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边走边想
13004500000159

第159章 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3)

作为依附建筑设计的形式出现的绘画艺术,界画的源头当十分遥远。从出土的公元前十一世纪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上,人们已经可以看到它的端倪。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发展,界画艺术逐步形成、完善、独立,乃至出现辉煌的鼎盛。宋朝的界画家被列为朝廷画院内最高待遇──待诏的六种人之一。界画不但是画院的考试科目,也是必修课。宋徽宗赵佶也亲自介入界画创作,其作品描画细秀,功力不凡。界画备受推重,成就也极高,时人称“画院界作最工”。

界画的式微自元代始。当时的文人画家怀了不仕元朝的抵触情绪,画风上追求“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对工整写实、宣扬帝王功德、权威和富贵的界画加以排斥。界画从此走下高峰。到明代,《明画录》中只记录了两位界画家。此后的三百多年里,除清康乾时的袁江、袁耀父子,以及当代画坛大师黄秋园先生之外,界画界也便乏善可陈,再无可炫耀于世者了。以至90年代初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竟找不到有关界画的词条。

这时候,在地处偏僻的江西,有一位年青人目光深邃地面对界画艺术流变的漫漫历史,雄心勃勃地说出了他的幻想:“……圆一个梦,一个被冷落、被淡忘了六百年的梦,希冀能重新为它编一道绮丽的光环。”

对于一个业余学画的普通工人出身的画家,这真是一个大胆的“幻想"。

界画难成,古往今来一般画家望而生畏。风流自得的魏晋画家在画遍山水、人物、犬马之后,最先发出了“台榭一定器耳,难成易好,不待迁想妙得”的感叹;宋代《宣和画谱》编纂者在“序目”中写道:“画者取此备之形容,岂徒为是台榭、户牖之壮观哉?虽一点一笔,必求诸绳矩,比他画难工。”可以说,“难工”,也是使历代许多画家却步,以至界画后继乏人的一个原因吧。

但游新民却向这一度嵬峨宏伟过、而今几成废墟的艺术殿堂,勇敢地迈出了年青的步子。当时他才二十岁出头,他的志向是要振兴中国画的这一古老画科。

游新民师从黄秋园先生学画山水,更着意于他的界画,但他并没有停留在师学传承上。早年他曾请方家刻过一方“画尽天下楼阁”的闲章。不久他就闲置了这枚闲章。他向自己诘问:纵使画尽了天下的楼阁,“而我自己的‘楼阁’又在哪里呢”?

二十年不辍的非凡劳作,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游新民画作无数,且撰写并出版了界画技法专著。他一直在苦苦地寻找“自己的楼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空白、虚实、含蓄,是中国艺术的最大学问”(李可染)。南宋四家之一的马远,多作一角、半边之景,遂有“马一角”之称。齐白石数只鱼虾,便满纸江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中国画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而界画,却必须植柱构梁,角连拱接,严谨工细,纤毫毕现。五代时赵忠义画的《关将军起玉泉寺图》,据传落笔有神,画成之后,蜀后主命人校验,画中建筑的结构竟“如同真的一般,毫厘不差”(《益州名画录》)。校验人说的未必是真话,但这传说却可以看出传统界画的美学时尚。界画之所以易被目为匠气而为人诟病,这也许可以作为一个佐证。古典界画的这种泥实性同中国国画追求空灵的美学取向似乎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内在矛盾。很显然,寻求界画艺术的突破,首先要从形式上革除传统中的积弊。

游新民的切入点选择了对中国画传统真髓的皈依。其艺术思维逻辑是从有限、有形感知无限、无形,又从无限、无形回到艺术创造的有限、有形,从而进入虚实相生的高远意境。古代画家都是在熟绢纸上作画,游新民则尝试在生宣纸上画工笔楼阁,同时与写意山水结合。形成了既有界画楼阁的工谨秀丽,又有意笔山水的潇洒随意的风格。比如其名作《山雨欲来》,用传统技法,着意刻画了一组唐代建筑,飞檐高举,回阁周驰,丹柱玉墀,近处的树石与远处的宫阁,形成一种呼应关系,草坪中的甬道,划分着广场的空间。画面上部的五分之二,以泼墨的方法,经数次渲染,使天空中乌云密布,阴霾深沉,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时的沉闷与压抑感。在传统界画的表现程式中增加了新的内容以深化作品的主题。

