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垂范,做孩子的榜样
有一对夫妻经常抱怨他家的孩子“贪玩”“淘气”“不好好学习”。有一次,因为儿子考试两门功课不及格,夫妻就共同“收拾”孩子,打得孩子哇哇大哭。邻居实在忍不住了,就过去批评他们:“你们整天让孩子好好学习,你们好好学习了吗?你俩召集一群人打麻将,却让孩子做作业,他能做得下去吗?”尽管邻居言辞激烈,但夫妻俩一声没吭。从那以后,邻居再也没有听到他们打骂孩子了,他们家里的麻将声也消失了。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成长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每当父母抱怨孩子做得不对的时候,其实应该先反问自己:让孩子好好学习,我好好学习了吗?让孩子天天向上,我天天向上了吗?让孩子刻苦用功,我刻苦用功了吗?让孩子排前几名,我上学的时候排前几名了吗?让孩子必须有出息,我有出息了吗?让孩子遵纪守法,我遵纪守法了吗?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而要求孩子做到或者去做,那么,这样的教育能成功吗?
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孩子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它就如一座大厦的基础部分,决定了大厦的风格和高矮。孩子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身为教师,则要以身垂范,做好孩子的榜样。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最深远。父母若想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须以身垂范,做孩子的好榜样。父母给孩子做榜样,一般要把握下面三个原则。
1.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量。父母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是孩子言行举止标准的提供者,父母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会成为孩子的参照。父母要使孩子的言行有所遵循,切不可言行不一,言行相悖比对孩子放任自流影响更坏。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己。”即要求孩子要具备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父母都应首先具备。
2.父母要以身示教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言行,可是这种空洞的说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并对父母产生崇敬,并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谨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3.父母要说话算数
父母一旦答应了孩子某事,就一定要兑现,若一件事兑现起来有困难,则不要轻易许诺。如果父母经常说话不算话,就会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孩子对父母的崇信、敬仰与爱戴,就会随父母失信次数的增加而递减,孩子甚至会下意识地效仿父母,养成说话不负责任的不良习惯。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明智的父母都应该以身垂范,给孩子做个好的人生榜样。
唠叨让人烦,易招致怒气
一个13岁的女孩讲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情:
小时候,我很爱学习,成绩也不错,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爱上了看课外书,学习成绩就慢慢下降了。放学回家,我迫不及待地拿出《少年文艺》或者《故事会》,还有各种各样的作文选。我当然觉得很内疚,作业还没做呢,所以决定看完一篇最放不下的文章就写作业。
妈妈过来了,一看见我手上的课外书,就有些生气地说:“还看,还看,还不写作业!”我赶紧心虚地回答:“看完这篇就写,也就十分钟。”“10分钟,这可是你说的。”妈妈离开了不到3分钟,又过来了,说:“快看完了吗?不快点写作业,又要写到晚上12点了。”我没有理她,继续看我的书,心里有点烦。
我听见妈妈继续在客厅里抱怨:“人家的孩子都是一回家就写作业,你倒好,拿着这书那书瞎看,作业写到深夜,时间不够了就胡乱应付,成绩当然好不了。”我越来越烦,想想也是,成绩越来越差,作业很难,写起来很费劲,真泄气!妈妈还在旁边唠叨,书也看不下去了,我开始写作业,不到10分钟,就有写不下去的感觉,偷偷拿出那本书,提心吊胆地又看起来……当然,我又挨了一顿说,结果是那天的作业到12点也没有做完。
在上述案例中,女儿说好了10分钟后就开始写作业,妈妈应该相信她,等到十分钟过后如果她还没开始写,再提醒也不迟。回家了该写作业,这个道理女儿是懂的。妈妈的提醒让她有些内疚,这种内疚感会促使孩子很快改正错误。可是,妈妈太心急了,她不停地唠叨使女儿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终于超过了女儿所能忍受的限度,使女儿的内疚感消失,代之以厌烦和逆反心理。
如果我们留心一下周围的生活,会听到不少学生这样议论:
“我家里人真是啰里啰唆,我干了点不对的事,就唠叨个没完没了,真是烦死了。”
“我爸爸妈妈什么事都要管一管。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连我的零花钱怎样花也要过问,真讨厌!”
