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
12944700000053

第53章 容许孩子犯错误——习得性无助心理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过这样一组实验:第一次,他把一条狗放入装有电击装置的笼子,狗被电击时发现逃不了便不再努力;第二次,他把受过电击的狗放入一个用隔板隔开的笼子(隔板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隔板高度足以让狗跳过),狗惊恐了一下便躺下等待苦刑;第三次,心理学家把没有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入有隔板的笼子,这些狗全部都能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没有电击的一边,这一现象即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在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从此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现实生活中,在那些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长期经历失败的孩子身上,也会常常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特征,那就是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怎么努力,无论他做什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时,他便会认为自己控制不了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意志力也会随之丧失,最终放弃所有努力、陷入绝望。

“儿童习得性无助”是指儿童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还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一天晚饭前,妈妈让5岁的女儿把橱柜里的碗筷都摆到餐桌上,女儿很高兴地答应了,可是就在女儿摆弄的时候,却不小心打碎了几个碗。妈妈见了,一脸不悦,狠狠地教训了女儿一顿。从此之后,女儿就再也不愿意在吃饭前摆碗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每当女儿要拿取其他易碎或是贵重的东西时,都会显得过分的小心翼翼,生怕犯了不该犯的错,挨了不该挨的骂。

而就在这期间,女儿又犯错了。这一次,女儿不小心地把摆在电视柜上的一个贵重的装饰品给摔碎了,妈妈见了,恼火不已,劈头盖脸地就是一顿训斥。

有了这么多次的教训,女儿渐渐地变了。无论大人让她拿什么东西时都会表现出一副过分紧张的样子,而这种过分紧张又导致她拿什么东西都慢慢腾腾,也容易出问题,而她的举动又将带来脾气暴躁的母亲更多的训斥。最后,女儿不再愿为妈妈拿任何东西了,妈妈也越来越少支使她了。

后来,女孩慢慢地长大了,她总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无论做什么事情,也都提不起兴趣,甚至连试一试的愿望都没有了。

细心观察,我们便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件事情上失败,那么他就会在这件事情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

然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只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故事中的小女孩就是被这种心理所困扰。在女孩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即便孩子不小心犯了错误,也总是厉声呵斥,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会渐渐地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而变得退缩和畏惧。不仅如此,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呵护溺爱,不给孩子自己做事从而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果父母常常在亲属朋友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让孩子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也会让孩子在思维、情绪和行为等很多方面都变得退缩、畏惧而不敢作为,使其性格也发生重大转变。

也许,很多人会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辩证地看,每个人对待失败的容忍是有“度”的,一旦超出了这个“度”,就会使人产生失助感,从而变得悲观失望、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丧失自我价值。

更何况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在他们的世界里,父母就是孩子的一片天。如果孩子眼中的父母总是对他们挑剔指责,那么孩子的世界就真的如同天塌了一般,如此,他们还能积极勇于探索吗?所以,为父为母请多给孩子包容和鼓励,千万别让他们体验习得性无助!

每天懂点情绪心理学

在习得性无助这种心理的控制下,孩子会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那么,作为家长,又该如何纠正孩子的这种自设樊篱的心理,如何找回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呢?

◎◎提升父母爱的能力

自然界里一切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阳光与水分的支持,一旦缺乏这些,就看不到绿色盎然的美景。作为父母,无论孩子的性别、美与丑,都要尽力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一个爱的环境里,孩子的世界也会因此而充满活力!

◎◎与孩子进行善意有爱心的对话

对于孩子来说,从父母嘴里说出的任何话都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而孩子对于父母所言也是深信不疑。因此,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你一点用也没有”、“你怎么不如某某”之类的话,无论孩子表现得如何,都要和其进行善意而富有爱心的沟通,父母的一点点变化,都会给孩子带来百分的希望。

总之,对于成长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允许他们犯错误,不必整日神经紧张地“见错惊呼”,将一个原本很有潜力的孩子看管成一个你所认可的完美主义者,凭空给孩子,也给自己增添无谓的烦恼。反倒是让孩子真正轻松地去成长,做父母的、做孩子的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和谐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