游新民对界画艺术的另一个开拓则是更具革命性的。

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人们对绘画艺术包括界画提出了诸多现实性要求。比如多年来谈论不休的城市风景画问题。但国内外许多美术工作者的努力,大多以艺术的失败告终。许多建筑画与近、现代建筑本身相似,却失去了内在的艺术情趣。游新民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界画除了准确地表现建筑形象之外,更重要的追求应该是传达其内在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底蕴。传统界画所描绘的建筑反映的是那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而在现代生活中,文化内涵的更深刻的积淀其实是在世俗民间的深厚沃土中。他于是把界画创作的目光转向了富于民族特色的乡间民居。这一发现,使他艺术创造的灵感获得永不枯竭的源泉,更为界画艺术开辟了崭新的表现天地。界画的表现对象由宫阁走向民居,由贵族化走向平民化,从根本上拓展了界画艺术的现实主义空间。在他的名作《农忙时节》中,村落背负青山,山泉穿村而过,民居傍水而筑,高低错落,浑然天成。农忙时节,村中无人,一只小狗与一只芦花大公鸡在打架。岁月悠悠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历史坚实的脚步声隐约可闻。中国工笔画大师潘絜兹先生赞尝说:“民居十分入画,这是一个方向。”认为这是界画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收获。

游新民为界画艺术在当代中国的新生作了出色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更重要的是,游新民对界画艺术的发展所作的探索与贡献,对中国画的发展提出了更深层的问题。多年来,在探索中国画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新进的画家要么完全抛弃传统,要么几乎食古不化。这两种倾向都显然无益于中国画的健康发展。而游新民的努力应当说不仅为界画,而且为中国画提供了一些十分有益的新鲜经验。不论他个人的创作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这些经验都无疑是有深远意义的。

这也正是我们所以寄大望于游新民的基点之所在。

《江西文学史》序

江西文学经过两千多年的流变,现在有了一部由江西学者自己编撰的、迄今为止唯一完整的《江西文学史》。这件事,无论对文坛、对学界、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建设,无疑都是值得重视、值得赞赏、值得庆祝的。

《江西文学史》以其资料的翔实、选材的精当、论述的严密,表现出十分可贵的科学精神。与此同时,编撰者对地域文化的自豪与热情扑面而来,给予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当然,正如世界上并不存在任何绝对完美的事物一样,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足点的读者,对它的褒贬也完全可能不尽相同,它本身在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绝对无可推敲。但是,作为一份厚实的思想资料,作为一项开创性的文化建树,其价值是无可忽略也无可磨灭的。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对历史的回顾和整理,其目的总在于现实。站在一个文学工作者的立场,我从《江西文学史》中首先注意的,自然是它之于当下的文学、尤其是当下的江西文学的意义。有以下三点心得,是特别突出的:

第一,《江西文学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们文学队伍的信心。两千多年来,江西文学的发展曲折蜿蜒,跌宕起伏,但我们确有过足以彪炳华夏文学史册的鼎盛,无愧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称颂。由此,对于江西的人文传统,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妄自菲薄。

第二,《江西文学史》应该引起对江西文学现状的较为深刻的思考。历史现象常常有惊人的相似。江西古代文学缺乏鲜明的纯地域性特征,并且表现出典型的迟到的辉煌;创作倾向上的正统意识,文人气质上的古朴与持重,在重大变革面前的矜持与保守等等,在江西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学中都能找到某种遗传的影子。尽管对于各个不同的历史环境下面,历代作家的创作思想、创作方式是否真有必然的继承性是一个绝对可以商榷的问题;把各类完全可能属于偶然性的现象加以附会类比(比如《导言》将当今的所谓父子、夫妻、兄弟作家归到江西古代文学的家族性名下)是否有简单牵强之嫌,但某些现象的相似却是确凿的事实。对这类现象和经验认真冷静地加以剖析、总结,应该说还是会相当有益的。

