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
13020700000027

第27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主要考察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资价格的变化对粮食产量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产生什么、如何产生影响,二是农资的使用数量和结构对粮食的生产能力产生什么影响,三是涉及农业生产资料及粮食安全的政策如何评价。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展开,本文得到了以下几个基本结论:

1.关于农资价格

(1)从农资价格走向看,应主要关注农机油和化肥。从长时间来看,农资价格指数的变化与整体物价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变化幅度都要大于物价指数的变化幅度,2004、2005年的农资价格上涨也经历了这么一个超越物价上涨幅度的过程。在主要的农资产品中,农机油、饲料、化肥和农药这类在农业生产资料中属于低值易耗的物资价格变化幅度较大。从真实价格看,农药的价格实际上是在逐年下降,化肥的真实价格在经历了从1997年开始连续5年下降、2年低谷的阶段之后于2004年急剧回升,农机油从1996年以后一直在大幅度涨价,2004、2005年涨价幅度更大。2004、2005年的农资涨价是化肥、农机油和饲料等物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农药其实并没有涨价。

(2)由要素和产品共同决定的准化价格才是考察点。对农业生产函数的数理分析结果表明,产出量受要素价格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投入要素的准化价格和要素投入额占产出市场价的比重。一般而言,准化价格越高,影响程度越大;要素投入额比重越大,影响程度越大。在假定农业生产平均利润率为零的情况下,要素准化价格与产出可构成一般线性关系。事实也表明,利用要素准化价格的概念确实可以利用一般线性回归关系较好地解决农资影响粮食生产的评估问题。

(3)农资准化价格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最大。成本结构和准化价格分析结果表明,农资准化价格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最大,尤其以小麦最为明显。水稻种植会因为农资(尤其农药)涨价而扩大面积,却不会为此增加产量(反而减产),扩大面积是对蔬菜种植的替代,而减产是对农资涨价或者稻谷降价的直接反应。玉米在对农机油价格变化的反应上与小麦形成了显著的替代效应,即农机油涨价小麦缩减面积、减少产量,而玉米增加面积提高产量。对春季作物种植决策产生影响的是上一年的农资价格和上一年的产品价格;而对秋季作物形成影响的一般是当年的农资价格和上一年的产品价格。影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农资价格与产品价格共同作用的结果,两方面都不能偏废。

(4)由耕地面积和成灾率反映的粮食生产能力确实显著受农资价格变化影响。但这种影响的来源也是农资相对于农产品的准化价格。两三年前农资准化价格越高,耕地减少量越大,而成灾率也越高。成灾率问题的关联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点,而对耕地面积减少的规律性结果对为如何遏制耕地面积减少而发愁的中央决策部门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意外发现。

2.关于农资用量和使用结构

(1)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的使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包括粮食生产在内的农业生产能力。化肥、农膜等物资在粮食、蔬菜等种植中,单位面积的用量基本稳定,没有增加的趋势。但化肥用量低于一般水平的年份,粮食的产量确实会有所减少。

(2)化肥、农膜使用总量的增加主要源于蔬菜、果园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这些农资使用总量的不断增加不断地加大着环境的负担。许多重要流域的水体富营养化、土壤的酸化与化肥无效利用后的流失直接相关。这种化肥过度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破坏着水资源、危害着耕地,对未来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农膜的残留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3)农业生产上用肥结构的改变、有机肥用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与畜禽养殖的规模化、集中化有关。规模化养殖破坏了畜禽排泄物与农田的对接,在减少有机肥还田的同时,还因为畜禽粪便的流失严重增加了环境负担。这是造成许多地方水体富营养化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3.关于政策

(1)农资价格变化与政策有关,但主要取决于原材料价格。除了整体物价上涨的因素之外,原材料(尤其是煤)的价格对整体农资尤其是化肥的价格具有决定性作用。1992年政策放开的信号对化肥的价格从而对化肥的产量都产生了明显的正向作用。但是对农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并没有产生积极、显著的影响。2004年农资涨价的原因在于煤价格的上涨。

(2)农资政策前面的几次调整受益的是农资企业而不是农民本身,其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事实上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优惠政策和价格控制政策不利于企业的成长也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3)过度强调以粮食为中心的政策倾向未必能够达到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效果。农技系统的荒废、规模养殖与农田的割离、推广难以降解的农膜在农田的使用等缺乏远见的举措往往导致对生产能力的无形破坏。

