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
12944700000052

第52章 孩子不是大人出气的“猫”——踢猫效应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提升效益,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归。一次,董事长遇到突发事情,为了不迟到,只好超速驾驶,结果被开罚单,还是误了时间。董事长来到办公室,为了转移别人注意,将销售经理训了一番。销售经理挨训后,又对助理挑剔一番。助理无故被人挑剔,无处撒气就找业务员的碴。业务员回到家,看到儿子就大发雷霆。儿子被父亲训斥了,也很恼火,将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一个人有了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往往会沿着由强者到弱者的方向传递,而最弱的那个则会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在“踢猫”的链条中,为什么人们往往选择向弱者宣泄负面情绪呢?这是因为弱者更可能选择默默地承受,而不选择反抗。如果被迫接受负面情绪的弱者也没有妥善处理自己的委屈与气恼,那么就会自动地加入传递的行列,成为传递愤怒的一分子,这样愤怒就被传递到最弱小的“猫”身上。由此可见,出现“踢猫效应”的关键并不是负面情绪的存在,而是产生的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

生活中,“踢猫效应”十分常见,它的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弱者的一场灾难。当“踢猫效应”在家庭生活中出现的时候,孩子——家庭中的最弱小者——则是最容易成为灾难的最终受伤者,承受本不应该承受的痛苦。

娜娜妈妈觉得自己这一天真是太不顺了:上班坐地铁的时候,差点被门给夹住了;中午订的外卖,竟来是一整盒的夹生饭;下班回来后,在小区附近的菜市场买点蔬菜还缺斤短两;快到家时,不知楼上哪位扔下一大团报纸,刚好掉到自己头上。娜娜妈妈进门的时候,想起今天的不顺,简直是一肚子的委屈。不过转念又想,既然回到家了,总算好了。可是,就在娜娜妈妈刚推开房门,却看到娜娜在餐桌上铺了满满一桌子的碎纸,而且客厅沙发上、地板上,到处都散落着零零碎碎的纸片。而娜娜,似乎对此不以为然,还在专心致志地贴她的碎纸贴画。

“娜娜,你怎么搞的,把家里弄得到处都是碎纸片,你再这么不省心,我就不要你了!”妈妈看到眼前这些,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娜娜大声地说道。

娜娜赶忙扭过头来,很疑惑地看着生气的妈妈,不知道说什么好。娜娜心想:昨天自己也这么做来着,可是妈妈那会儿却只是一个劲地夸自己贴得好看啊!可是,今天,妈妈为何冲我发脾气呢?是谁惹恼了妈妈呢?

你越不顺,心情越不好,孩子就越是会犯错,惹你生气,这种情况你是不是也经常会遇到呢?日常生活中,繁忙的工作、钩心斗角的人际关系以及琐碎的家庭事务,常常把无形的压力加之于父母身上,免不了就会出现委屈、生气、愤怒、郁闷这样的情绪。然而,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是可以传递的,有着很强的传染性,尤其是当一个人的负面情绪没有以恰当的方式得到宣泄的时候,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向外爆发,变成不可抑制的怒火。

但是,面对这些负面情绪,很多家长不是冷静下来想想为什么会这样,而是只想着自己心里不舒服,只想着对孩子发泄情绪。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由于自身尚未独立,仍需依赖父母的扶养,仍会选择顺从父母,即使在某些事情上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他们还是会服从养育他的家庭及父母,这样孩子就成了大人的“出气筒”,大人不是对孩子万般挑剔,就是跟孩子大动干戈,甚至说出“你再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了”的话来恐吓孩子。

其实,家长心情不好可以理解,但是遇到问题不是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而是向孩子显示父母的强势力量,这种“踢猫效应”的影响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可以说,这种强加给孩子的想法普遍存在于不少父母的潜意识中,而这种潜意识又容易促使父母在情绪得不到宣泄的时候,不假思索地选择孩子作为宣泄情绪的对象。

所以说,爸爸妈妈们一旦发现自己在生活中出现负面情绪,那么,请您先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至少是使情绪得到部分的宣泄,再踏进家门,这样才能避免“踢猫效应”对孩子的伤害。

每天懂点情绪心理学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更不是拿来惩罚对方、随意踢毁的“猫”。那么,如果父母被情绪问题困扰,又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

◎◎明确孩子在家庭中的弱者地位

父母都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弱者,尤其是在自己生气、愤怒的时候,孩子更容易在自己的负面情绪中受到伤害。因此,父母在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有责任提醒自己保护孩子不被无辜伤害。

◎◎改变不合理观念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困扰、不协调只是彼此意见不合、看法不一,并不是大难临头。要知道,孩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并非一帆风顺,孩子出错、遇到问题是其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当父母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产生正向的情绪反应,很容易就会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调整说话的声调

一个人的说话声调能够传达他的情绪和态度信息,当父母被负面情绪困扰了,要试着调整自己说话的声调,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沉稳和友善,而且这种变化也会使自己的情绪逐渐变得愉快和稳定。

总之,孩子需要保护的羽翼而不是连绵的战火,作为家长,多一些理智,多一点宽容和仁爱,不把情绪带回家,孩子的成长就会多一分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