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
13058800000030

第30章 战后初期工党的对苏政策(4)

当然,美苏作为仅有的两个世界大国,存在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它们之间的矛盾无疑是很深的。美国走上遏制苏联的冷战道路主要还是它推行自己的外交政策,争夺世界霸权,反对共产主义发展的结果。美国对西欧,特别是英国进行经济援助,参加北约组织,填补英国留下的空白也有它自己的外交意图。但是英国的意图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杜鲁门主义产生前是英国单枪匹马地对抗苏联,在反苏战线上,英国是临时主帅;待把美国推上帅位后,英国主动退居第二位,给美国当军师,同时又是先锋官。从马歇尔计划到北约组织建立,英国既是在帮助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同时又是在实现自己的外交意图。英国是“联美抗苏”,而不是“随美抗苏。”

四、对战后初期工党外交政策的评价

(一)国际社会对工党战后对苏政策的各种评价简析

对于英国工党政府战后初期所推行的反苏政策,国际社会评价不一。评价者从不同的利益、立场和观点出发,做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苏联是英国工党政策的直接承受者,这一政策给苏联的各方面利益带来了很大损害。苏联对这一政策是持完全否定态度的。在苏联看来,工党政府和保守党政府是一路货色,都是英国统治集团。苏联认为:工党政府推行反苏政策是背叛了自己在执政前向选民许下的诺言,抛弃了他们的维持同苏联友好关系的庄严义务;战后,工党领导人多次公开所做的愿意巩固和苏联的友好关系以及发展合作的表示,只不过是为了笼络广大英国人民群众,以争取选票。苏联承认战后初期英国“比美国更快地断绝了战时所奉行的同苏联合作的政策”,“在战后初期,美国反对苏联的决心比英国还小”。 苏联认为,在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在对苏联关系上采取的是“实力地位”政策,他们打算利用苏联在战争年代的严重军事和经济损失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要迫使苏联放弃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并向英国和美国请求经济援助。1947年1月,工党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了延长1942年英苏条约有效期的建议,苏联认为这只不过是工党政府所采取的掩饰其所实行政策本质的手腕。工党政府所采取的“第三种方针”实际上是敌视苏联和其他民主国家的政策,而这种政策和美国所推行的政策是完全一样的。在反苏问题上,工党领袖充当了美国的奴才的角色。

英国共产党的评价和苏联的相近,1951年英共纲领中写道:工党政府“并没有履行跟社会主义国家友好的诺言,反而强迫我们与劳工的死敌——美国的银行家和商人——缔结同盟,准备向那些工人已掌握政权的国家作战。……在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上,它跟保守党和美国大资本家携手,这种政策,正在毁灭英国”。“工党政府与美帝国主义结成战争集团,反对社会主义的苏联、新中国,人民民主国家,以及为民族解放和独立而斗争的殖民地人民。”“它把英国卖给了美国大资本家。”“工党政府牺牲人民的社会需要,强行毁灭性的重整军备计划,准备新战争。”

工党政府对自己的政策是持完全肯定和赞扬态度的。“在工党统治5年之后,党宣布在她的领导下,英国又重新获得了它在西方世界中的精神地位,并赢得了亿万非洲和亚洲人民的信任。通过在她与其它国家人民的关系上应用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工党政府正使英国成为公正和社会进步的象征。如果她再次取得政权,工党将继续为和平实实在在地工作。” 工党认为她的外交政策目标是拯救世界和平,她实现了这一目标,她的政策防止了一场新的大战,或者说防止了一场新的俄国战争。“1945年至1948年间,贝文在和平方面的成就,简直可以和1940年至1941年丘吉尔在战争方面的成就相媲美。”“贝文个人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帮忙去引导美国,走进这个真空地带来;还在于他运用外交上的威吓,抵抗苏联向这,里的扩张,一直到美国负担起应尽的责任为止。” 贝文为英国所制定的外交战略实质是使英国在新世界秩序中起到如下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是利用美国的广泛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去保卫“自由世界”,以便保持两大敌对阵营之间的均势;另一方面,运用英国的温和、实用主义和外交技巧来教育并约束美国,缓和其对世界力量的运用,以便防止两个大陆巨人之间的致命的意识形态争吵由逐步升级到武装冲突,最后把世界投入第三次世界大战。工党还认为完成这种拯救世界和平的重任非工党莫属。“只有—个工党政府才能阻止两大世界集团的趋向;只有一个工党政府才能寻求不仅同美国,而且还同苏联之间的真正友谊。”工党领导人坚持认为推行反苏政策并不排斥同苏联的友谊,相反,会使得这种友谊建立在真正平等、合作、友好的基础上。“建立西方联盟”,“和所有西方国家的紧密合作,并不是一种排他性的友谊,而是一种包括一切的友谊。”贝文说他想象不出有什么情况能使英国和苏联走向战争。”他说:“只要我担任这个职务(外交大臣),我就决不会让一个党有任何进攻俄国的企图、谋略、军事联盟和防卫安排”。贝文“曾使出浑身的解数去获得俄国的好意与合作,只是到了1947年中期才无可奈何地放弃这一进程”。

上面是两种截然对立的态度和评价。苏联和英国共产党的态度虽然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实,但很显然是有政治倾向性的。英国工党政府的评价虽然表白了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动机,但却大有褒扬自己的外交政策、自卖自夸之意。上述几种评价都缺乏客观性,不够实事求是。