(二)政策建议

当前,政府相关决策部门已经意识到农资领域的几大问题,并拟着手取消对农资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取消限价、放开价格。这几方面,笔者已无需赘述。而且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这几项相关措施。但是,除了这几方面之外,还有几个建议需要提出来以供参考。

1.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不能仅仅停留于农资价格

前面的所有分析都表明,对粮食生产水平、生产能力产生影响的不是农资本身的价格,而是农资相对于农产品的准化价格。农资涨价,如果农产品也一起涨价,且幅度大于农资,则农资准化价格下降,则农民种田受益,1996年前后乃至最近的2004年,水稻种植就反映了这样一种结果。事实上,在所有人都在为农资涨价叹息农民利益受损的时候,种水稻的农户反而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也提高了稻谷产量。而1998年到2001年农资价格处于低水平稳定的时候,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却在逐年下降,原因是稻谷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资价格的下降。其实从准化价格的角度这个时期比当前更需要考虑农资问题或者农产品价格问题。

2.把关于粮食的所有政策着力点都集中于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是粮食一年两年的生产水平,而是在需要生产的时候能够生产的水平。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耕地的数量,一个是耕地的质量。如何遏制耕地面积的减少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前面的分析表明,农资相对于农产品的准化价格越高,即农业生产的相对收益越低,后续年份耕地面积减少量越大。降低农资的准化价格、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是遏制耕地面积减少的可用、而且也许会很有效的办法。因此,笔者建议:

(1)以提高农业生产(种植业)的收益率为目标进行全方位的努力。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农业指的是整个种植业而不仅局限于粮食生产。

(2)重新斟酌对粮农进行政策倾斜的必要性。在特殊时期引导农民种粮食是必要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源于粮食价格低下而导致的种粮比较收益低下其结果必然导致粮食产量下降,而相应的市场反应是粮食价格的上涨,种粮的比较收益提高了粮食产量必然会随之提高。但是如果在粮食价格低的时候政府提供粮食生产的补贴,必然误导粮农在本应缩减面积的情况下继续维持甚至扩大生产,其结果必将使得价格继续低迷,这样反而不利于维护粮农的长久经济利益。所以有必要考虑重新调整对粮农的倾斜性政策。

(3)把补贴的对象扩展到全部种植业生产主体,包括粮棉油和经济作物,即所有使用耕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对象。这样做才有利于真正长远地保护耕地。

(4)将化肥补贴作为集体资金用到农田水利建设上面去。对于耕地质量的提高,前面的成灾率分析已经论证了农业生产收益率高低对于耕地抗灾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也有提高耕地抵御灾害能力的效果,这种效果就是通过更多的投入以维护修理水利设施等行为来实现的。而国家在这方面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努力。在农资改革征求意见稿里也有对粮农实行化肥补贴的思路,这样的做法与其他对粮农倾斜的政策有相同的弊病。基于此,笔者建议把化肥补贴直接补到农田水利建设,这样既可免去直补于粮农的弊端,又可有效实现支农效果,同时免去了对使用化肥的误导。

3.扶持农技推广部门对农户进行用肥用药的长期技术指导和培训

前面的数据已经表明,中国的化肥施用量在持续地上升,过度使用化肥的情况很普遍(其实农药也是如此),而这种过度使用对很多农民来说则是出于无奈。这点与农技推广部门的失职有关。而农技推广部门的失职与各级政府政策导向的失误有关。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特别提到,“广积农家肥,多种绿肥,多制饼肥和其他有机肥,积极扩大秸秆还田……要广泛推行科学施肥、科学用药,充分发挥化肥和农药的效能,认真研究防治化肥、农药对作物、水面、环境造成污染的有效办法,并且积极推广生物防治。”而事实上在农户各自自主经营以后,很少见到政府相关部门在这方面这么深远的考虑,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在科学施肥、科学用药问题上做得很少,以至于为了提高产量,只能增施化肥。所以化肥施用量在持续稳健地上升。改变不科学的用肥模式,既是对耕地质量、粮食生产能力的保证,也是对农资市场的一种调节。

4.利用建设现代农业的契机,在果树、蔬菜种植领域大力发展精准农业

迅速发展的果树和蔬菜种植是当前农用化肥用量不断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它们对化肥农药有很强的依赖。而由它们产生的化肥、农药剩余对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精准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针对土壤的不同阶段的不同性状有针对性地精确施肥、用药,这样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浪费和污染,对于改善环境、增强农业(从而增强粮食)的生产能力大有裨益。而且在比较收益较高的果树、蔬菜领域实施成本较高的精准农业技术,比较容易为经营者所接受。

