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拉着李可儿回家了。从那以后,妈妈找到了一个轻易就可制服李可儿的法宝:“你再哭,再闹,我就打你。”每当她这句话一出口,李可儿就再也不敢吭声了。可是,妈妈发现,虽然李可儿的确变得听话了,却经常发呆,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对上面案例中妈妈的做法,每一位父母都应引以为戒。孩子在不满意或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时,都会产生各种情绪,如:生气、不满、大哭大闹等。这时大人千万不要一味地制止孩子,应该让其有机会宣泄出来,否则,孩子长期受到压抑,情绪得不到宣泄,有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障碍。
每个人都有情绪,尤其是孩子,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也不会用大道理来开解自己,要他们很快调整心态,做到豁然开朗似乎有些苛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其将情绪发泄出来,这对他们的身心都有好处。尽管有时他们的方式有些过激,父母也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父母所需要做的不是阻止他们,更不是大发雷霆或使用暴力,而是让他们懂得,发泄自己的情绪不能拿别人当出气筒,也不能失去理智,应该适可而止。
当孩子情绪平复后,你会发现他比以前更懂事了,还会为自己的过激行为感到惭愧,并对你的宽容心存感激。反之,如果一味地采用急风暴雨式的“批评加检查”,遏制他发泄,效果会适得其反。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父母如何教会孩子发泄呢?
1.让孩子把心事都说出来
父母要告诉孩子把心事说出来。比如可以这样说:有什么事你不想告诉别人,但憋在心里又觉得不舒服的,你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把心事写出来,心里就会感到轻松一些。也可以学会向人倾诉,把自己的心事向你的好朋友、好伙伴,向自己的心理辅导老师倾诉,有时候自己的倾诉也许并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但你会发现倾诉过后自己的心情会变得坦荡舒畅;还可以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喊叫来发泄内心的积郁;当然也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让自己出一身大汗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2.在家里布置“发泄角”
实验证明,孩子用粗笔涂鸦的方式来消解愤怒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投掷小飞镖,或者投篮。对于女孩来说,可以专门在家中辟一块“涂鸦角”,买块纤维板,专供其张贴涂鸦作品。对于男孩子来说,投掷飞镖,或是练习跑步上篮,都可以让其宣泄负面情绪。特别是那些感觉被老师和父母冤屈的孩子,掷飞镖是“发射愤怒”的最有效的手段。
3.晨练时鼓励孩子奔跑或大叫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较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忧郁、愤懑的情绪中,切忌反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父母不妨佯作不知,只是带他去有山有林的地方晨练,与孩子一起变速跑、一起攀登台阶或一起在山林中喊叫。“喊”完之后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最近妈妈在工作上也有很多不如意,不过到这里来喊一喊、跑一跑,心中就畅快多了,你觉得怎么样?一般在这种交流状态下,孩子就会主动跟父母提起他究竟遇到了哪些不愉快。而且,在“喊叫”之后,他已经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这些不快了,甚至会自我检讨说:“比起妈妈的烦恼,我的烦恼真的不算什么。”
4.孩子发泄过后记得要拥抱他
不管对孩子造成困扰的是不是你,作为父母,一定要用肢体语言对孩子提供这样的保证:“我会站在你这一边。我相信你能走出来,重新变成快乐的精灵。”“虽然世间让我们气愤的事很多,但是令我们感觉温暖的事一样也很多。”单纯的发泄会让孩子倍感茫然,而发泄加拥抱的模式,则能令发泄之后的孩子感受到抚爱与亲情的注入。而后者,才是孩子成长为乐观主义者并在成长中逐渐学会调控自身情绪的基础。
孩子的心里没有了负面心理能量“作怪”,自然就会成为乐观上进的好孩子了。
巧妙用暗示法引导不听话的孩子
李森的妈妈在生李森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孩子吸了氧,还说李森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
李森今年九岁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李森身上出现了许多令妈妈头痛的行为,例如:旷课、贪玩、一意孤行、自私、偷窃、撒谎,等等。既不老实,又不听话,邻居们都说李森是个难办的孩子。
妈妈担心李森有智力低下的问题,带他看了七八家医院,也做了很多检查。结果测定,李森智力水平完全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他之所以会出现诸多不听话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李森妈妈长期对李森采用了不良的教育方式。
在医生的建议下,李森妈妈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有意识地使用良性暗示法,对李森悄悄开始实施教育。