爱唠叨的父母的确不少,当然,大多数孩子都不喜欢听父母唠唠叨叨,有的爱说爸爸妈妈得了“嘀咕病”,更有的与父母顶撞,闹得大家心里不愉快。爱唠叨的父母们,你们是否认真想过,孩子为什么讨厌你们唠叨呢?而你们又该怎样去改变这一点呢?
父母关心子女的功课虽然是正常且应该的,但如果经常在他们身旁督促,或唠叨不休,给孩子最大的“帮助”就是干扰孩子的读书情绪,令他们觉得像是罪犯般被人监视着一举一动。
事实上,不少父母为了减轻孩子沉重的功课压力,都很愿意协助孩子做功课。通常最常见的是坐在孩子的身旁看着他学习,一会儿提醒他字要写得端正,一会儿又说那个字写错了,一会儿端茶,一会儿倒水。殊不知,这种做法只会惹孩子反感,使他们坐立不安,无法专心读书。
从孩子方面来说,假若挨骂变成家常便饭,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对任何的责骂都感到无动于衷,同时也会因此而丧失了自信心,甚至连说话都表达不清楚,而父母的责骂与劝告也会变得毫无效果。没有耐心的母亲,常常会嫌孩子做事慢吞吞,又做不好,由于看不顺眼,便不停地唠叨。唠唠叨叨地骂孩子,会使孩子不愿意接近父母,父母也会觉得这孩子不可爱。对于精神散漫,无法专注于书本的孩子,再多的唠叨和督促都不能奏效,反而会令情况恶化。
在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都顺自己的心愿办。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唠叨一般总是指责多,批评多,报怨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反感。唠叨没有明确的目的或要求,见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不但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还会有损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既然父母的唠叨会让孩子厌烦,易招致他们的怒气,那么父母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究竟应该怎样去纠正呢?
1.正确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状态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心理状态会不同程度地有所暴露。父母这时就要善于把平时对孩子的了解与孩子在谈话中的外部表现联系起来,细心地观察孩子的神情、言语、注意力和习惯动作的变化等,从而准确地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状态。
2.试着只批评一次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对待孩子要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要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是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其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3.以行动代替说教
当孩子怠惰、不专心读书,父母说教无效时,不妨停止语言的劝诫,改为行动处罚,施以适当的处分,让他反省自己的过失。如果父母看到孩子有悔意,就不要再过多加以指责,受过处分之后,孩子会改进的。父母还是少唠叨为妙,因为唠叨大多时候不是在教育孩子,多半是家长在为自己的辛劳找平衡。
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
姑姑送给夏莉两条美丽的小金鱼。夏莉十分喜欢,把鱼儿放在玻璃缸里,看它们在水中自由地畅游。
有一天,夏莉突发奇想,把金鱼从水中捞出来,丢在地板上。看到金鱼不停甩动尾巴,夏莉觉得很好玩。
“夏莉,你怎么这么残忍!鱼会干死的,赶快把它们放到水里。”妈妈看到这一情景,大声呵斥夏莉。夏莉无动于衷,对妈妈的呵斥置若罔闻。这时,外婆走过来说:“夏莉,如果你口渴时不给你水喝,你会怎样呢?”
“我会很难受。”夏莉有过口渴难耐的经历,便不假思索地说。
“是啊,没水喝很难受,可你把鱼从水里抓出来丢到地上,让它们没水喝,你说它们难不难受啊?而且,鱼是水生动物,比人类更需要水,一旦离开水,很快就会死的。它们拼命甩动尾巴,是因为它们太难受了。”外婆开导夏莉。
夏莉不做声了。沉思了片刻,夏莉对外婆说:“我错了,我以后再不把金鱼丢到地上玩了。”说着便把金鱼放回了鱼缸中。
孩子是否具有自我反省能力跟父母和长辈的引导、教育直接相关。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会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可以简单地判断好坏,并且也有一定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如果做错了事,他们也一定会感到羞愧,只是不同的孩子羞愧的程度不同而已,问题是怎样启发他们的自尊心、羞耻感,进而使他们反省,自己下决心改正。会自我反省的孩子,能够反思自己的言行,能置身事外地观察自我的状态,因此,能换位体会父母的感受。所以,一般来说,会自我反省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父母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懂得自我反省的人呢?