5.以提高可持续的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探求有机肥高效转换的新模式

化肥替代有机肥,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化肥使用方便、节约劳动力以及有机肥肥源减少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有机肥肥源减少不是因为畜禽养殖量下降,而是因为畜禽养殖的集中。养殖规模化经营的结果导致养殖与种植的分离,农户一定程度上也因此减少了对有机肥的使用。如果能够构建一种恰当的模式,把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厩肥(甚至城市的人畜粪便)集中加工,用类似于化肥的性状方便地返回农田,则一方面可以减少这些人畜粪便带来的污染,一方面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并改善耕地土壤性状。这是一个既有利于改善环境又有利于极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举多得之策,值得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和政策研究(主报告)》,2005(课题报告)。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2006,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4、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

4.国家物价局农价司、商务部物价司等,《全国主要农副产品生产成本收益与农业生产率资料汇编(1981年度)》,1983年6月。

5.国家物价局农价司、商务部物价司等,《全国主要农副产品生产成本收益与农业生产率资料汇编(1985年度)》,1987年10月。

6.国家物价局工农业产品成本调查总队、商业部财会物价司等,《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1)》。

7.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轻工业总会等,《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6)》。

8.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1)》,中国物价出版社。

9.石玉林、卢良恕(主编),《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集第4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

10.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公报》,国土资源部网站(http://www.mlr.gov.cn/)。

1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1992~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

12.李文伟,塑料农膜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3.水利部,《2002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14.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Kolbe H。,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

15.杨曙辉、宋天庆,洱海湖滨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11月第27卷第6期。

16.苑韶峰、吕军、俞劲炎,氮、磷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方法,《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2月。

17.杨正礼,中国农田污染评价与防治道路探究,《中国农学通报》第22卷第9期2006年9月。

18.张冬青、张丽,亳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年7月。

19.薛继春、王承华、胡源、王华平,畜禽规模养殖调查,《畜牧市场》2006年第8期。

20.熊沈学、顾其君、孙元麟、刘国泽、陈新力、沈丽玲,无锡市畜禽规模养殖调研报告,《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年9月。

21.翁伯琦,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刻不容缓,《农业环境保护》2002年6月。

22.金俊,放开化肥价格,取消生产优惠,对农民直补,《中国农资》2005年8月。

23.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79年9月28日。

24.国务院,关于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的决定,1988年9月28日。

25.国务院,关于完善化肥、农药、农膜专营办法的通知,1989年12月28日。

26.国务院,关于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经营管理的通知,1992年10月25日。

27.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改革化肥价格管理办法请示的通知,1994年4月23日。

28.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1998年11月16日。

29.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2006年8月。

30.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关于做好化肥生产供应工作加强价格监管的通知,2004年11月17日。

31.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做好2006年化肥生产供应和价格调控工作的通知,2006年1月20日。

32.佚名,北京在做中国最贵的农业试验,北京农业科学,2001年第5期。

33.胡瑞法、李立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发展的建议(讨论稿),2004年7月。

34.国家发改委,改革和完善化肥价格调控机制的方案(征求意见稿),2006.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基于生产函数对关键点的考察

(一)数理分析

假设农户的生产函数为,其中,表示可变投入(如化肥、农药等),表示固定投入(如土地等)。生产函数完全遵循经典的假设,即投入品的边际产出递减。同时我们假设农户的经营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利润最大化是其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出发点,但是固定投入的成本不在考虑的范围内。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的生产决策函数表示为:

其中,表示产品价格,表示可变投入的市场价格。对求的导数,得:

对于这项反映技术状况的指标,笔者认为只有在品种技术和种植方式发生较大改变的时候才需要考虑。在下文的分析中,我们将假定这项指标(边际产出)保持不变。

所以,我们只需考察两个对象,即和。在对式的分析中我们提到的反映毛收入结构的指标基本上是以上两个指标的综合。所以要考察、和三个指标,只需考察其中任意两个指标即可。笔者将用替代进行分析。在对价格进行准化处理的时候,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指标,即准化价格,而。产出的价格弹性与边际投入价值的产出回报率成反比,在不变的情况下与成反比,而与成正比,即,可变投入的准化价格越高,产出受可变投入品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越大(因为和都与价格弹性正相关,所以与价格弹性也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