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毛泽东健康之道
13051200000050

第50章 用竹筷

筷子是中国人在饮食上区别于欧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传统与其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一样长久。毛泽东去世后遗留于世的大量生活遗物中,餐具占有相当比例,其中就有许多普通的竹、木筷子,但没有一双用名贵材质做成的金银筷或象牙筷。

即使在新中国,金银筷、象牙筷依然没有消失。1949 年 9 月,毛泽东住进北京城不久。他的饮食依然如战争年代一样,并无多大改变。但环境毕竟变了,毛泽东的应酬多了,时常要陪客吃饭。

有一天,毛泽东突然吩咐卫士:“今天我要在家招待客人,是国民党的起义将领,中午就在这里吃饭,你们准备一下。”

毛泽东很少留客吃饭,更少亲自吩咐工作人员提前作准备。这次如此重视,来客自然有些特别。不一会儿,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来给卫士们布置任务。他对李家骥说:“你叫厨房多加几个菜,让招待科帮助搞好一点。”

他还对小李说:“你到招待科弄些好点的餐具来。”

小李一听,忙摇头摆手,说:“杨主任,主席反对摆阔呢!”

杨尚昆说:“这次例外么,不然人家会笑话我们的。”

杨尚昆这么说自然有其道理,因为毛家的餐具也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几双竹筷子霉变后黑乎乎的,怎么也洗不干净。

李家骥感到事关重大,于是跑到李银桥那儿汇报。李银桥是卫士长,听了他的汇报也很为难,他说:“既然杨主任这么说,我们还是服从吧!”

于是,李银桥与李家骥一道去招待科借餐具,招待科借给他们一套新碗筷,其中筷子是象牙做的。

开饭前,毛泽东突然来到东房餐厅,似乎是特意来巡视检查的。他见餐厅布置得井然有序,不禁微微点头。突然,他见到了餐桌上的象牙筷,于是脸色一沉,大声说:“谁让你们摆象牙筷?赶快给我拿下去!”

李家骥在毛泽东走进东房时心中便一直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现在见毛泽东生气,更是紧张得很。他硬着头皮解释说:“主席,这是从招待科借来的……”

毛泽东没等他说完,马上大声打断说:“我叫你撤你就撤!”说完拂袖而去。

李家骥感到颇为委屈难受,他遵照毛泽东指示换上了黑乎乎的竹筷子,然后跑去向李银桥汇报:“刚才主席为摆象牙筷的事发火了。你看,我当初就说过不能摆的嘛!只怪杨主任呢,现在主席火了,怎么办?”

李银桥听了,也感到大事不妙。他安慰小李:“我去跟主席解释清楚。”

于是,他便朝毛泽东办公室走去,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小李说:“你回去准备吧,就要开饭了。”

李银桥见了毛泽东,先是自我批评一番:“主席,象牙筷是我让借的,您要批评就批评我吧!我当初考虑主席平常很少在家里招待客人,不搞好一点会让客人笑话,再说来客也不一般呢!”

毛泽东本来余怒未消,现在见李银桥来赔不是,心中火气顿时消了一大半。他用缓和的口气说:“这件事么,我也有责任,怪我没有交代清楚。不过,我今天再重申一次,今后不管来客是谁,都要讲节约,不能摆阔气,不能大吃大喝。而且,今后无论是待客还是自家吃饭,都一律用竹筷子!”

毛泽东的话向来说一不二,关于这一点,大凡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十分清楚。因此,每每为毛泽东办件事,他们都得考虑考虑“老头子”的态度。毛泽东对于象牙筷已十分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了,但其中原因大家都是不甚了解。

有一次,卫士长李银桥在与毛泽东闲聊时又说起象牙筷的事。李银桥认为毛竹筷容易长霉,说:“主席平时使用的竹筷就长霉,黑乎乎脏兮兮的,很难看。如果改用象牙筷就没有这个问题。”

毛泽东听罢,说:“我从小到大都是用毛竹筷子呢,已经习惯了。”

说罢,他又一语双关地说:“象牙筷子么,那是有钱人用的,太贵重了,我毛泽东拿不起!”

于是,工作人员便从此只给毛泽东用竹筷,不曾再让他接触那些金筷银筷象牙筷。

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外出频频。短短的数十年间,他的足迹可谓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每次外巡,工作人员除了为毛泽东准备好床上用品、水箱、拐杖等“行头”外,还得为他准备一双竹筷或木筷。

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时,工作人员便特别为他准备了一双木筷子。

因为苏联人吃饭用刀叉,如果毛泽东到莫斯科后苏联老大哥没有为毛泽东准备筷子那可怎么办?因此,出访前,工作人员便考虑得为毛泽东带双筷子去,做到有备无患,万无一失。

毛泽东乘坐中国专列至中苏边境,从那里改乘苏方迎接的专列。

在中国专列上,陈伯达、师哲、李家骥等随行人员尚未感到生活上的任何不适。在中苏边境换车后,大家才真正感到走出了国门,改变了环境。这时,无论是列车车厢设施,还是列车服务人员,都已是十足的“俄罗斯化”了。

对于俄语翻译师哲来说,这种变化在心理上并未引起太大震动,因为他毕竟不是初出国门。而对于毛泽东、陈伯达、李银桥、李家骥等人来说,这一环境的突然变化给他们的心里感受就很大了。

待到在苏联境内吃第一顿苏式饭菜时,就餐前,苏方服务人员鱼贯而入,手中托着盘子刀叉利索地摆上了餐桌。大家看到这一阵式,心中不免感慨万分。毛泽东也瞅着满桌西式佳肴和锃亮锃亮的刀叉,显得若有所思。

这时,中方工作人员在琳琅满目的西餐具旁为毛泽东摆上一双木筷。毛泽东落座后,右手拿起木筷,左手抓起一把叉子,很认真地对大家说:“你们说说看,这两样东西哪种好?”

