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不可不知的20个心理学名词
13020000000019

第19章 边缘型人格障碍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边缘型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

好莱坞号称明星工厂,但詹姆斯·迪恩是公认的明星中的明星,他一生只拍了三部电影,二十四岁就早早逝世,他被称为永远的浪子,英俊、不羁、忧郁,总是有着出人意料的言行。他人戏不分,所有作品都成为经典,而他的人生,跟电影中的角色一样充满了边缘色彩,令人印象深刻。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可以用詹姆斯·迪恩的代表作来概括——《无因的反叛》。是的,叛逆、情绪不稳、走极端、外表平静、内心极度疯狂,这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大致特征,或者说,这是青年人特有的“疾病”。

也许你会说:哈,这不算什么,青春期过了就好了。但是,很多人把自己的青春期无限延长,直到成年,甚至老年,还为此所苦,他们始终没有一个真实可靠的自我形象,也没有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时喜时怒,往往把自己努力所得的东西轻易放弃,或者一股脑地破坏掉。

患者有时会陷入自我隔离的状态,他们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抛弃,事实上是他们自己放弃了跟外界的联系。他们渴求被爱,时刻寻找安全感,但却无比害怕,憎恨别人对他们的要求,他们只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安慰、爱抚,因为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小孩子,在黑暗中苦苦摸索却找不到出路。

“我不在乎是悲伤的离别还是不痛快的离别,只要是离开一个地方,我总希望离开的时候自己心中有数。要不然,我心里就会更加难受。……连外面街上都是一片死寂。你甚至听不到汽车声。我觉得那么寂寞、那么苦闷……”(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

边缘性人格的患者以“离别”来对抗“离别”,这种矛盾,消极的心态,非常容易让他们陷入自我折磨。他们害怕被抛弃,所以选择先转身而去,他们希望被人关注,所以他们宁可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换得关爱。他们对亲密关系又渴望又憎恨,憎恨的原因是害怕自己依赖,而他们明明知道自己是多么希望依赖着一个人,一段关系。

我们在边缘行走,心中充满了渴望,同时还有绝望,眼前的路是迷惘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抓不住什么,凡是抓住的,都是不可靠的。——这样的心态,你是否也曾有过?

故事37大明星的内心戏

“当你是个孩子,二十四小时就像整个人生。”(电影《无因的反叛》台词)

五十年代的美国年轻人,有一面文化旗帜,那就是“垮掉的一代”。年轻人们在空虚中觉醒,却又不知该去向何处,他们敏感、狂野、异常矛盾,常有自我毁灭的倾向。数据表明,二十世界五十年代开始,青年人的自杀率开始持续上升,到了最近的九十年代,才开始呈下降的趋势。

这样的大背景下,詹姆斯·迪恩成为一代经典偶像,因为他的成长历程和他的作品一样,浓缩了大多数青年人对人生的感受。

詹姆斯·迪恩生于小商人家庭,母亲在他童年患癌症去世,他父亲的经济状况不好,不得不把他送到亲戚家抚养长大。这奠定了他一生的性格基调:一直寻找爱与保护,孤僻,时时感到被遗弃。他在苦闷中以表演为寄托,独自去大城市闯荡,并最终受到发掘。他那时拼命模仿马龙·白兰度,但他在真的认识了模仿马龙·白兰度的时候,又不知所措,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交往,以至于曾经闯进过对方的家,激怒了马龙·白兰度,塞给他一张心理医生的名片,用行动告诉他:你该去看医生了。同样,巨星伊丽莎白·泰勒跟他配戏时,詹姆斯·迪恩竟然当众拉开裤子小便,以此释放心中的压力。

这些举止被好莱坞视为特立独行,备受青睐,他成了一个“坏男孩”,随身带枪,对周围保持着警觉。

詹姆斯·迪恩成为大明星之后,放浪形骸,夜夜流连在同性恋酒吧。表演事业轻易到达高峰,他的注意力又转到赛车上,在速度中发泄自己。他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拍戏时他总是一个人发呆,导演说他简直是个噩梦,粗暴无礼而且异常固执。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人们为他发疯,却不能走近他,人们深爱他,却不能理解他。但是,他的观众们说:他是懂得孩子在想什么的,他是真的懂。

詹姆斯·迪恩死于一场交通事故,他的保时捷被撞成了一堆废铁,与他对撞的司机被判无罪释放。他遇难的加州公路路口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遗作大获成功,票房和奖项收获无数。

詹姆斯·迪恩身上带着太多边缘型人格的特点:他时而非常疯狂,时而非常孤僻,他很难与周围的人建立起友好,健康的相处模式。他会莫名其妙地愤怒,他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形象。

毫无疑问他是一代巨星,他的表演技巧、在镜头前的爆发力让无数后来人羡慕和不断模仿,但他的生命也真的可以说是个悲剧,因为很难确定他的短暂的一生里,是否真的有快乐的时光。

