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家庭主妇“经济学”
12949900000024

第24章 工资增加了,怎么买到的东西还是一样多——货币幻觉

到了12月份,由于临近年终,国外订单也明显增多,罗小曼所在的外贸行业又忙起来了。虽然没有鼎盛时期那般火热,但是比起前几个月的萧条还是好多了,这一点也直接反映在罗小曼的工资单上,罗小曼这几个月的收入明显增多,收入增加后的罗小曼又恢复了女人爱购物的天性,每当发了工资之后,就拉上凌若晗购物去了。

虽然说很想疯狂购物一把,可是已经过了几个月的节俭生活,又有些舍不得了,罗小曼也像所有女人一样,逛街时看得多买得少,从超市到购物广场,买的衣服和生活用品还是和平时差不多,每个月都要逛上三四次,购物倒没有多大的突破,只是过足了逛街的瘾。奇怪的是,几个月月终简单盘点时,却发现虽然工资增加了,买的东西和以前也差不多,可每个月都没有什么结余,还是和工资低的时候差不多,可是仔细想想真的没有什么特殊开销。心生疑问的罗小曼自言自语起来:“钱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我也没有乱花钱,难道是丢了?”

凌若晗笑着说:“要是丢了也不会每个月都丢吧。其实你只要比较一下超市的购物单就能发现其中的秘密了。以前常吃的早餐面包从4元一袋涨到5元了,涨了25%,其他的一些基本生活用品和消费品也都有10%的涨价,只有工业品涨价不是那么明显。从表面上看,工资是增加了,可实际的购买力并没有怎么增加,这应该算是‘货币幻觉’了。”

罗小曼说:“对啊,‘货币幻觉’,都让折子上的工资给骗了,其实实际收入并没有增加。看来通货膨胀并没有报道中说的控制得那么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也许就要来了,还好,这几个月没有因为工资有些增加而大手大脚地花钱了,经济形势好转估计没那么容易,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凌若晗说:“还好我们发现了‘货币幻觉’现象,要不还真的以为收入增加了,又可以随意花钱了呢。”

刚回到家的谬森听到她们谈到‘货币幻觉’,补充道:一般我们所见到的‘货币幻觉’现象多来自于收入增加对物价上涨的滞后反应,这个在感受通货膨胀方面确实很明显,这也是‘货币幻觉’最初的定义。其实,除了物价上涨抵消收入增加的影响,生活中还有一种‘货币幻觉’,那就是货币升值带来的‘货币幻觉’。就拿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来说吧,人民币升值了,也就意味着个人的人民币资产相对美元更值钱。我们心理上感觉好像自己更富有了,因为把我们的东西拿到世界上去交换,可以换到更多美元,或者我们用等同的人民币可以购买更多的外国资产。但实际上价格只存在于交易当中,如果我们不打算与美元进行兑换或交易,不打算购买美国的商品,不打算出国旅游,不打算投资美国资本市场,那我们就享受不到这部分相对于美元而言增值的人民币带来购买力增加的好处。因此,尽管我们直觉上觉得自己比以前有钱了,但却只能购买同样价值的国内商品。

其实,‘货币幻觉’就是一种现象而已,很好地认识它有助于我们做好理财和消费计划,不至于因为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而吃亏。

经济学上正式的货币幻觉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于1928年提出来的,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只看到商品或劳务的货币价值的变化,而没有发现商品或劳务的实际价值的变化。结果,不是对商品或劳务的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做出反应。每笔收入都可以用纯粹的货币额来表示,也可以用当前通货膨胀率把它折算成实际价值,它能更准确地指示出收入的实际购买力。而患有货币幻觉毛病的人,常常只注意到货币数量上的变化,却不会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