对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李森妈妈都会深思熟虑,都力争给予李森正面积极的暗示。经过半年多的暗示教育,李森就像变了个孩子一样,身上诸多不听话的行为完全不见了。
现在走在大街上,很多邻居都对他跷起大拇指呢。
暗示教育对孩子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式,而且孩子更乐于接受、更喜欢这种形式的教育。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越大。”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应去掉那些让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作为父母,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应该如何巧妙地使用暗示呢?美国教育专家爱德华教授指出,暗示教育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眼神暗示
吃过晚饭,爸爸给刚子讲故事。讲着讲着,刚子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刚子“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
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有声的语言能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态度暗示出来。
2.表情暗示
家里来了客人,林林有了小伙伴,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儿狂笑,一会儿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林林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
表情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人的表情能够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形成刺激,使暗示对象作出反应。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一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极好的激励。
3.言语暗示
小贵早上起床后从不叠被,妈妈提醒过几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妈妈告诉小贵,今天遇到楼下的妈妈说小刚真乖,每天总是自己把被褥打理得整整齐齐。小贵听后表面上不以为然,但渐渐地学会了自己动手叠被。
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当要表扬或批评时,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如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点”出来,让孩子心领神会,在一种柔和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4.动作暗示
周末,晚上9点多了,罗强还坐在电视机前。妈妈一言不发,却站起来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回房休息了。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孩子,罗强马上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父母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发现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并书写一两个字,让孩子接受这些暗号,他就会学着作出反应。小孩子需要大人的爱和注意,特别是父母从口头上赞许他的行为,或亲亲他、拍拍他、搂搂他。这些点点滴滴表达了父母对他的爱和鼓励,从而助其建立起自信。
5.榜样暗示
点点跟妈妈逛商场,看到玩具熊就想要,但家里已经有好几个了,妈妈不想买,点点就抱着妈妈的腿,蹲在地上哭。妈妈指着旁边一个跟点点差不多大的小女孩说:“你看那个小妹妹,多乖啊!多听话啊!”点点一看旁边的小姑娘真的很乖,也就不再哭闹了。
一个小朋友哭,许多小朋友会随同一起哭起来,这时用暗示的方法可以让孩子停止器泣。老师只需对不哭的孩子表示出赞赏,哭的孩子就会向不哭的孩子学习而停止哭闹。
6.情境暗示
当爸爸在写作时,金金跑到爸爸桌前又叫又跳,妈妈怎么厉声制止效果也不好。后来有人教了金金妈妈一个方法,就是每当金金再闹的时候,妈妈就蹑手蹑脚进屋,小声对金金说咱们到外面玩,这样,金金每次都马上跟着妈妈出来了。
情景暗示主要建立在一种氛围的基础上,父母关键要把握好适当的情景氛围。这种暗示,一般来说,对孩子都是相当有效的。
综上所述,暗示对孩子起着重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从侧面去影响孩子,从而避免了让单纯的鼓励和表扬使孩子产生出的对自己不真实的判断。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巧妙使用暗示教育法,应该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怎样对孩子的过分要求说“不”
“刘凯江,吃饭了。”“今天吃什么?”“牛排、蔬菜沙拉。”“妈妈,我要出去吃比萨饼。”刘凯江大叫。“为什么?”“我不喜欢吃你做的牛排。我现在就要去,走啊,快点。”“不行,凯江,我太累了。明天再去吧。”“现在就去!”孩子跺起脚来。“凯江,我今天干的事太多了。我刚打扫了房间,又做了饭,实在太累了。以后有机会妈妈再带你去吃比萨饼不行吗?”“我现在就要去,现在!”妈妈继续请求刘凯江,刘凯江根本不听,接着又哭又叫又喊。
最后妈妈屈服了,带他去吃比萨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