故事38我只想做背包客

“我想做背包客,浪迹海角天涯,很多人在我身边匆匆走过,却没有人认识我。在没人认识我的环境里,我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她给自己取的网名叫左翼蝴蝶,她认为自己始终只有一只翅膀,左手,很不好用,虽然是蝴蝶,但是残缺不全。

蝴蝶在16岁时遭遇家变,此前,她是一个富裕人家的独生女,但是父母亲的生意失败后,环境一落千丈。她的父母用了最后剩的钱送她出了国,生活费只能靠她自己去赚。

“你想想看,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我英文烂得不行,还要念书,考试,还要打工赚钱,这怎么可能呀?”蝴蝶很快跟一个追求她的留学生同居了,由他来支付她的生活。

“他明确地说不会跟我结婚,他国内有女朋友的,我也明确地说不爱他,我就冲有个地方住,有人给我做饭,洗衣服,我从小就不会做家务。”蝴蝶因为这样的选择而一天天颓废,她不去上课,没有拿到任何学分,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她上一个国外的图片网站,里面的图片很另类,她在那里认识了很多穿孔,刺青的爱好者,她自己也很快喜欢上了这些。

“当然他就不养我了,我有鼻环、唇环、眉环,脖子上刺了条眼镜蛇,第一次有点痛,后来就知道怎么忍受了,这样的生活我都能忍,没有什么不能忍的。”

离开第一个男朋友之后,蝴蝶跟另一个外国男人同居了,她也找到了服务生的工作。

接下来的几年里,她的形容就是:换工作,换男人,搬家。

好的时候,穿上晚礼服,去五星酒店吃饭,不好的时候,也曾跟着一群酒鬼和瘾君子混居两个礼拜。信用卡被剪掉,再办,再被剪掉。皮肤有时候感染、发炎,一直没有钱去看,因为她的钱大部分买了漂亮的衣服和鞋。

蝴蝶在国外呆了两年之后回国,靠着所谓游学的经历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办公室里做文员,翻译一些公司的商务信件。

“我经常觉得自己很荒谬,这个穿套装的女人根本不是我,我过的是别人的生活。”蝴蝶在同事眼中也是个不好亲近的人,平时看着没什么,有一次同事跟她说了句玩笑话,她忽然变脸,发狠地踢复印机,连续踢了很多下,同事道歉也没有用。

蝴蝶换了几次工作之后,有了一点小积蓄,她带了随身的行李,做了一次全国旅游。

“我在行走中找到了自己,我喜欢漂流,我不想对谁负责,坐在山上,海边,日子就可以这么过下去。”

蝴蝶的父母一直联系不上她,她断绝了跟过去的所有往来。她害怕看到父母,也害怕告诉父母说自己没有拿到文凭。一想到这件事情,她就会拿刀片划自己。

主要症状

根据医学临床诊断的总结,边缘性人格疾患的主要症状如下:

1.疯狂努力以避免真实或想象中的被放弃。

2.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特征为变换在过度理想化及否定其价值两极端之间。

3.认同障碍:自体形象或自体感受持续明显不稳定。

4.至少两方面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

5.一再自杀的行为、姿态、威胁,或自伤行为。

6.由于心情过度易于反应,情感表现不稳定。

7.长期感到空虚。

8.不合时宜且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

边缘性人格的人是我们所说的极端分子,他们外表多半温和无害,但是内心中却十分空虚,他们对亲密关系充满了向往和恐惧,他们恋爱可谓“冰火两重天”,好起来就会如胶似漆,美好得超越现实。坏起来他们就会歇斯底里,甚至自残、自伤、自我虐待。他们有酗酒、磕药的倾向,因为他们需要强烈的刺激来弥补自己的空虚。他们也可能会变得很暴力,有攻击性。

但更有可能的是,他们会自我封闭起来,在一个心灵的孤岛上放逐了自己。

边缘性人格的人对自我的认识是迷惑的、悲观的,他们不相信自己,也不愿意相信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总是轻易地破坏人际关系,比如随意离职、分手、绝交。

这是一个高自杀比率的人群,也是一个容易患上其他心理疾病的人群,焦虑、抑郁会是他们精神的常态,而且,经常从事冒险活动,也让他们容易受伤甚至失去生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名的争议小说《洛丽塔》,其中的少女主角就有着边缘人格的特征:寻求刺激,不惜陷入乱伦的关系,随意地对待性和感情,敏感而脆弱,跟随继父漂泊了一段时间后,忽然就跟别人私奔,等怀孕时没钱用了,才联系上继父。她十七岁,死于难产。

健康的生活,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来维持,这是边缘型人格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自我调整

美国有一项统计:每33个妇女中有一个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病患,而男性是每100个中有一个此种病患,并且通常是在刚成年阶段。可见此病患者比例是女性远大于男性。

