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科普故事精华·科学探索故事卷
13050600000022

第22章 地球篇(8)

人们为了认识海流,从18世纪末期起,便开始利用一种叫漂流瓶的东西进行对海流的观测。在这种漂流瓶里装有一封信,信上写了该瓶的投放者、投放的时间和地点等,并要求拾到者向投放者报告拾到的时间和地点。100多年来,人们总共投放了约15万个漂流瓶,进行着海流的观测研究,从而知道了整个海洋中约有32条海流,其中最大的海流,宽数百千米,长上万千米,规模非常巨大。它们把热带高温的海水带向寒带水域,又把寒带海域的冷水带向热带。就在它们运动中,不断影响着沿途的气候。船员们也就利用这种海流流动的本领进行送信件、递情报,渔民们还利用它测报鱼群的动向,配合渔船捕鱼。

海鸣是怎么回事

神秘莫测的大海经常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统称为“海鸣”。但海鸣的声源在哪里呢?在我国广东省湛江硇洲岛的东南海面,每当风云突变,天气异常,风暴即将到来时,海面上就会发出一阵阵有节奏的呜呜呜声地响。这声音好似闷雷滚动,一高一低,错落有致。据当地老人说,在很久以前建造硇洲岛国际灯塔的时候,法国人把一个大水鼓沉放在水中,水鼓相当于海况探测报警器,专门作海上天气预报用的,它能随时向人们发出风浪异变的信息,这呜呜呜的声音就是它发出来的。可是,谁也没看见过那沉放在水中的石鼓,更不知道它被放置在什么地方,有关部门曾专门派出船只到硇洲岛东南一带的海域巡视搜索,结果什么也没发现。

1969年,有人曾在这片海域发现过一群海猪正在游动,于是,当地人就认为海鸣有可能是海猪的嚎叫声。

1976年,硇洲岛东南海上的海鸣声比以往减弱了,于是,持“水鼓说”的人认为,这是由于水鼓年代太久,从而导致其功能日益减退。持“海猪说”的人则认为,这是由于近年来人们在这一带海域的活动明显增加,影响了海猪的正常活动和生活,使海猪迁移的结果。

两种说法看上去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硇洲岛东南海上海鸣的声源究竟在哪里,至今仍是一个谜。

海水会不会越来越咸

海水之所以咸,是因为海水中有3.5%左右的盐,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钠,还有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钾、碳酸钙等。正是这些盐类使海水变得又苦又涩,难以入口。那么这些盐类究竟从哪里来呢?有的科学家认为,地球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刚开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后来由于水流侵蚀了地表岩石,使岩石的盐分不断地溶于水中。这些水流再汇成大河流入海中,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盐分逐渐沉积,时间长了,盐类就越积越多,于是海水就变成咸的了。如果按照这种推理,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海水将会越来越咸。

有的科学家则另有看法。他们认为海水一开始就是咸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据他们测试研究发现,海水并没有越来越咸,海水中的盐分并没有增加,只是在地球各个地质的历史时期,海水中含盐分的比例不同。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海水所以是咸的,不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来的因素。海水中的盐分不仅有大陆上的盐类不断流入到海洋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随着海底火山喷发,海底岩浆溢出,也会使海水盐分不断增加,这种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赞同。

还有一些科学家以死海为例指出,尽管海洋中的盐类会越来越多,但随着海水中可溶性盐类的不断增加,它们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盐度就有可能保持平衡。

总之,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它会不会越来越咸?这还需要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海洋中是否有“无底洞”

在希腊克法利尼亚岛阿哥斯托利昂港附近的爱奥尼亚海域,有一个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吸取大量海水的无底洞。

据有人估计,每天失踪于这个无底洞里的海水竟有3万吨之多,曾经有人推测,这个无底洞,就像是地球的漏斗、竖井、落水洞一类地形。

我国四川省兴文县的石海洞乡,也有这样的一个大漏斗。它的长径650米,短径490米,深208米。无论是暴雨倾盆,还是山水聚至,其底部始终不积水。通常采用各种检测手段,总是能够重新找到消失于漏斗里的水流的遗迹,它们或近或远总会在地面上重新出现。可是,克法利尼亚岛附近的海底无底洞却与此不同,在那里消失的海水怎么也找不到。

