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
13058800000031

第31章 战后初期工党的对苏政策(5)

3.独立性。有一种观点认为,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工党没有独立的外交政策,在对外关系上,工党政府完全是依赖、追随美国,随美国的指挥棒转。这种看法不符合实际情况。战后工党的外交政策是有很强的独立性的。前面所述的工党政府联美抗苏政策的实施过程就表明了这种独立性和主动精神。如果我们把视野转到外交政策的其它方面,我们会发现这种独立性更加明显,并且不仅表现在和美国的合作上,而且还表现在和美国的对抗上。比如对待中国的态度,工党政府和美国就大不相同。1948年秋,当美国积极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时,英国则冷眼旁观。1949年4月,贝文宣称如果有必要,将使香港成为“东方的柏林”。新中国成立后,工党政府于1950年1月6日宣布予以承认,它是西方大国中最早承认中国政府的国家;被称为西方国家打开同中国关系的破冰船。工党政府认为:“尽管新中国政权是建立在共产主义原则基础上的政府,但它毕竟是能为中国做点事情的唯一政权”。工党政府“将继续努力,在联合国内解决中国的代表问题。”贝文保证:“英国政府盼望着这样一天,在这一天,他们(中国人)将再次取得他们作为一个伟大力量的适当地位,英国政府将帮助他们完成他们的使命”。工党政府还反对美国把中国视为苏联的卫星国,不赞成西方对中国进行干涉的主张。1950年8月8日,英国驻北京使馆的一份文件说:中国不是苏联的卫星国,与中国发展关系不必考虑苏联会作什么反应。工党政府不顾美国的反对和减少援助的威胁与中国进行贸易。朝鲜战争爆发后,工党政府反对美国把战火扩大到中国。艾德礼于1950年12月在与杜鲁门会谈时说:“我们一致认为不希望卷入一场与中国进行的大战”,“英国政府不赞成与中国人进行有限的战争,假如这种战争是在中国疆土上进行的话。” 工党政府还试图劝说美国同意,一旦远东实现和平,台湾即应归还中国,并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1954年,艾德礼还率工党代表团访问了中国。

在朝鲜战争问题上,工党政府虽然派兵参加了“联合国军”,但在许多地方和美国有分歧。在整个朝鲜战争过程中,工党政府一直坚持把战争严格限于朝鲜半岛,坚决反对美国把战争扩大到中国的企图。当美国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时,工党政府反对美国在台湾海峡制造危机。坚持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问题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鼓吹进攻中国大陆,封锁中国海岸,并轰炸中国内地,对此贝文专门派特使赴美,要艾奇逊对麦克阿瑟的言论予以澄清,直到艾奇逊声称麦的观点不代表美国政府为止。1950年11月,美要求英同意美飞机进入东北与中国空军交战,被英拒绝。11月30日,杜鲁门发表声明,威胁说美国将全力以赴遏制中国人,并明确表示不排除使用原子弹的可能。对此100名工党议员联名写信给艾德礼,抗议美国搞原子威胁。12月4日,艾德礼飞往美国,极力劝阻美国不要使用核武器。工党政府还迫使美国政府同意,如果麦克阿瑟进攻朝鲜以外的目标,将对其加以制裁。1950年7月,英国下院中的23名工党议员提出动议,要求政府在朝鲜进行调停,促使美军撤出台湾,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11月,工党议员又提出动议,呼吁结束朝鲜战争。1951年1月11日,英国与加拿大、印度等国提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决议案,美国迫于舆论压力,表示支持该决议案。这期间,贝文也敦促美国与有关方面进行停火谈判。

在核武器问题上,工党政府和美国也存在矛盾。美国想垄断核技术,不让英国搞原子弹。英国并未听从美国的摆布,1946年,工党政府决定制造原子弹,1952年原子弹试验成功。这使英国在外交上的地位大大提高。

从上述可见,工党政府在外交上并不是完全依附于美国的。无论是同美国合作,还是同美国闹独立性,它都是从英国自身的利益和工党的主张出发。用工党自己的话说,他们走的是“第三条道路”。

4。进步性。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为战后工党的外交政策和保守党的外交政策是相同的。正如前面所述,在反苏、反共这一点上,工党政府和保守党政府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工党的一些左翼分子也宣称工党政府继承了保守党的外交政策。诚然,在维护民族利益这一点上,工党和保守党确实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它们的外交政策有相互继承性。然而,毕竟工党和保守党是不同类型的政党,这种差别在外交政策上是会有所体现的。艾德礼曾说过:“一个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它的国内政策的反映。”“在外交政策方面和国内政策方面一样,工党与资产阶级政党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意见分歧,因为这两种政策是不能分开的”。“在劳工反对党与资产阶级政府之间没有一致的外交政策”。 正因为如此,工党政府在维护英国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实施一些比保守党的政策开明一些、进步一些的外交政策。比如对华政策,当时工党政府承认新中国就遭到了保守党的反对,艾登于1950年5月24日就承认新中国问题在下院同贝文进行了辩论,他认为英国承认新中国在时间或方法上是不合适的,英国应当与英联邦中的伙伴及美国协调行动。

对待英属殖民地,工党也比保守党开明。在工党执政期间,废除了印度、缅甸和斯里兰卡的殖民制度,并且给予这些新成立的国家以经济上的援助。这些做法是遭到保守党人激烈反对的。这说明“英国工党政府毕竟是社会主义者。因此,它对于亚洲及非洲的革命倾向,比之位居反对派的保守党,要了解与同情得多。”

