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
12944700000059

第59章 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哭泣效应

在心理学中,人们因悲痛而哭泣并产生心情舒畅、避免不幸后果的现象,称为哭泣效应。

为什么会产生哭泣效应呢?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是因为人在痛哭时,眼泪中含有有害身心健康的物质,而哭出声、流出泪反而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哭泣还能使人的极度紧张得到放松,这对身心健康也是非常有利的。

很多家长惧怕孩子的哭闹,如果孩子哭了,他们往往会习惯性地说“不哭,不哭”,而且还会想出各种办法试图止住孩子的哭泣,比如,逗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也有一些家长会试图用大人的权威命令孩子“不许哭”。当然,也不乏某些家长把“哭”和孩子的品质牵扯到一起,一旦孩子哭了,他们马上就会给孩子戴上一顶“不乖”的帽子,并口口声声地威胁说:“爸爸妈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其实,孩子和成人一样,他们的情绪也需要宣泄,也需要大人的共情,而哭恰恰是孩子表达内心需求、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馨馨在小区花园排队等着骑木马,此时,木马正被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玩着。馨馨等了一会儿,见这位小哥哥没有下来的意思,就急着问:“哥哥,你还要玩多久?”

男孩看都没看她一眼就说:“我要玩很久。”馨馨听了,有点着急,眼泪不由得在眼眶里打转,怯生生地说了一句:“我想骑木马。”

男孩只顾玩他的,根本没理身边这个小妹妹。

馨馨见男孩不理自己,而且还说要玩很久,忍不住就呜呜地哭了,而且边哭边说:“我要骑木马,我要骑木马!”

馨馨妈妈看到了,赶忙来到女儿身边,轻声安慰说:“馨馨乖,你再耐心一下,哥哥这么大,知道公共玩具是要轮流玩的,一会儿他就给你玩了。”

谁知男孩反倒大声接茬:“我还要玩很长时间,不给她玩!”

这下可糟了,馨馨听了,当即泪水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而且不停地喊:“我要骑木马!我要骑木马!”

馨馨妈妈一把将女儿揽入怀里,轻声说:“馨馨今天排队等了这么久,妈妈知道,你很有耐心。可是,哥哥还是不让给你,妈妈看得出来你很难过。”馨馨点点头。

馨馨妈妈接着说:“小哥哥不和别的小朋友轮流玩玩具,这样不对。要不我们再跟小哥哥商量商量?”

听了妈妈的话,馨馨哽咽着问男孩:“哥哥,给我玩一下好不好?”

可是,这位男孩满脸的不情愿,态度生硬地说:“不好,我还要玩很长时间。”显然,这个回答让馨馨非常失望,她再次大哭起来。

就在这时,旁边一位家长让自己的孩子把木马让给馨馨玩,并笑着对馨馨说:“小朋友,别哭了,来这儿玩吧,再哭就不乖了。”

谁知,馨馨妈妈反倒很冷静地说:“没关系,可以哭。”

周围家长都惊讶地看着她,“啊?让她哭啊,你可真够有耐心呀。”

馨馨妈妈点点头,温和地说:“是,让她哭吧。”那些家长听了,不解地走了。

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如果他们有渴了、饿了、不舒服了、害怕了或是需要大人抱了这些生理和心理需求时,无一例外都会用哭来表达。等孩子慢慢长大,会说话了,当他们有渴了、饿了、不舒服等生理需求时,则会用“说”的方式来表达,而来自内心的伤心、害怕、委屈、生气等情绪,仍然会用“哭”来表达和宣泄。

家长不妨想一想,当我们成人伤心、愤怒的时候,不也常常会哭泣吗?如果这种时候,身边人非常理智地对你说“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纵然你的心中有着千言万语,你还会向他诉说吗?其实,如果内心的不良情绪不能及时得到宣泄,积累久了是非常容易生病的,而哭恰恰是最好的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所以说,好父母就该如此善于“不止哭”。

当然,这里“不止哭”是在强调家长要和孩子产生共情,学会接纳他们的情绪,绝非鼓励孩子无条件的哭;然后,弄清楚孩子哭的真正原因,并逐步帮助他们将其去除。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孩子的需求被满足了,或是不良情绪被宣泄掉了,他们自然就不会哭了。

每天懂点情绪心理学

对于孩子的哭,家长教养时,一定要学会审时度势,拿捏好分寸。具体来说,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不回应孩子“要挟”式的哭

对于孩子“要挟”式的哭,家长可以不予回应,不过前提是你彻底读懂孩子,确定他是在要挟。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

对于已经会说话的孩子,家长应该鼓励他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而不是动不动就哭哭啼啼、哼哼唧唧。

◎◎给予孩子恰当的安慰

对于孩子难受时的哭,如摔跤、打针、生病等,或是受了委屈时的哭,这种时候,家长能做的就是陪伴在孩子身边,试图接纳他,并给予恰当的安慰。

总之,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他们一定是活泼开朗、爱笑,容易与人相处的。即便遇到不良情绪,也能及时宣泄,当然,更不会把“哭”当做要挟家长的武器。

真正决定孩子未来几十年的,是孩子的学习力,而这些学习力,又构成了孩子立足社会所不可缺少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