为了揭开这个谜,美国地理学会曾派遣一支考察队先后两次到那里考察、试验。第一次试验毫无结果。第二次考察队员用玫瑰色的塑料小粒替水做“记号”。他们把130公斤重的这种肩负特殊使命的物质,统统掷入到打旋转的海水里。片刻功夫,所有的小粒塑料就像一个整体,全部被无底深渊所吞没。科学家指望这一次可以把秘密揭穿,希望能在附近或者更远一些的海域找到一粒玫瑰色的塑料,但是,他们的计划仍然落空了。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找遍了大海的每一个角落,但始终没有发现那些玫瑰色的塑料到底在哪里。因此,海底无底洞之迷至今尚未破解。

海底峡谷是怎样形成的

人们经常会在大洋边缘的大陆架和大陆坡上发现坡度陡峭、极其壮观的海底峡谷。

有专家认为,海底峡谷是由地震引起的海啸侵蚀海底而成的。可是,在没有海啸的地区也发现有海底峡谷,可见,海啸之说不能用来解释所有海底峡谷的成因。

另一种说法海底峡谷是由河蚀造成的。他们认为这些海底峡谷所在的海底过去曾经是陆地,河流剥蚀出的陆上峡谷,后来由于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才被淹没于波涛之下成为海底峡谷。

1885年,科学家发现,富含泥沙的罗纳河河水注入清澈的湖水之下,沿湖底顺坡下流。以后科学界把这种高密度的水流称做浊流。1936年,美国学者德利在阅读一篇描述日内瓦湖浊流现象的文章时,猛然意识到,海底峡谷很可能就是由海底浊流开拓出来的。携带大量泥沙,沿海底斜坡奔腾而下的浊流,应具有强大的侵蚀能力。

直到20世纪50年代,海洋地质学界通过深入研究,才得出浊流具有强大的侵蚀能力的结论。

1952年,美国海洋学家希曾等人研究了1929年纽芬兰岸外海底电缆在一昼夜间沿陆坡向下依次折断的事件,判定肇事者正是强大的海底浊流。希曾等人还根据海底电缆依次折断的时间,推算出这股浊流在坡度最大处流速高达28米/秒,在到达水深6000米的深海平原时,流速仍有4米/秒。自陆坡至深海洋底浊流长驱达数千里之遥。这个理论逐渐被科学家认可。

但也有学者怀疑,海底浊流虽有较强的侵蚀能力,只是那么大的海底峡谷,仅靠浊流能否切割出数百米乃至数千米的深度,仍是一个未知数。

埃弗里波斯海峡之谜

埃弗里波斯海峡,是位于希腊本土与希腊第二大岛——埃维厄岛之间的一条长长的海峡。

早在古希腊时代,大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许多的科学家就对这里的奇异的水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企图解开这令人迷惑的水流之谜。

原来,在埃弗里波斯海峡中部的卡尔基斯市附近,海水的流向反复无常,一昼夜之间往往要变化6至7次,有时甚至要变化11至14次。

与此同时,海水流速可达每小时几十海里,这给过往船只带来了很大的危险。

有时候,变幻莫测的海面突然变得十分宁静,海水停止了流动,然而可能不到半个小时,海水又汹涌澎湃、奔腾咆哮起来。也有的时候,海水竟能一连几个小时朝着一个方向奔流而去。

继亚里士多德以后,2000多年来,许多国家的各方面专家,纷纷对埃弗里波斯海峡令人费解的水流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最终均一无所获。

近来,希腊科学家提出,这种现象是地中海海水的自然波动、起伏所致。

然而,这种看法早在2000多年前时亚里士多德即已提出,并不是什么新的理论,更无法具体说明埃弗里波斯海峡水流异常的原因。

大西洋海底为何有黑潮

法国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巴米罗亚”号,几年前在大西洋亚速尔群岛海域考察时发现一股股从洋底冲上来的巨大“黑潮”,这一股股“黑潮”像黑墨汁一样流向千里以外的法国海岸。经科学家们化验,这黑水里面充满着一些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属。“巴米罗亚”号上的科学家们探测到,这一股“黑潮”是从3000米深度的大洋底部冲上来的。

为了揭开这神秘“黑水”的谜团,法国派出“诺蒂尔克”号深水探测器,美国派出了“尔河文”号世界最深海洋探测器,于1998年7月份一起来到亚速尔群岛海域。

当下潜到2500米时,在强烈的光线照耀上,探测家发现四周是林立的烟囱,且井井有条。那一股股“黑水”就是从烟囱里冒出来的,像是污染。但这些污染物并不影响洋底生物的生存。

