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
12944700000015

第15章 纠正孩子做事拖拉的习惯——最后通牒效应

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人们总是习惯于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去付诸行动。因为人们大多具有一种拖拉的倾向,在从事某一活动时,能拖则拖,直到规定的时间或是条件不允许继续下去时,人们才会急切地想要完成任务,心理学称此现象为“最后通牒效应”。

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事情,人们总会有拖沓的心理倾向,潜意识中直到最后一刻才会采取行动,完成早就该完成的任务,就连孩子也不例外。他们做什么事都是“慢半拍”,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然而,面对这些“慢半拍”的孩子,最一筹莫展的恐怕就是家长了,不管你是喋喋不休地说服还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依旧我行我素。

一天早晨,雨婷跟往常一样起床去幼儿园。妈妈起床后,不停地催促女儿洗脸、刷牙,可是雨婷却赖着不起,还拽着爸爸非要讲故事,好不容易说服雨婷进了卫生间,可是她又玩起了水。

总算洗漱干净该换衣服了,雨婷又为穿哪件衣服而发愁。左挑右选半天后,才坐到餐凳上。

开始的时候,雨婷的表现还不错,可是没吃几口就闹着要玩,无论大人怎么说也不肯听。

雨婷妈妈看了看挂钟,眼看上班要迟到了,火气就噌地上来了,看到妈妈对自己大呼小叫,雨婷生气地说:“我不吃了,我吃饱了。”

看到女儿不吃了,雨婷妈妈又担心她是故意怄气,怕饿着了,于是对雨婷是又哄又骗希望她再吃几口,可是无论怎样雨婷就是不肯再吃,自顾自地玩了起来。

结果幼儿园关门了,雨婷妈妈上班也迟到了。

在这个时时处处“讲究效益”的时代,遇到慢半拍的孩子,的确让不少家长抓狂不已,但是为了给予孩子真正的爱、正确的爱,做父母的先要弄明白孩子为何总是“慢半拍”。

一般来说,孩子三岁以前,对于时间没有什么感觉,他们的时间观念也远没有成人那么详细而确切。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时间的判断标准才会逐渐发生变化。另外,孩子做事磨磨蹭蹭也与家长的不当管教有关。现如今,很多父母不仅要处理繁杂的工作,还要照顾孩子,甚至上了年纪的祖辈。为了拼凑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急躁心态的影响下,这些父母就争分夺秒地催促孩子赶快完成“任务”。然而,家长和孩子各有各的标准,当家长看着孩子做什么都慢半拍、怎么也急不起来时,免不了会横加批评与指责,免不了会大包大揽,在他们看来,这样倒也图个省事省心。结果呢?批评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信,认为自己最好是少做少错;大包大揽容易让孩子变得更加依赖,看来这两种结果都会让孩子做事情的动作更加迟缓。

由此看来,做家长的都应该记住这样一句话:没有出错的孩子,只有出错的家长。孩子慢吞吞,家长先要检讨一下自己,弄明白这个问题,才能尽快让孩子“提速”,跟上大家的节拍。

每天懂点习惯心理学

面对“慢半拍”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又该如何运用“最后通牒效应”避免孩子拖拉呢?

◎◎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多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让孩子自己穿衣穿鞋、整理玩具、收拾碗筷等等。这样不但能培养孩子做事情的熟悉度和速度,还能帮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激发孩子的做事兴趣

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往往会很快投入,而不感兴趣的事则会慢慢吞吞。家长不妨多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试着用孩子喜欢的事物去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只要家长注意观察,耐心调教,孩子自然会改掉磨蹭的习惯。

◎◎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

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严格规定作息时间,设置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该做的事情,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如果孩子有困难或闹情绪时,要心平气和地与其沟通,但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轻易妥协。

此外,家长也要随时进行自我检查,避免因自身的不良习惯让孩子养成爱磨蹭的行为,为孩子做个好榜样才能让他们在小习惯中成就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