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毛泽东健康之道
13051200000039

第39章 睡眠要以大脑

疲劳程度为准

睡眠是人体借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自然休息,能保护大脑皮层的细胞免于衰竭和损坏。通过睡眠,人在觉醒时消耗的能量得以恢复。

中国传统养生学对睡眠科学十分重视。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就曾写诗云:“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据《丹渊集》记载,陈抟“闻是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有道术,善‘锁鼻息飞精’,漠然一就枕,辄越月台寤,遂留此学,卒能行之。后归关中,所修益高,蜕老而婴,动如神人”。这是说陈抟将锁鼻术和他原有气功配合修炼,终于练成了“睡功”,而且通过练功掌握了返老还童之术。

这些记载是否真实可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睡眠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奇功效。

毛泽东的睡眠习惯与常人不同,有他自己的规律。

一般人总是白天工作,晚上睡觉,偶尔打破了这个规律,就会不习惯,感到很难受。而毛泽东为了干完一件事,常常是连续几天不睡觉。他睡眠是以大脑的疲劳程度为准。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他指挥了许多有名的战斗。他的许多作战方案,都是在熬夜时制定的。

在指挥一个战役过程中,毛泽东常常连屋子也不出,研究作战方案,听取前线战况,直到一个战役打完。为了确保一场战役的胜利,毛泽东往往要熬上好几个昼夜。

1947 年,国民党进攻延安时,毛泽东两天两夜没有睡觉,直至打败了胡宗南的部队,收复了蟠龙,歼敌7000多人,他才上床睡觉。著名的沙家店战役打了三天两夜,毛泽东也三天两夜没出屋子,不上床,不睡觉,直到这场战斗取得了胜利,才美美地去睡觉。

1938年,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创造了7天不睡觉的奇迹。开始的几天,也许是思路特别畅通,毛泽东总是伏在桌子上不停地写,困了就用冷水擦把脸,累了就走一走,或躺在椅子上养养神。

到了第三天,警卫员走进毛泽东房间点蜡烛时,故意慢吞吞的,想让他多休息一会儿。但是,警卫员发现毛泽东仍不停地在挥笔疾书。

到了半夜,警卫员把准备好的饭菜端过去,说:“主席,吃饭吧。您已经两天两夜没睡觉了,吃完饭,睡会儿吧。”

毛泽东头也不抬,他一边写,一边说:“你先睡吧,我等会儿再睡。工作没有搞完,睡不着啊。”

的确,这时抗日战争到了关键的时候,理应是全民族共同抗战。可是,有人却提出了“速胜论”,认为抗日战争可以马上取得胜利;有人提出了“亡国论”,散布“再战必亡”的调子。毛泽东心忧如焚,思想必须尽快统一啊。这就是他为什么日夜赶写《论持久战》的原因。

过了很久,警卫员估计毛泽东早该吃完饭了,就推开门走了进去。可是,他推门一看,毛泽东还在聚精会神地写呢,而桌上的饭菜,几乎连动都没动。

就这样,毛泽东一直奋笔疾书,一直写到第7天晚上,才熄了屋里的灯。警卫员见他休息,很高兴。

谁知第二天,毛泽东就病倒了,头疼,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医生说他是劳累过度,可他只休息了一天,就又在桌子旁埋头写了起来。

毛泽东喜欢通宵地工作,上午睡觉,下午再工作。这是常规。稍遇大事,他的生活便没有规律可言,他不再注意时间,而是依大脑疲劳程度为准睡觉。

依大脑疲劳程度为准,这是毛泽东睡眠习惯的准则之一,也是他自我调节的标准。

一次,毛泽东为了赶批文件,又是三天两夜没有睡觉。卫士封耀松焦虑万分,但又不敢去打扰他,只能在门口干着急。

忽然,他看见毛泽东放下手中的笔,将头朝后仰去,张开嘴作了个深呼吸。机灵的小封立即抓住时机,小声劝道:“主席,您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吃饭了。我给您搞点来吧?”

毛泽东说:“不用搞了,你给我烤几个芋头来就行了。”说完,又低头工作起来。

小封赶紧到厨房烤了6个芋头,放在一个小碟子里给毛泽东端去。一进门,就听见鼾声如雷。只见毛泽东左手拿着文件,右手抓着笔,斜靠在床上睡着了。

小封不忍心叫醒毛泽东,他心里很明白,毛泽东虽然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但对已经两天没有睡觉的人来说,睡眠的重要已经胜过了饮食。

10几分钟后,小封听到毛泽东的咳嗽声,便赶紧进屋,端起碟子,说:“主席,芋头烤好了。”

毛泽东放下笔和文件,双手搓搓脸,说:“想吃了,拿来吧。”

说完,毛泽东走到办公桌前,拿起一个芋头开始剥皮,边剥边吃,边吃边吟:“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大约又过了10分钟,小封又隐隐约约听到鼾息声,便轻手轻脚地走进屋。只见碟子里只剩一个芋头了。毛泽东头歪在右肩一侧,又睡着了。

小封端起碟子正准备出去,忽然感觉到毛泽东的鼾声很奇怪。仔细一看,原来毛泽东嘴里还塞着半个芋头。

小封轻轻地走过去,把毛泽东嘴里的半个芋头抠了出来。

毛泽东除了以大脑疲劳程度为调节睡眠时间的标准外,他还很注意服从于人的睡眠规律。这,是毛泽东自我调节的第二个准则。

睡眠对毛泽东来说,就如一碟小菜,可增可减,可有可无。但是,人总要睡眠,这是自然规律,毛泽东也不得不遵守这一自然规律。于是,为了工作,毛泽东便把睡眠时间压缩到了最低的限度。他常常对身边工作人员开玩笑说:“我欠了睡眠很多账,你们帮我记着,等有机会,连本带息一块还。不过,这笔账最好能赖掉,太麻烦了。”

通俗地说,毛泽东的这个习惯即是:在工作了一定时间,当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为了不影响下一步的工作,毛泽东会有意识地向睡眠“还债”。

有时,当毛泽东一件工作告一段落时,他就从办公室走进起居室,急速地钻进被窝,说一句:“哎呀!不得了啦,讨债的来啦!”

于是,他就进入了睡觉的准备阶段。

所谓睡觉的准备阶段,其实,就是毛泽东的读书时间。在灯光下,毛泽东常常是一读就是几个小时。

正因为毛泽东轻描淡写地对待睡眠,再加上睡前有读书的习惯,因此,一般情况下,毛泽东很难立刻入睡,有时甚至服了两次安眠药,才慢慢地睡去。结果,却睡得又香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