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善解家人心情:爱心家庭心理学
13000700000030

第30章 孩子到底任性给谁看

2岁的小朗正是鹦鹉学舌的年龄,小朗长得聪明伶俐,嘴巴又特别甜,可以说是人见人爱。然而,爸爸妈妈却不喜欢带小朗出去玩,他们说小朗太任性了。上个星期,爸爸妈妈带小朗上公园,小朗想自己跑着玩,爸爸妈妈怕他走路不稳,就没有同意,可是小朗说什么也不听,自己跑到山坡上去玩了。小朗虽然年龄小,但很有自己的主见,他觉得自己不过是没有听父母的话而已,根本就不是任性。

不过,小朗通过这件事情发现,只要自己坚持,爸爸妈妈总会让步,坚持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在和爸爸妈妈逛商场的时候,小朗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催促爸爸妈妈买下来,否则就哭闹不休,直到爸爸妈妈让步为止……

小郎的父母也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如此任性呢?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如小朗这样的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任性,有时甚至会哭闹不止,不把父母搞得筋疲力尽,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弄到手,绝不罢休。为此,很多父母只得退让,或者听之任之。也有的父母把孩子的这种任性,归咎于独生子女太娇惯。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孩子到底任性给谁看的呢?

心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孩子出现任性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孩子受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善于从其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能考虑到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这样的孩子一般是2~4岁左右,这时的孩子活动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力图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意志。

其次,有的父母缺乏耐心,孩子一任性,父母开始还能坚持原则,可当孩子继续为所欲为时,父母觉得烦,认为“反正教了孩子也不会听”、“孩子还小,不懂事”等,而不再坚持。这样孩子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任性的习惯。

孩子过于任性,可能会变得缺乏责任心,变得霸道,变得依赖性强、喜欢推卸责任等。这些性格特征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人格缺陷,并最终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由于任性,孩子在日后的工作中就难与同事相处,更谈不上协调或者融洽地配合好了;由于任性,孩子也很难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长期发展下去就容易形成思想固执,甚至惟我独尊的性格。

曾有一个成绩很好的孩子,仅仅因为被家人私下改了他的升学志愿而跳楼自杀了。心理专家分析,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悲剧,正是因为家长培养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孩子任性其实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随着孩子生理、心理上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更新奇的事物。这个时候的孩子比较喜欢亲历亲为,对一切事物都想弄个明白,尽管这些事物可能是对孩子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但是,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来看,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孩子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大多呵护倍至,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明明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迁就答应孩子,这就养成了孩子任性的习惯。

有些年轻的父母平时要上班,又信不过小保姆,只好让祖辈带孩子。而祖辈却很溺爱孩子,不进行管教,父母要管教孩子,祖辈又护着孩子,不让管教,养成了孩子的任性性格。

因此,孩子的任性心理虽然不是天生的,但是孩子的自控制力很有限,有时即使知道了为什么不可以,但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需要”冲动。因此,父母一定要善于从生活中把握孩子的任性心理,对孩子进行教育。

要想彻底地解决孩子的任性心理,父母一定要行为一致,形成合力,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满足,该坚持的原则一定要坚持,不能放松。如果要求孩子做什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要求。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

对于处于任性发作中的孩子,可以暂时不予理睬,只要不发生安全上的问题,可以让孩子独处一下,先让孩子冷静下来,然后给孩子讲道理,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让孩子明白他的不合理要求是不会被父母接受的。

此外,孩子的注意力一般比较分散,对同一事物的兴趣持续时间不长,很快会被其他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父母如果能抓住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能克制孩子的任性心理。

父母在管教任性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孩子,态度要温柔。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绝不是故意要让爸爸妈妈生气的。为人父母之道,关键在于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用正确的办法化解孩子的任性行为,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