师哲就坐在毛泽东身边,他第一个搭上腔,说:“我看,用习惯了两样都好。”

毛泽东侧过脸,问坐在另一边的陈伯达:“你说哪种好啊,陈夫子?”

毛泽东问话时,陈伯达正在艰难地用刀叉分割一块肉,而且口中已含了一大块。他抬起头,支吾着说:“筷、筷——子——好呢!”

毛泽东拿起一块餐巾擦了一下嘴,说:“对,我认为也是筷子好。”

然后,他掰着手指头细数起筷子的好处来。“第一,可以活动手指和关节,锻炼身体。第二,筷子经济。不用花多少钱就可以买到。不愿意买么,用一根树枝或竹子修一下,就是一双筷子。筷子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精神。第三,筷子大众化。中国老百姓吃饭都用筷子,而且连日本人也用筷子。第四,轻便好带,不怕丢失,不怕被盗。有这么多的益处,你们说是不是筷子好?”

毛泽东的“筷子理论”自然精辟,大家听罢纷纷说:“对呀,还是筷子好呢!”并向卫士索要筷子。

卫士急了,忙说:“没有了呢,我们只给主席带了一双,要不你们向苏联老大哥要吧!”

毛泽东在巡视国内时,工作人员从来也不忘带筷子。因为毛泽东常常雷厉风行,说走便走,根本不给工作人员准备行李的时间,有时,在匆忙之中,工作人员也会忘记带上筷子或其它什么东西。

1956 年,毛泽东去广州,随行工作人员没有时间作行前准备,只得背起平时就准备好的行李跟着上路。

这次外行由卫士封耀松负责打点行装。封耀松匆匆忙忙准备东西,没有时间细细思量。登上专列后不久,毛泽东开始用餐时,小封才发现忘记为毛泽东带筷子了。

他感到大事不妙,大有罪责深重之感。然而,事已至此,也已无可奈何。于是,他便去专列招待部门借了一双筷子。招待部门只有象牙筷,小封心中惴惴不安。

开饭时,毛泽东一眼便看到了这双象牙筷,顿时脸色阴沉,火冒三丈,对封耀松大发脾气。其他同志见毛泽东如此生气,便极力婉言劝慰,希望毛泽东能将就着吃完这顿饭。

可是,毛泽东任凭大家怎么规劝,就是不肯用餐。他开始像孩子一样赌气“罢饭”了。没有任何办法了,小封只得硬起头皮说:“主席,我去服务员那儿借吧,看能不能借到?”

毛泽东听后,半天才吱声,说:“你去吧!”

于是,小封就如获大赦似的立刻跑到专列服务员值班室借筷子。然而,年轻的服务员们一般用勺子吃,很少有使用筷子的时候。他们听了小封的诉说,颇为同情,也深感为难,但还是答应想办法帮他找一找。

结果,服务员都去找筷子,费尽几番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一双早已弃之不用,而且长短不齐粗糙不堪的竹筷。她们无可奈何地问小封:“这能行吗?”

小封满脸颓丧地说:“有什么办法,先试试看吧!”然后转身便跑。

封耀松没想到,毛泽东见了这双霉变丑陋的竹筷,顿时眉开眼笑,连声说:“好,好,我就习惯用竹筷子!”

毛泽东在使用筷子方面的故事多得不计其数。据说,毛泽东使用筷子的技术十分精湛。饭粒掉到桌面上,他都一粒粒将小饭粒挟起来送到口中。

毛泽东一生都用竹、木质地的普通筷子吃饭挟菜,尽管也偶尔用刀叉吃过西餐,但毕竟次数有限,他更喜欢中餐和筷子。毛泽东的家乡湖南的同志了解到毛泽东这一生活特点后,便决定为他制作了一些漂亮的木筷。

为此,他们派了专人专车去湘西寻找一种黄杨木。因为他们听说这种黄杨木质地细腻,做出来的筷子不仅美观耐用,而且无论使用多长时间也不会长霉变色。

经过苦苦寻觅,他们终于在一个老乡家门口找到了这种木材。在这个小山村里,人们不仅用这种黄杨木制作筷子,也用它来制作梳子。他们花费几百元买了老乡家的木材运回省会长沙,由木工赶制了一批木筷,然后派人专程送往北京。

毛泽东用过这种木筷后,感到很是满意。此后,毛泽东便一直使用家乡父老赠送的这种木筷。

毛泽东辞世后,人们清理遗物时,发现这种木筷尚留下不少。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噙着热泪说:“这是主席一生中用过的最高级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