年大选,仅为72%。在当今英国,“政治盲”越来越多,政治冷淡主义盛行,这和两党制的长期作用、影响有着很深的关系。公众对政治的关心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的民族士气高低。“英国病”的最根本病因是英国民族的士气低落,在这一点上,英国和中国、日本等国家形成鲜明对照。

二、两党制长期稳定运作的原因

尽管两党制存在着很多弊端,但是它却已经历了几个世纪,至今不衰。即使本世纪初兴起了工党,但却是以自由党的衰落相伴随,并没有导致多党制的产生。两党制的长期稳定存在和运作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

首先,现行的选举制度有利于两党制的稳定。英国现行的选举制度是简单多数制(或称单选区出线制),在每一个选区里,得票最多的候选人便告当选,既不是法国式的两轮制,也不是意大利式的比例代表制。这样,由于保守党和工党的支持者比较集中,又有比其他小党更雄厚的财源,他们的候选人要容易当选得多。自由民主党的支持者则比较分散,从而在历次大选中均处下风,造成选票与席位的比例严重失调。

此外,保守党和工党候选人当选所需赢得的选票大大少于第三党,保守党获一席平均只需4万张选票,工党为4.2万张,而自由民主党却要40万张,其难度相当于两大政党的10倍。战后以来,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趋恶化。同时,这种状况给选民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心理影响,即,与其投票给一个长期没有希望组织政府的党而造成选票的浪费,还不如投大党的票更为有效。这样给小党的困难又加重了—分。

其次,保守主义的重要影响。英国近代保守主义的三大要素,即人类的天生的守旧倾向、王党主义和帝国主义,深深地渗入了它的社会、政治和对外关系中,而怀疑陌生事物和重视习惯接触的事物尤其反映了人们天然的守旧思想,1660年恢复君主制就是这种守旧思想在政治上的一个明确反映,因为英国已习惯于君主政体。后来,英国的这种保守主义虽有所减弱,但仍然同过去保持着一定的连续性,并尽可能使变革逐步进行,不致打乱原来的正常秩序。因此,在历史上,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都体现了一种渐进式和积累式的方式,用英国人自己的比喻来说是,这种发展只能以英寸计而不能用英里计,而且一向很少是人们有意识的安排。人民强烈地倾向于保守主义,不可能接受任何非常革命的办法。几百年来,正是这种保守主义的连续性维护了英国两党制的长期存在。

再次,历史传统明确排除了两党或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历史上,英国曾出现过几次联合政府,主要是在国家处于严重危机或战争时期,为避免内部竞争,才实行各党联合统治。但其特点为,一是时间短,二是以一党为主,并非各党平分权力。一旦危机过去,这种联合就很快解体。1945年大选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当时,波茨坦会议尚在进行中,英国的代表由于保守党大选失败,便由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取代了战时联合政府首相丘吉尔。造成一党执政这种格局,还因为两大政党大体上势均力敌,都有能力在下院取得多数席位而组成有效的政府,不必依靠第三党的支持。再者,任何政党都不愿意在“联合”中屈居第二位,宁愿独立行使权力。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才造成了英国长期以来由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