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
13020700000028

第28章 工业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影响的分析框架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统计数据,通过定量的方法计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工业化水平提高和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关系,分析了城市化、工业化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2010年和2020年城市化、工业化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的关系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粮食需求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居民口粮需求将逐步减少,但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需求将保持继续增加,总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趋势;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虽然城市化、工业化能够增加现代农业投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是他们也会导致中国耕地总量持续减少,并进一步挤占农业灌溉用水,因此对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是负面的,但其负面影响程度随着国家实施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推广使用农业节水措施将趋于减弱。总体而言,未来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对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正面影响将不再能够抵消粮食需求增加和耕地、水资源减少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潜在的隐忧。基于这些预测和判断,文章最后提出降低城市化、工业化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消极影响的政策建议,即:严格保护好耕地资源,千方百计提高耕地质量;搞好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努力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合理利用水资源,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科学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发展迅速。城市化率从1983年的21.6%上升到2005年的43.0%,工业现代化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造成对耕地、水资源等资源的挤占,农业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从农村向城市大量流动等一系列问题。在中国人多地少、农业基础地位并不牢固,以及人增地减、水资源短缺的趋势不可逆转的条件下,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势必面临着与粮食生产争地、争水的矛盾,从而影响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工业化也可能通过增加现代农业投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为增加粮食的供给能力创造条件。因此,必须从供需两个方面来分别分析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本文利用统计数据,通过定量的方法计算粮食供求对城市化和工业化弹性,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对土地、水资源、农业投入等要素的影响,揭示城市化、工业化与粮食供求之间的关系,由此判断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的变动趋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城市化、工业化的概念与指标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和居住地域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过程。工业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化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过程。城市化与工业化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钱纳里提出的城市化“发展模型”表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性十分显著。

衡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指标很多,如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变动、人均收入水平(GDP或GNP)的变动、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动、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非农就业比重的变动等等。通常用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用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者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来衡量工业化水平。城市化率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工业化水平,工业化的指标也是如此,不过两者各有侧重。考虑到数据可得性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采用城市化率作为衡量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来测算城市化、工业化与粮食产需的弹性,在个别地方辅之以工业化的指标(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进行弹性分析,以便得到更全面、更准确的研究结果。

(二)城市化、工业化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城市化、工业化通过产品与生产要素市场的作用,导致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引起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需求的变化,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积极的影响:一是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资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化肥、农药等现代生产要素的质量,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相对价格,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供给;二是工业化过程中资本要素也在不断积累,从而促进农业机械等资本要素的投入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将促进粮食生产和粮食加工、饲料养殖业的技术进步,使同样的耕地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同样的粮食可以通过加工转化得到畜产品与加工产品,有利于实现粮食安全;四是城市化和工业化推动农村和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向能人集中,扩大农户经营规模,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五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势必带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增加农业投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消极的影响:一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部分耕地将由农地转向非农用地,耕地的减少会造成粮食供给的减少;二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将挤占农业灌溉用水,从而减少粮食单产;三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四是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如果不能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将会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利于提高粮食产出水平。

可见,城市化、工业化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将取决于上述正反两方面影响的综合效果。如果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则有利于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反之,则不利于实现国家粮食安全。

(三)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弹性分析来探讨城市化、工业化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有关因素的影响程度。如果需要分析的两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那么利用对数形式的线性回归模型,得到其弹性值。例如要分析城镇人均主食用量(D)对工业化率(I)的弹性,则可以构建如下的回归模型:

由于本文用城市化率作为衡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指标,则变量I的回归系数反映了城市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对应的相关变量将增长增长几个百分点,即相关变量对城市化、工业化的弹性值。

在粮食需求对城市化、工业化的弹性方面,本文主要计算口粮、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对城市化、工业化的弹性;在粮食生产对城市化、工业化的弹性方面,主要计算了耕地和水资源占用、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对城市化、工业化的弹性。

为了反映粮食供求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弹性变化,考虑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本文将1980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计算各个时期的弹性:第一时期为1980年-1986年,第二时期1987年-1995年,第三时期1996年-1999年,第四时期2000年-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