第三,《江西文学史》以开阔的气势、深邃的目光,莫大的勇气,对两千多年来的江西文学进行了一次严肃的检阅,对于担当着延续历史责任的后人,无疑是一种激励。面对历史的光荣,任何不甘碌碌无为的江西当代作家都不应该也决不会只是把阿Q的话重复一遍:老子也阔过。我个人在掩卷之余,深感江西当代作家任重道远。我们的当代文学,还没有出现过一次近似于两宋时期此起彼伏的开宗立派、独领风骚的耀眼闪光;我们作家队伍的整体艺术素质还未可乐观。这二者其实是互为因果的。列宁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在草原地带是不会有勃朗峰的,只有在阿尔卑斯高山群中才存在勃朗峰。”(《列宁全集》第八卷410页)借此比喻我们的当代江西文学,也是颇为形象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江西文学史》对江西当代文学的奋发和进取是一声高昂深沉的催征的召唤。

上述心得归纳起来,就是:江西文学界的志士仁人当自重、当自省、当自强。

感谢《江西文学史》的编撰者做了很好的工作。

同仁诸君,努力。

是为序。

《人间喜剧》自序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似僧多发,是俗寡求。爹也不亲,娘也不疼。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满纸胡言,一脸尴尬。论质则野,论文则史。高也不成,低也不就。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瞻前顾后,愿乞知己。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附录:关于文联工作

题记:本文是我1997年至1999年期间在省文联多次工作会议讲话录音的整理摘要。那是一段新鲜、好奇而又五味杂陈的生活体验。作为一个生活侧面的记录,收入本书。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就是要密切联系工作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文联工作新局面。

首要问题是认清和端正文联工作的方向。为此我们要在全文联机关内部开展一次大讨论。这次大讨论要达到三个目标:一是问题要讲透;二是方向要明确;三是措施要得力。讲透问题不是纠缠历史老帐,更不是牵扯个人恩怨。而是要从大局着眼,从工作出发,兴利除弊。“利”就是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发挥文联的作用,有利于文艺事业的繁荣。这就是我们的方向。讲透了问题,明确了方向,还要有得力的措施。没有有效措施,前面的一切就都成了空谈。

上下要同心同德;管理要有条有理;工作要有声有色。这次全文联干部职工的大讨论使我深感振奋,极大地增强了工作信心。大家对文联一度存在的钩心斗角、不讲原则、思想混乱、作风涣散、目无纪律、独立王国、妒贤嫉能、正义难伸、歪风横行等等消极现象深恶痛绝。对尽快改变现状有强烈的愿望。这种愿望蓄之既久,必然形成爆发力。这次卓有成效的大讨论,就是一次大爆发。事实充分证明:文联广大干部群众中有正气,需要我们去树立;有潜力,需要我们去开掘;有积极性,需要我们去发挥。

树立正气,严肃制度,加强团结,提高素质,努力服务,促进创作。这六句话可以说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针。当务之急要做的:

1.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一是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加强团结,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文联的团结,首先是领导班子的团结;二是廉洁自律,做到身正、公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三是选贤任能,集中群众智慧,开拓进取。

2.建立责任制度。文联各部门、各协会都要建立责任制,向优化组合、竞争上岗、聘任上岗过渡。这个问题因为牵涉到人事制度,操作起来较为复杂,我们要谨慎从事。要有明确的方向,同时又不越出权限。目前我们可以在省编委已经确定的编制范围内,根据文联实际,先在刊物和报纸的编辑部实行三定:定岗、定编、定责任。“三定”后无岗人员,由文联另行安排工作。如本人要求离岗休息,又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文联即予批准。

3.调整机构。按照科学、精简、效能三原则,将文联现有机构和人员配置作适当调整,基本构想是分为行政、文学、展览、表演四大块。做到领导集中统一;人员优化配置;经费合理使用。从根本上改变门户相见,各自为政,各敲各的锣,各卖各的糖的分散主义状况。使文联形成整体、形成合力。伸出五个指头,不如捏成一个拳头。

4.铲平山头。除各专业部门的业务性开发外,文联要把原先各部门、各协会开发的门面统一集中管理起来。以平衡利益关系,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5.加强协调。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协会之间、行政部门与专业协会之间、在职干部与离退休人员之间,要围绕服务服从大局的总目标,协调好工作关系。形成互相依靠、互相支持的祥和气氛。建议今后文联内部对负责人一律直呼其名,不以职务相称。对一个人来说,职务只是身外之物,随时可以失掉。只有人自身创造的价值永存。所以古代有气节的文人说“文章千古事,为官一时荣”。何况文联是个社会团体,民间服务性机构,实在说不上什么“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