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圆满
12955600000055

第55章 不要等到下雨再收柴——劳累勿过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加班熬夜成了家常便饭,过分透支着自己的健康,再加上精神紧张,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筋疲力尽。长久下来,繁忙的工作、日夜颠倒的生活和过度的劳累,已经让很多人的健康亮起了红灯。然而,很多人要么没有察觉,要么根本就不以为意,而为自己的身体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倘若连“本钱”都没有了,还拿什么来“革命”?

净空法师有一年下山游说,针对很多人提出的生死观,净空法师这样回答:“很多人觉得出家人讲究四大皆空,自然对身体也是毫不在意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凡尘众人贪生怕死,出家人与之不同的地方只在于‘不怕’,而并非不在意。

“老、病、死从何而来?佛法中讲得很清楚,根是三毒烦恼,贪、嗔、痴、慢、疑是我们内心的病毒,内有病毒,外面就很容易感染。只有清净内心,病根才会‘药到病除’。众所周知,出家人喜欢打坐参禅,在冥思中修得更高的境界。其实静坐亦是让内心清净的一种有效方法,只有修行功夫到家了,才会不老、不病、不死。‘一念不生,万缘放下’,但是健康是放不下的。在此奉劝所有每日碌碌无休的世人,健康常驻心中。”俗话说:“长江一去不回头,人老何曾再少年。”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生没有回程票。君不知,多少人待功成名就后,才发现身体已一塌糊涂。所谓过劳死,简单的解释就是超过劳动强度而致死。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的媒体曾以旁观者的姿态大量报道过日本白领阶层过劳死的现象,可是现在,过劳死如瘟疫般,不知不觉中已来到你我的身边,无声地威胁着每一个人。

人生的所有财富和名誉是无数个“0”,只有身体健康才是“1”,如果没有这个“1”,后面的一切都是无效数字,健康应成为大家安身立命之本。不妨看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活生生的现实吧:2006年5月28日晚,华为员工胡新宇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逝,年仅25岁,他因工作任务紧迫持续加班近1个月,导致过度劳累,全身多个器官衰竭;就在这名华为公司员工因过度加班不幸离去的前几天,广州一名服装厂女工为赶活,连续加班四天、累计工作54小时,在端午节前夕猝死;响水县公安局交巡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副中队长任海华,在连续工作38小时后不幸猝死,年仅37岁;南京某著名高校一位30多岁的女博士,在做实验时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时已抢救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死者全身器官已经提前衰老;2004年,前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因劳累过度,猝死在跑步机上;2004年8月,年仅28岁的大洋网新闻中心副总监王建峰病逝;2004年11月,杭州网通总经理杜斌26岁病逝;2005年2月24日,域名注册系统顶尖专家、中国频道的CTO黄柏林,37岁在初为人父时病逝……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今天健康了,但由于不遵循健康的四大基石,明天健康就会滑坡。当您疏忽了健康,健康也疏忽了您。人们总爱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什么工作忙啊,腾不出时间来运动啊,等等,其实就算你工作再忙,只要有心去做,锻炼的时间还是能够“挤”出来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把身体调理好了,才会有脑力、体力和精力追求成功,以下介绍几种养生之计:

1、坚持体育锻炼。现代人的工作往往具有静而不动的特点,最易使人疲惫的莫过于长期不活动。运动能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增加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的能力,还可以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推迟神经细胞的衰老,帮助排除废物,从而起到防癌抗癌作用。

2、保持心情舒畅。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感到烦恼、苦闷、焦虑的时候,身体的血压和氧化作用就会降低,而人的心情愉快时,整个新陈代谢就会改善。烦闷、焦虑、忧伤是产生疲劳的内在因素。因此,要防止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就必须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一个“乐天派”,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合理调整饮食。

4、定期体检。

5、适度休息。长期通宵达旦地工作,会使体内产生许多毒素,而且有些毒素会随着血液进入大脑,能迅速引起中枢系统的“中毒”症状。疲劳,是一种信号,它提醒你,你的机体已经超过正常负荷,出现疲劳感就应该进行调整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6、不要把工作当成一切。当你的大脑一天到晚都在想工作的时候,工作压力就形成了。这时要分出一些时间给家庭、朋友、嗜好等,适当的娱乐是处理压力的关键。

“圆满箴言”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没什么别没钱,有什么别有病。也许你现在身体尚好,但“防患于未然”总比落雨才收柴效果好。人只有拥有健康,才可以享受生活的无限乐趣,不要待到疾病缠身的时候才想起健康的重要,空悲叹。

§§第八卷 放下之路,无上佛道

佛说,放下,即拥有。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放不下屠刀,断不了情丝,悟不了菩提。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然而,人也是世界上最贪婪的动物。放下,是一条解脱之道;放下,是一种处世态度;放下,是一种人生哲学;放下,是一种生存智慧。放下以后,就断烦恼障和所知障。断烦恼障可以得涅盘,断所知障可以证菩提。涅盘属定,菩提属慧,定慧二道,大彻大悟,是无上佛道。学会放下,生命之花才会超然地绚丽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