1.不直接指责孩子的错误
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不要一味地给予斥责,否则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其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其内在智力的发展受到限制。这时,父母可采用冷静的态度,从侧面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明辨自己的过失。上例中外婆引导夏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省,使她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是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的。
2.让孩子承担犯错的后果
孩子做错了事,许多父母常常替孩子去承担犯错的后果,使孩子觉得做错了也没关系,从而丧失责任心,这不利于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能力,致使他们以后更容易犯类似的错误。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犯错的后果,让孩子明白,一旦犯错,将会造成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如夏莉把金鱼从水中抓出来丢到地板上玩,要让夏莉意识到金鱼的死很可惜,金鱼缸将是空空的了,而这些都源于她的错误行为,她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3.正视负面道德的正面效应
给孩子灌输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面道德情感,可塑造其美好的心灵,而让孩子体验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也会使其受益匪浅。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与正面情感相比,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促使他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学会区分好坏、是非、对错和美丑,并改正错误。
4.引导孩子预见事物的后果
许多孩子往往比较冲动,做事时常常根本不考虑后果,而且由于孩子的经历比较单纯,能够预见到的后果往往与成人能够预见到的不一样。这时候,父母可适当指导孩子,让孩子尝试一下,结果肯定会出乎孩子的意料,这时孩子就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了。
当孩子犯错或者不听话时,应让他懂得羞愧和内疚。如孩子做错事或者不听话了,父母可直接平静地指出错误的所在,促使孩子自我反省,激发起他的羞愧感和内疚感,使其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给孩子一次发泄的机会
李可儿原本是开开心心地和妈妈一起参加这个儿童活动的,走在路上,李可儿还在和妈妈热烈地讨论如果主持人让她上台表演节目,她要不要参加的问题。妈妈表示,如果是让她上台表演舞蹈,就一定会支持她,因为李可儿跳舞跳得特别棒。
活动现场有许多小朋友,当主持人邀请小朋友上台表演唱歌时,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李可儿也要举手,却被妈妈拦住了。“等一下,先让别的小朋友表演吧,”妈妈说,“等下你再上去。”李可儿嘟着嘴不吭声了。
“看,那是我班里的丽丽小朋友。”李可儿指着舞台上的一个小朋友说,“她在唱歌了。”过了一会儿,丽丽唱完歌,抱着主办单位送给她的奖品,高高兴兴地跑了下去。紧接着,主持人又让小朋友们上台玩游戏,可妈妈又没有让李可儿上台。接下来是讲故事,妈妈还是没有让李可儿上台……
活动结束前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小朋友们的舞蹈比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即将开始舞蹈比赛时,下起了大雨。由于活动是露天的,人们一哄而散。妈妈抱起李可儿,跑进了附近的商场。
“走,李可儿,”妈妈拉着李可儿的手,“妈妈带你去买你最喜欢吃的果冻。”“不吃!”李可儿一下子甩开妈妈的手。“那就去看看玩具吧。”妈妈说。“不看!”李可儿背过身子。
“你到底要干什么?”妈妈气极了,推了李可儿一下。要知道,妈妈也是好心,怕李可儿因表演不擅长的项目而失去了自信。妈妈说:“你有什么可生气的,下雨了,又不是我不让你去表演。”“你是坏妈妈!”李可儿痛哭起来,“你是个坏妈妈。”“快闭嘴,快点!”妈妈气不过,又怕在商场众人面前丢人,“你再哭,我就打你,你信不信?”李可儿第一次见妈妈发这么大的火,紧紧地闭着嘴,不敢吭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