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圆满
12955600000030

第30章 学会说话

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产生喜恶之感的过程有时候会很奇妙,明明接触不深,只是因为对方说了什么话,就让我们喜不自禁,或是避之不迭。我们不会批评一个说话好听的人“圆滑”,更不会“宽宏大量”地为一个说错话的人找借口。交际上,那些会说话的人总是左右逢源、无往不利,而滥开“金口”的人却处处遭人讨厌、排挤。

嘴唇不过一张一合,你可知道“后果”如何?

一位著名年轻学者曾在自己演讲现场遭到一位禅师的批评,后来学者一直忿忿不平,到处制造流言中伤那位禅师。很久以后,学者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人走茶凉,落魄的学者开始饱尝世态的炎凉,只是一句温馨的话,能让他高兴数日;而即使一个漫不经心的有失尊敬的词语,也能让他彻夜难眠。

结合自身的经历,已步入老年的学者又想起当年中伤禅师的行为,深感内疚,便到禅师的住处负荆请罪,并表示有生之年一定会将流言予以澄清,还禅师一个清白。

禅师听后拿出一个鹅毛枕头,说道:“别的你都不用做了,只请您将这枕头在大街上打开,让毛随风飘散,然后将鹅毛一根不少地帮我捡回来。”

学者面露难色:“这我可能做不到,因为鹅毛那么轻,一阵风来,就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禅师微笑道:“您说得很对。其实流言如这鹅毛一样,一旦四处飘散,又怎能收得回来呢?不如我们今后尽量捂紧枕头,千万别轻易打开它吧。”

语言是我们与人打交道的中介,一旦滥用,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了。如何把人分门别类?人们常常有很多标准,会说话和不会说话也是其中的一种。不要小看这嘴皮子的功夫,很多时候就在这一点上才有了人的千差万别。有的人深谙说话的技巧,于是八面玲珑,而有的人却对说话这种“小事”不以为然,直来直去地得罪了不少人,也给自己的未来设置了不少障碍。

人们常说沉默是金,可是与人交往,总不能不说话吧?而一旦说话就要讲究分寸,第一个要学习的说话技巧就是——少说。特别是涉及到一些重大问题上,不能百分之百的确定,千万不要高谈阔论,以便留下解释的空间。

从前有个算命先生,在当地多少有点名气,一天,有三个进京赶考的书生,要求先生算一算,他们三个人中有几个能考中,先生只回答两个字“一个”;不多时,又有三个书生前来问同样的问题,先生还是只回答两个字“一个”;以后又来了三个书生,问同一个问题,先生仍然只回答了两个字“一个”。

考期过后,九个书生再次上门:头三个书生问:“先生不是说我们三个只考中一个吗?结果我们考中了两个,先生如何解释?”先生答:“我说的你们其中只有‘一个’考不中。”中间三个书生问:“先生不是说我们三个只考中一个吗?结果我们三个全考中了,先生做何解释?”先生答:“我讲的是你们三个‘一个’也不会考不中。”最后三个书生问:“先生不是说我们三个要考中一个吗?结果我们一个也没考中,先生如何解释?”先生答:“我讲的是你们三个‘一个’也考不中。”

可见,不会说话没有关系,可以少说,怕就怕在不会说话还硬要乱说,结果惹火烧身。

前几年,某足球队员在培训期间的一次座谈会上,言语轻佻,态度傲慢,竟询问教练情色问题,此事一经传出,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球队最终将该名球员开除。

祸从口出的事例俯拾皆是,这名前途本无量的球员,却因为不会说话而乱说话而淡出“星”路,想是后悔也枉然吧。

说话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见什么人上什么菜”了。比如见了上级,要把姓氏及职务“喊”出来,哪怕是自己的铁哥们;见了长辈,应该称呼“阿姨”或“大叔”;见了比自己大的,知道叫“大哥”、“大姐”……会说话的人相当于给自己的人际交往增添了一道润滑剂,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接着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生活中那些人脉纵横的人,会说话是他们最大的特点,《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别父进京城,小心翼翼初登荣国府时,短短几段话就把王熙凤“会说话”的超凡才能完全展现:先是人未到话先行:“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让客人听着暖心;进屋后又拉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含笑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一席话水平不低,既让老祖宗悲喜交加、心里舒坦,又让林妹妹情动于衷、感激涕零;当贾母半嗔半怪说不该再让她伤心时,王熙凤又把话题一转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至此,她已通过几段意味深长的话,将初次见到林黛玉应有的悲喜爱怜的感情,全部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了。

好好学习说话这门艺术吧,当有朝一日你掌握了它,会发现人生路更加顺畅。

“圆满箴言”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与人交往,说话的技巧不可或缺,学会说话是交际场上不可不学的一门学问和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