法国、美国的科学家们联合探索大西洋底冲出来的“黑潮”来源,发现了2500米的大洋底层有巨大的“烟囱”群。“黑潮”是向洋面上排出的污染物。科学家们联想到过去在大西洋底发现的一系列神秘莫测的建筑,飞速前进的潜艇等,他们认为,在大西洋中生存着似人一样的高智慧动物。他们的科学技术,文明水平远远超过地面上生存的人类。

俄罗斯的海洋生物学家勒伦斯基教授多年观察、分析后认为:人们常常亲眼看到高空中出现的飞碟(UFO)并非是天外来客,而是地球上高级生物的杰作。据多方面的记载:飞碟常常从海洋里飞出、又钻入海洋里。

大西洋海底为何有黑潮,至今亦然是个谜。

大海在头顶之谜

美国有一位着名的神秘事件研究家叫马歇尔·卡尔多纳,在美国古玩店中购卖了一份手稿,这部手稿记录的一位挪威渔夫的离奇经历,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一天,挪威渔夫亚森和他的儿子乘一艘小小的机帆船向北行驶。

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头顶上的天空消失了,代之以碧蓝碧蓝的海水。船继续行进,上下左右都是海水。又过了一会儿,四周一片漆黑,仿佛进入了一个长夜无昼的世界。突然,他们看见了另一个太阳,也许称为“地心的太阳”更恰当些。逐渐地,周围亮如白昼,海水前方出现了陆地。他们隐约分辨出陆地上生长着绿油油的植物,甚至还有动物。

一年后,亚森父子平安地回到了故乡。他们向邻居叙述了那个国度里的情景。那里住的都是些巨人,身高大约4米;那里不仅有动物、植物和各种农作物,还有供他们使用的各种日常用具,其大小与巨人成正比;那里的一粒葡萄大得相当于一只普通的苹果。

村里人没有一个相信他们的叙述。亚森只能专程前往美国,向住在洛杉矶的乔治·埃马森先生详细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埃马森根据他们的叙述写成了这部名为《一位挪威渔夫的离奇》的书稿。

人真的会遇上这些事情吗?挪威的北极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证实,在北冰洋底下,似乎有一个由海水形成的巨大空洞。他从1893年6月开始,在北冰洋的浮冰上生活了一年半,成为第一个踏入北纬86度41分的人。他看到了北极圈内的许多奇异现象。其中,在北冰洋的冰海中有一片“开水”,这是一片在黑沉沉的广阔冰海上的不反射天空光线的不冻海域。

这神奇的一切,真使人难以相信。

海底为何会下潜

我们都知道,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是海沟,它们的深度都在6000米以上。海沟附近经常发生十分强烈的地震。

1932年,荷兰科学家万宁·曼纳兹利用潜水艇测定海沟的重力,发现海沟地带的重力值特别低。这个结果使他迷惑不解,因为根据地块漂浮的地壳均衡原理,重力过小的地壳块体应当向上浮起,而实际上海沟却是如此的幽深。经过一番研究,万宁·曼纳兹认为,可能是海沟地区受到地球内部一股十分强大的拉力的作用,所以才有下沉的趋势,从而形成幽深的海沟。

地球科学家发现,在100~200千米厚的坚硬岩石围之下,是炽热、柔软的软流图,在那里不可能发生地震。之所以有中、深源地震,正是坚硬岩石圈板块下插进软流圈中的缘故。

这些中、深地震就发生在尚未软化的下插板块之中。海沟地带两侧板块相互冲撞,从而激起了全球最频繁、最强烈的地震。也正因为洋底板块沿海沟向下沉潜,才造成了如此深的海沟。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曼纳兹的理论是非常正确的。

海底为何会下潜,至今也没有定论,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去探索。

大洋缺氧事件之谜

20世纪,美国的“格洛玛挑战者”号深海钻探船在各大洋打钻,钻杆穿过年轻地层,钻到了距今1亿年前后(白垩纪中期)的沉积物。科学家意外地发现,那时广泛分布的并不是红黏土,而是黑色沉积物。它的厚度多在45~270米之间,有机质含量高达1%~30%。显然,1亿年前的海洋状况与现代明显不同,这种状况发生在白垩纪中期这一特定时期,被称为大洋缺氧事件或叫白垩缺氧事件。这一事件的起因是什么,也就是黑色沉积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引起了海洋学家的广泛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