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
12944700000039

第39章 不要给孩子自我设限——跳蚤效应

“跳蚤效应”源于一个有趣的生物实验,生物学家把一只跳蚤放入玻璃杯中,跳蚤轻而易举地就跳了出来,生物学家又把这只跳蚤放入加盖的玻璃杯中,结果它一次次跳起,又一次次被撞。后来,这只跳蚤逐渐变“聪明”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一周之后,生物学家取下盖子,跳蚤却再也跳不出来了。

我们都知道,跳蚤是跳高的能手,如果把它放在桌子上,用手一拍,可以跳得很高很高,这在动物界也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在上面这个有趣的生物试验中,昔日的“跳高能手”却成了不会跳的“爬虫”。

跳蚤之所以会变成“爬虫”,不是因为它失去了跳跃能力,而是因为它在一次次遭受挫折之后学乖了、习惯了,直至变麻木了。最可悲的是,虽说最后玻璃盖被取掉了,但是跳蚤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可以说,玻璃盖的限制已经深深地刻在跳蚤那十分有限的潜意识里,而它们行动的欲望和潜能恰恰是被自己扼杀的,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设限”。

动物这样,孩子也如此。然而,细心观察一下我们的家庭生活就不难发现,其实,问题往往出在我们的家长,是他们给孩子“自我设限”。下面这些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

有的孩子做事情粗枝大叶,父母总会在孩子面前唠叨:“你做事情太粗心了,细心点。”结果呢?孩子不但没有改掉粗心的毛病,反而给自己做不好事情找到了很好的借口;

有的孩子胆小比较小,做事情放不开,父母对孩子就特别不放心,总认为“孩子这也做不了,那也干不好”。结果呢?一旦孩子遇到问题,他根本不敢去尝试,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确实是“做不了、干不好”;

有的孩子理科学得不好,父母忍不住就会叨叨:“你就是逻辑思维能力不行,没有学理科的脑子。”结果呢?孩子的理科还真是学不好,因为连他自己都相信自己没有学好理科的脑子。

……

你是不是也经常和孩子唠叨?你是不是也经常向孩子抱怨?你是不是也经常把孩子的不足挂在嘴边上?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就要特别警惕了,因为你正在给孩子“自我设限”。

教育专家研究表明,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幼年时期,如果遭受太多的来自父母或是老师这些外界的批评与打击,那么,孩子自身奋发向上的热情与欲望就会慢慢地被这种“自我设限”给压制和封杀掉,而这种自我设限也恰恰是很多孩子不能走向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

所以,做父母的千万不要硬把“玻璃盖”罩在自己孩子的头上。殊不知,孩子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长处,当然也各有各的不足。虽说做父母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

当家长面对孩子的不足时,不要有意识地强化,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弥补。比如,孩子粗枝大叶时,不要先给他扣上粗心的帽子,而是先让孩子看到自己细心的地方,然后鼓励孩子“你能做到”;孩子胆小做事放不开时,不要嘲笑讥讽,而是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告诉孩子“你能行”;孩子理科成绩不理想时,不要说孩子没有学好理科的头脑,而是先肯定孩子在哪些理科知识方面学得不错,让孩子对学好理科充满信心,再帮孩子分析具体哪些方面的知识学不好,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才会是一件幸事。

每天懂点成长心理学

既然自我设限是孩子成长中的弱点,稍不留心就会扼杀孩子的能量与潜能,那么,一旦家长发现孩子有了“跳蚤效应”这种自我设限的心理,又该如何帮助他们摆脱障碍,更好地发挥孩子的能量与潜力呢?

◎◎要爱孩子,不要辱骂打击孩子

辱骂、打击孩子都是给孩子进行自我设限,这种教养方式极易使孩子失去自信,在潜意识里滋生自己“不行”、“不可能”、“办不到”的自卑阴影,久而久之,孩子极易活在无能为力的状态中。所以,为了培养优秀出色的孩子,父母要做到爱孩子,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孩子积极乐观,鼓励孩子寻找方法而不是辱骂、打击孩子。

◎◎打破孩子的思想限制,告诉他一切皆有可能

生活中很多事情并非不可能完成,只是很多时候,孩子在心里为自己设置了不可能完成的障碍和限制,不愿也不敢给自己一次机会去尝试突破。所以,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完成一回孩子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这样有助于帮助孩子确立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

◎◎帮助孩子设定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

俗话说:“目标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家长不要以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就可以随意画出想象中的图画。要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选择。而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的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即便遇到外力的阻碍,也能朝着清晰明确的目标努力。与此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孩子把既定的清晰明确的大目标分割成一个个易记的小目标,这样更有助于让孩子一步步地向好的方面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