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
12944700000066

第66章 短时间内,让孩子记忆的东西别超过9个——7±2法则

19世纪中叶爱尔兰的一位哲学家发现,如果将一把子弹撒在地板上,人们很难一下子观察到超过7颗子弹;1887年,心理学家雅各布斯通过实验发现,对于无序的数字,人们能够回忆出的数量约为7个;发现遗忘曲线的艾宾浩斯也发现,人们在阅读一次后可记住约7个字母,这个规律就是“7±2效应”。

普普通通的数字“7”为何会引起这么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不妨让我们先读一行随机数字,如71863945284,接着闭上眼睛,按照你所记忆的顺序,尽可能多地默写出来。如果你的短时记忆像一般人那样,你可能会回忆出7个数字,也可能多至9个,少至5个,即7±2个,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奇的“7±2效应”。

神奇的“7±2法则”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记忆的窗户,让我们了解了短时记忆的规律,还告诉每一位父母这样一个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的好办法:孩子在记忆的时候,你要引导他们将记忆的信息组块控制在7±2的范围内。

下面这则故事中的母亲就是利用神奇的“7±2法则”这一记忆规律帮助孩子提高记忆效率的。

最近一段时间,晓婉总是抱怨自己的背诵能力,老师安排同学们背诵一篇课文,她往往是越背越乱,不光搞不清楚文章的前后内容,而且还会把不相干的两篇文章拼凑起来,简直是一团糟。

细心的妈妈看出了孩子的这一苦恼,和孩子耐心交谈后,决定每天下班回到家吃完晚饭的第一件事就是辅导女儿背诵课文。

一天晚饭后,有着教育经验的妈妈接过晓婉递给她的语文课本,翻到要背诵的那篇文章,粗略看了看,足有一千多字,她先是指导女儿把这篇文章按照段落分成了几部分,又通过组合的技巧将各个段落接在一起,结果,在妈妈的指点下,晓婉很轻松地就记住了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然后,晓婉又按照妈妈的方法,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背熟后再把它们连起来背。就这样,晓婉很快就把这篇文章记熟了。

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晓婉用同样的方法背完了老师布置的其他需要背诵的课文。在晓婉的脸上也很少会看到为了背诵课文而愁眉不展的表情,放学后也总会跟爸爸妈妈讲老师的课是多么的妙趣横生。不仅如此,晓婉的语文老师也总是表扬她能清晰地记住并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而晓婉也从未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

细心观察便会发现,其实这一切都是短时记忆的容量,这只“看不见的手”导演的好戏。这也正是神奇的“7±2法则”给我们最直接的启示: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不要幻想“一口吃一个胖子”。人的短时记忆就好比一个家庭电表,如果同时开的电器过多,那么只会把保险丝烧断。晓婉之前的问题就出在一下子把记忆的电力开得太足了,结果只能越背越乱。

而深谙教育之道的妈妈,就充分考虑到了7±2的特点,从而合理安排孩子的背诵任务,那就是短背比长背好,把长的内容分隔成合适的知时记忆的分量来背诵,然后再通过组合的技巧将各个段落接在一起,这样孩子就可以记住一段长篇的完整内容了。结果,孩子背得容易,学得也有意义。否则就会像电力超载一样,出现认知超载。

每天懂点学习心理学

记忆是知识的宝库,有了记忆才能不断发展,知识才能不断积累。那么,家长又该怎样妙用“7±2法则”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呢?下面两个来自实际生活的案例可以让孩子的记忆更高效。

◎◎根据“7±2法则”记电话号码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采用某种节奏模式或是时间模式来对电话号码进行简单的组织,例如,记忆手机号码时不妨采用3个或是4个一组来记忆,然后再继续记忆下面的号码。

◎◎根据“7±2法则”记英语单词

以往记英语单词是通过音标来完成的,但是,由于英语学习的低龄化,年幼的孩子在还没有系统学习音标时就要记忆大量的英语词汇,这对他们而言,单词就好比一盘散沙,每个字母就好比一粒粒沙子,而字母与字母之间更是无序、随机的,无论怎么记都是一件难事。但是,从音标的构成来看,每一个单词都是由几个部分拼组而成的,如果我们能让孩子记忆单词时的组块由一个字母变成几个字母,那么复杂的单词也就变得相对简单了。比如,tion、ing、oo、are、er、ow等就是一些单词中经常出现的小模块,让孩子在头脑中形成这些字母模块,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单词。虽然一开始孩子可能会不理解,但是由于这些小模块在单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所以它确实可以让很多单词看似“变短”了,孩子记忆起来也就相对容易了。

可见,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遵循短时记忆之道,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利用各种方法来划分短时记忆的组块,能够有效帮助孩子减轻记忆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