即使是对苏政策,工党的反苏和保守党的反苏也是有区别的。保守党的政策是寻求一个持久性和排它性的明确地直接反对苏联的英美联盟,而工党的政策只是在有共同利益的地方接受同美国共同行动,而不是被诱使承担义务,排斥任何可能的同苏联的相类似的协作。所以在充当反苏先锋的同时,工党政府仍在努力谋求同苏联的在其它方面的协作,1947年12月,英苏之间签订了贸易协议,贝文对谈判的进行情况极为关注,他是坚定地赞成达成协议并在以后再延长协定期限的。

工党自己认为:工党的政策比保守党的政策更有助于维护和平和避免战争。“因为保守党是19世纪的党,他们仍然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剥削的思想方法来思想;在危机中,他们的反应是采取军事威胁。”“工党确信和平,在工党治下比在保守党治下更保险”。工党的政策“常常受到保守党反对派的支持这一事实不一定表明它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内容”。

5.矛盾性。从上面所谈几个特性可以看出,工党政府的外交政策非常复杂,充满矛盾。一方面,积极反苏;另一方面又谋求同苏联的协作。一方面亲美、联美;另一方面又和美国闹独立性,在“冷战”的东方战场,工党政府实际上对美国起了抑制作用。对中国,它一方面顶住美国的压力,承认了新中国,主张让新中国进入联合国;另一方面又不敢完全得罪美国,在承认新中国的同时,又承认台湾政府,而台湾政府当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占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席位。在朝鲜战争问题上,它一方面派出6,000名陆军、20艘大型军舰和2架水上运输机参加“联合国军”,并付出了死亡749人、耗资5,000万英镑的代价;另一方面又反对美国扩大战争规模和使用核武器,并积极敦促美国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在对待殖民地问题上也是这样,它一方面实行开明、进步的政策,在一些国家废除了殖民制度;另一方面在废除殖民制度问题上又不想走得太远,在许多国家仍保持、维护殖民制度。

当然,上述的矛盾性只是工党政府外交政策的表面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工党政府的外交政策还是统一的。

(三)工党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础仍然是民主社会主义

工党战后初期的对苏政策,与战前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并且它的整个战后外交政策具有两面性(消极性与进步性)和矛盾性的特点。对这种转变和特性如何认识呢?能否说工党背离了其传统的外交政策目标呢?或者说工党外交政策理论基础和实际运用之间不一致呢?还是象亚洲社会党人说得那样:对内是社会主义,对外是帝国主义呢?都不是。我认为:工党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前后是一致的,都是费边社会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工党外交政策的实际运用和理论基础也是不矛盾的。造成上述前后对立,以及两面性和矛盾性的原因完全是由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首先,走“第三条道路”。工党和其它社会党人声称:民主社会主义是居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它来说,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当然是被诅咒的东西”,“工党不主张一个民族剥削另一个民族,正如不主张人剥削人一样”; 而共产主义又缺乏民主,是一党专制,也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主要压迫形式。唯一能取代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选择就是民主社会主义。这种“第三条道路”表现在外交事务上,就是他们处处想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体现自己的独立性,注意提出自己独特的主张和方案。

其次,民族主义。每一个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基本目标都是在本民族国家内掌握政权,他们都把维护自己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国际主义、国际合作和民族利益相比则是第二位的。工党自己声称它是—个国际主义的政党,它的“社会主义的对外政策旨在创造使世界摆脱贫困、压迫和战争的条件。”但是,“同时,英国也需要一个以促进我国人民和平安全为中心目标的防务政策”。 如果考察一下工党的外交史的话,可以看出维护本国人民的和平和安全是其首要任务和中心目标。正是由于民族主义特征,才使得工党在战后初期采取联美抗苏的政策。在东方,同美国闹独立性,抑制美国的冷战政策,对中国采取温和态度,也都是从民族利益出发。

最后,实用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不主张统一的世界观,不要求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严格一致,而是主张思想多元化,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社会的方法,还是宗教原则或人道主义原则,都是可取的。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它的外交政策影响很大。它往往是随机应变地解释和运用民主社会主义的某些抽象原则。在这方面,英国工党最典型。战前同苏联友好,是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的口号下;战后反苏、亲美,也同样是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出兵朝鲜,参加“联合国军”,号称是为了和平,因为工党政府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的“讹诈”阴谋;同样为了和平,它又反对美国扩大战争。如果把这种实用主义态度应用到维护民族利益上,就更使工党外交政策充满矛盾现象,具有两面性。为了抗苏,它强调“英美特殊关系”;为了维护在华利益,它又不顾美国的反对承认新中国;而为了不完全得罪美国,它同时又承认台湾政府。它在一些国家废除殖民制度,是看到这些国家的独立已是大势所趋,为了维护在这些地方的利益,不得不采取较开明的政策;在能维持殖民制度的地方,它仍然极力维护之,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可见,正是这种实用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的特征才使工党的外交政策具有两面性和矛盾性。并且使得它在走“第三条道路”时明显地偏向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一方,而且也没有成为“第三种力量”。

然而,不管怎样,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的外交政策,仍然可以称为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外交政策。具体点讲就是以民族主义为基点的、实用主义为灵魂的、第三条道路为旗帜的民主社会主义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