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
12944700000040

第40章 教孩子正确认识“不公平”——马太效应

有这样一个故事,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说:“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再来。”国王回来,第一个仆人说:“主人,我赚了10锭。”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说:“主人,我赚了5锭。”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说:“主人,我怕丢了你给我的一锭银子,一直存着。”于是,国王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了第一个仆人,还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一现象即“马太效应”。

生活中,“马太效应”的确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就是典型的“马太效应”的现象。然而,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却存在着这样一种理想的想法,一切都应该是公平合理的。受这一想法的引导和支配,人们一旦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便会陷入愤怒、忧虑甚至是失望的处境,然而这种时候,很多人又是如此依赖一些常见但又十分消极的抱怨来发泄内心的不满:“这世界简直太不公平了”,“如果我不能这样做,你也没有权利这样做”,“我会这样对待你吗”等等。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和举动只是在苛求公正中浪费自己与他人的时光。联系到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这一事实。

马晓彬的学习成绩一般,但是他的动手能力却非常强,经常会把身边的小东西拆得七零八落,然后自己再弄出个小发明、小创造。

不久前,学校所在区县举办了一次“小发明家”的科技竞赛,马晓彬带着他的发明参加了初赛。比赛结束后,他还满心欢喜地以为这次的参赛名额肯定是自己的,没想到评委老师公布参赛名单时却是郑瑞。

郑瑞是个聪明机灵的孩子,学习成绩很突出,一直是老师们眼里的“红人”。而且学校组织的很多活动也都指派他代表班级参加,在其他同学看来,班里所有好事简直就是他一个人“承包”了。

当马晓彬得知参赛名单上没有自己时,心里“忿忿不平”,到处和同学说不公平,最后还被老师批评了一顿,但是他的心里依然很不服气。

马晓彬回家后便和爸妈大闹,执意要转学。爸妈自然是不同意,无论怎么好言相劝,他就是不肯上学。一连几天,马晓彬都闷闷不乐的,父母知道孩子受了委屈,可是又没地方说理,只好想尽办法替孩子转去另一所离家较远的学校。

因为“马太效应”的存在,很多孩子感觉不公平,于是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抱怨:老师偏向成绩好的同学,而自己因为一点无心的过错就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这种心态很容易让孩子站到老师的对立面,不利于搞好师生关系,也不利孩子健康心态的养成。

诚然公平是一个让很多人受伤的词语,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在受着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即便如此,家长也应该告诉孩子,人一生下来,生活就是不公平的,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距,有人生来头脑聪明、相貌漂亮,有人却头脑迟钝、相貌平平;有人生来就锦衣玉食,有人却从小饥寒交迫;有人住在环境优美的地区,有的人却生在物质资源贫乏的山区。如果别人的境遇比你好,那你无论怎样抱怨、烦恼、愤怒,都是徒劳的,自己的境遇也不会有任何改变。正如亚当斯所说:“以为根本没有公正的人,是愚蠢的;以为人人都公正,则更为愚蠢。”无数事实也证明,这个世界上没有百分百的公平,你越想寻求百分百的公平,你就越会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

所以说,父母与其把孩子关在温室中,与其让孩子事事苛求于百分百的公平,不如让他们从小接受这样的事实,不如教孩子正确认识“不公平”,只要孩子摆正心态了,就不会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反倒学会积极地面对成长中的各种难题。

每天懂点成长心理学

如果你的孩子动不动就要求“公平”,那么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引导他们面对这些“不公平”,同时又避免“不公平”的阴影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呢?

◎◎家长自身要转变观念

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对于成长的孩子来说,经历委屈、挫折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可以让孩子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也是孩子从一个生理意义上的“人”成长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所必经的阶段,而且这对孩子未来的身心发育都是大有好处的。

◎◎引导孩子理解什么叫“不公平”

对于孩子来说,还不能明确理解什么是不公平,只是会有一种觉得被不对等对待的感觉。这种时候,父母不妨用一些游戏的方式告诉孩子,公平是相对的。比如,拿出一杆秤来告诉孩子,如果在一边添加一点东西,秤就会来回地晃荡,从而让孩子对不公平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与此同时,父母还要教会孩子,对你来说的公平也许对别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用的是不同的评判标准。

◎◎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到重要的事情上

家长可以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生活上,这时孩子便会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正一件接一件迎面而来,即使不是一个好天气,也会感到内心的喜悦。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将心中由于不公平所感受到的情绪表达和发泄出来。而且面对孩子的委屈,父母一定要及时地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不能一味地责怪孩子,对于委屈的孩子来说,释放情绪远比事件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