当时,在工党政府推行联美反苏政策的时候,在工党内部并不是没有争议。当时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有三类:第一类是彻头彻尾的和平主义者,他们主张放弃军备。这种主张完全脱离实际,在二战后初期那种国际环境下,完全放弃军备是不符合英国民族利益的。第二类是一小批受极左派影响和控制的工党议员和工会工作人员,他们对苏联的外交政策看不出有任何毛病,攻击工党政府参加北约等举动是脱离了工党的既定政策,是在实行曾遭受到它自己谴责的保守党的敌视苏联的政策,这种意见明显地过于极端,和苏联、英共的说法相近。第三类是工党左派,他们主张创建一种由英国领导的介于俄国和美国之间的“第三种势力”,他们认为贝文所推行的是一种民族主义的、反苏亲美的政策,这种政策颠倒了工党所信奉的国际合作、国际无产阶级团结的原则,抛弃了社会主义外交政策的概念。这派人势力较大,其观点也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因为看起来这派的主张对英国更有利。但是如前所述,这是不现实的,它忽视了英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性和英苏矛盾的尖锐性。左派在外交政策上曾和主流派多次交锋,斗争激烈。左派发言人理查?克罗斯曼曾指责工党政府“背离了政府的中心部分,”1951年,左派领袖安奈林?比万和哈罗德?威尔逊因不同意政府的外交政策而退出政府,导致工党政府的危机。对外政策的分歧是1951年工党下台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工党外交政策的几个特性

要客观地、全面地、准确地评价战后初期工党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很困难的,因为一个外交政策的动机、后果和影响是很复杂的,然而我们仍然可以运用辩证的方法来把握它的主要特征,对之作出基本的评价。如果我们以对苏联政策为中心,纵观整个战后初期工党政府的外交政策,我们就会感到工党政府的外交政策有如下几个特性:

1.民族性。如前所述,工党政府制定外交政策,特别是对苏政策的主要动机就是维护民族利益。因此这个政策能够得到英国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虽然工党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它的对苏政策时曾遇到过来自本党内部“左派”的阻力,但是当时在工党内部和整个英国反对这个政策的毕竟还是少数。当议会就克罗斯曼提出的修改工党政府的外交政策的修正案进行投票时,工党政府的政策以353对0票通过,“左派”投了弃权票,保守党投了工党的票。在议会就英国参加北约问题进行投票时,工党政府的参加北约的提案以333票对6票顺利通过。反对者仅仅来自于共产党和曾被工党开除出去的左翼独立工党。这表明工党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广大英国人民的利益。不是贝文政策的反对者,“而是贝文真正代表了广大工党支持者的意见,代表了他们对英国主权的依恋和他们对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福利的关心。”

即使是贝文政策的反对者,他们也不是纯粹反对工党政府同苏联对抗,他们的着眼点是:反苏政策必然会带来军备的迅速增长,军备的增长将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下降,而生活水平下降会造成共产主义革命的条件。比万在退出政府时,宣称他的理由是:他看出工党政府的防卫计划“将以英国和世界经济的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代价。”他认为;防卫计划是必要的,但必须保证英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服务不受影响。“如果在企图对抗那些极权主义的小集团的军事影响中,西方世界的经济被破坏……那么苏联共产主义就会在西方经济的每一个国家中建立起整整一系列特洛伊木马。” 可见,比万等人并不反对反苏,只是反对工党政府反苏的方式。

2.消极性。共产主义运动获得大发展,这是战后世界历史中一大进步事件。然而,工党政府在这个大事件中却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在两大集团的交锋中,它牢牢地站在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面,这对两大集团双方力量的配置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战后初期的反共逆流中,工党政府起了重要作用。朝鲜战争爆发后,工党政府明确地站在反共的立场上。艾德礼宣布北朝鲜是侵略者。工党全国执委会宣称北朝鲜共产主义武装力量对南朝鲜的入侵是一个公然的侵略行为,它不仅违背了联合国的原则,而且还是对安理会的挑战。1951年春,工党政府毫无异议地把自己的军队派遣到南朝鲜,加入了联合国军。实际上,英国和美国同样急于遏制共产党中国。英国每年花费5,000万英镑,雇佣十多万部队来扫除中国在马来西亚的影响。

正是由于工党政府推行了反苏、反共的政策,所以“保守党也有理由说,工党改变了信仰……‘只有左派同左派才有共同语言’这种看法在1951年时已没有什么事实根据了,工党的外交政策与保守党的外交政策非常接近。”当时流行的一首小调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

“贝文或丘吉尔的风格,

丹麦人和荷兰人都感到如出一辙;

工党或保守党的演讲,

法国人和希腊人听来都是一样。”

战后初期,工党政府不仅积极反共,而且对民族解放运动也持反对抵制态度。比如,当1950年伊朗首相摩萨台博士试图实行大胆的“社会主义政策”时,英国工党政府对之大为恼火,“多亏美国在外交上的明智和英国没有做好准备,工党政府才没有对伊朗发动~场帝国主义战争”。难怪亚洲社会党人说出这样的话:“欧洲的社会主义者对内是社会主义者,对外是帝国主义者。” 抵制民族解放运动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英国工党政府的态度和苏联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态度正好形成鲜明对照。

另外,工党政府在联美过程中,过份依赖美国,甘当美国的马前卒,成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帮凶,这不仅有很大的消极作用,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英国民族的利益,工党政府要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反倒成了某一大国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