边缘性人格如果已经严重影响你的生活,那么不要迟疑,去找个心理医生,寻求帮助。跟医生一起制定你的治疗计划,并坚持这些计划,重建你的人生。

如果自己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倾向,可以考虑从这几个方面来做出心态上的调整。

1.接受现在的自我

很多人纠结于“我是谁”“我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从不愿意接受现在的自我,甚至也不愿意直接看到现在的自我。他们对别人的看法充满轻蔑和怀疑,但是对自己却有着更大的质疑。

你就是你,你就是现在的你,无论成功,失败,是好,还是不好,你就是现在的这个人。

有人是因为失败而不接受自己,也有人是因为未能达到理想期望而不接受自己,无论什么原因,我们都应该坦然地面对镜子里的人,告诉自己:这就是我,我很好,我的生活也不错。

有人苛求于自我的不完美,不断地发问,直到把自己逼上绝路。比如这样的新闻事件:某优秀女生,在高考后忧心忡忡,总是觉得自己没考好,终于悬梁自杀。而她去世的第二天,录取通知书就到了,她考上非常好的学校。完全是心理作用,让她情绪崩溃,走上不归路。

记住告诉自己:你很好,你已经足够好。

成绩不好,你可以多考虑一些更适合你的职业,努力去尝试。工作不好,你可以给自己点时间去进修文凭或者参加培训。人际关系不好,你可以换个朋友圈子,或者多多与人交往,来改善自己的交际能力。

最重要的是:即使你没有变得更好,这世界也不会毁灭。你还是你。

2.安全的内心

边缘型人格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永远害怕被人抛弃,永远想找到安稳的依赖。

事实上,最应该依赖的人,就是你自己。

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你,背叛你,你自己还是要爱自己,维护自己。你的心灵就是你安全感的来源,你没有必要把它变得脆弱、幼稚,总是在哭哭啼啼地寻找保护者。

学会克服各种恐惧,你就会变得更加成熟、镇定、可以积极地面对生活。

建立内心的安全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这一点,如果你曾为了某个字眼,某句话就会大发雷霆,情绪失控,不妨在心中重演这一幕,让你的心灵学会接受刺激,做出理性的反应。

我不会害怕,既不害怕谁离开我,也不害怕离开谁。每次分离或者相聚,这是我自己做的决定,我愿意承担。

边缘型人格的患者,有必要在心中反复重复这样的话。

3.人际关系的秩序

爱恨都很极端,会盲目地对别人好,不惜伤害自己,也可能会把别人的亲近,安抚当成是入侵,不屑一顾。边缘型人格患者的人际关系是混乱的,不分主次和轻重,他们努力想抓住的只是那种被人关心爱护,被人在意的感觉,但是这个人究竟与他/她是什么关系,她/他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边缘型人格患者总是陷入混乱的情感关系,他们一会儿把爱人当成父亲或者母亲的替身,一会儿可能又把爱人当成孩子,还有可能会分不清谁是爱人,谁是朋友,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在人际关系中处在什么位置。

边缘型人格患者需要建立起对“秩序”的尊重,爱的次序,首先应该是自己排在第一位,首先要给自己更多的满足和爱护,才能以一个健康的态度去爱别人。

对于爱人和朋友,要有平等,互相尊重的态度,才能有好的交流和沟通。如果一个人紧紧地去抓住某段关系,拼命地去依赖,去索取,企图从中获得安全感,那大部分的结果都是失败的。

4.合适的情绪出口

很多负面情绪的堆积,会让人变得脆弱、烦躁、苦恼、边缘型人格患者最容易情绪崩溃,因为他们找不到发泄的出口,所以经常会发生不当行为,比如自残。

其实,可以考虑一些身体运动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比如搏击操、攀岩、潜水,一些带有挑战性和冒险意味的运动,是非常适合边缘型人格患者的,可以在这些活动中,让躁动的心得到安宁,或许还会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自己的眼界和交往范围。

5.增强奉献精神

“我要得到更多的爱”,这样的渴望并不奇怪,如果变成病态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就会很可怕。索取不得,求而不得,结果就是异常空虚,受到挫败。

最好的办法是“我要付出更多的爱”,而且是确定不是为了“交换别人的爱”。所以,边缘型人格的患者,可以考虑参与一些志愿者团体,为一些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去多做些有益的事情,这些人会提醒你:你是富有的,你是可以给予别人的,你可以去爱别人,因为你已经拥有得够多了。

另外,培养一些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爱好,也能起到丰富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边缘型人格患者经常被空虚压倒,如果有一些终身挚爱的兴趣爱好,就不会那么容易陷入空虚。

边缘性人格的人经常被误认为有魅力,因其情绪化,追求戏剧效果,非常容易引人注意。但与他们相处是个苦差事,即使是哭闹的婴儿,吃饱喝足也会有安宁的时刻,但边缘型人格的患者会不断地要求爱和关注,得不到满足就不罢休,或者摧残自己,问题是,他们永不满足。

自爱,找到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满足,这是边缘型人格患者需要一直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