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调血脂
12943800000008

第8章 高脂血病症常识(7)

4.血脂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

一般来说,血脂检查常需测定空腹血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抽血前的最后一餐中,忌食高脂肪食物和饮酒,空腹12小时,抽取前臂静脉血。如果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于正常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毫摩尔/升则可认为血脂异常。

为了进一步了解血脂生物节律的差异,应在1~8周内复查,结果仍属异常,即可确诊为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和遗传因素等都可能是引起血脂异常的原因。因此,在发现自己血脂水平升高之后,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5.Ⅰ型高脂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

此型临床见于小儿或非肥胖非糖尿病青年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可反复发生胰腺炎、肝脾增大、脂血性视网膜炎及发疹性黄色瘤。极罕见,属于遗传性疾病,系脂蛋白酯酶先天性缺陷,外源性甘油三酯不能被水解,造成大量乳糜微粒堆积于血液中。本病常在青少年时期,且在10岁以内被发现,也有报道在出生后1周即被发现者。

(1)皮肤改变:可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在肘、背和臂部可见疹状黄色瘤。但未见眼睑黄色瘤和肌肤黄色瘤。

(2)眼底改变:当血清甘油三酯>;22.6毫摩尔/升时,眼底可出现脂血症性视网膜病变。

(3)肝脾增大:其大小程度随血甘油三酯含量而变化。

(4)腹痛:反复发作。

其生化特点为:由于乳糜微粒增高,血浆呈奶油样,放置4℃冰箱过夜时,上层呈“奶油”样盖,下层澄清;甘油三酯明显增高,而胆固醇正常或仅轻度增高,胆固醇/甘油三酯比值<;0.2。

6.Ⅱ型高脂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

Ⅱ型又分为a、b两型。Ⅱa型主要为遗传的缺陷,在新生儿脐带血可以测知,血浆的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同时伴以胆固醇升高。Ⅱb型可能由遗传性或获得性而引起,后者往往为膳食的原因造成。不论哪一类型均可继发其他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无论a型及b型均伴有进行性动脉粥样硬化,尤以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血浆胆固醇可达18.2~20.8毫摩尔/升。

本型多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是显性遗传性疾病,少数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低下。本型比较多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

(1)黄色瘤:可发生于眼睑部,表现为眼周围的一种黄色斑,称为眼睑黄色瘤。也可发生于肌腱,例如在手肘、跟肌腱处呈丘状隆起,称为肌腱黄色瘤。此外,还可见皮下结节状黄色瘤,好发于皮肤易受压迫处,如膝、肘关节的伸侧和臂部。有时也见于手指和手掌的褶皱处。

(2)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约60%以上的病例在40岁以前即有心绞痛等动脉粥样硬化表现。

(3)脂性角膜弓:Ⅱa型和Ⅱb型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但其生化特点则有所不同。Ⅱa型放置后血浆外观完全澄清,胆固醇含量增高,甘油三酯含量正常,胆固醇/甘油三酯比值>;1.5;Ⅱb型放置后血浆外观多数澄清,但也有少数轻度浑浊,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同时增高,胆固醇/甘油三酯比值不定。

7.Ⅲ型高脂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

本型常见于家族性或见于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冠心病。临床较少见,常为家族性,是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常在30~40岁时出现扁平黄色瘤(橙黄色的脂质沉着,常发生于手掌部)、结节性疹状黄色瘤和肌肤黄色瘤,早发冠状动脉和其他动脉疾病,常伴肥胖和血尿酸增高,约40%患者可有糖耐量异常。

生化特点为:血浆中出现异常的脂蛋白,放置血浆通常浑浊,且常有一模糊的“奶油”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会增高,胆固醇/甘油三酯比值≥1。

8.Ⅳ型高脂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

本型常肥胖,有糖尿病或高尿酸血症,临床上非常多见,常于20岁以后发病,可为家族性,呈显性遗传。其特点是内源性甘油三酯异常增高,可能是由于肝脏合成增加,抑或由于周围组织清除减弱。临床表现主要为:肌腱黄色瘤、皮下结节状黄色瘤、皮疹样黄色瘤及眼睑黄色瘤;视网膜脂血症;进展迅速的动脉粥样硬化;可伴胰腺炎、血尿酸增高;多数具有异常的糖耐量。

生化特点为:放置血浆外观澄清或浑浊,但无乳糜微粒顶层;甘油三酯明显增高,而胆固醇多数正常或轻度增高,胆固醇/甘油三酯比值不定。

9.Ⅴ型高脂蛋白血症临床表现

本型多见于成人、肥胖、高尿酸血症及糖尿病患者,饮酒、服用外源性雌激素及肾功能不全可加重本病。系Ⅰ型和Ⅳ型的混和型,可同时具有两型的特征。最常继发于急性代谢紊乱,如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胰腺炎和肾病综合征,也可为遗传性。患者常于20岁以后发病。肝脾增大、腹痛伴胰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对饮食和内源性甘油三酯耐受不良,且常具有异常的糖耐量和高尿酸血症。放置血浆上层呈“奶油”样,下层浑浊;甘油三酯明显增高,胆固醇同时增高。

正常情况下,成人血甘油三酯含量为0.22~1.7毫摩尔/升,胆固醇含量为3.12~5.20毫摩尔/升。在血脂增高的初期一般无明显症状,患者可以正常进食和生活,但长期的高脂血症可以造成一些系统和脏器的病变,产生相应的症状。

(1)肥胖:约有2/3的高脂血症患者体重超重,表现为体型肥胖。体重的增加可用简单公式“标准体重(千克)=身高-105”来估算。

(2)动脉粥样硬化:不少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由于脂质代谢异常影响到血管内皮细胞的营养摄取,造成血管内膜损害,脂肪组织很容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层。天长日久,血管内膜发生溃烂、硬化、血栓形成,这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

(3)脂肪肝: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器官,包含有许多脂肪代谢的酶,血中的脂肪在载脂蛋白的转运下送到肝脏进行代谢,供身体利用。当血脂过高时,超出了肝脏代谢能力,就会使大量脂肪沉积在肝内,形成脂肪肝,进一步发展还会损害肝细胞,造成肝硬化。

(4)血黏度增高:由于高血脂会造成血中乳糜颗粒增多,会导致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很容易堵塞小血管,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高脂血症能诱发哪些疾病

(一)高脂血症常诱发心脑血管病

早在20世纪初,临床观察和尸体解剖的对照研究已发现,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As),特别是冠心病(CHD)的发生明显相关。尔后的动物病理学的深入研究充分说明,过高的血清总胆固醇及与之关系十分密切的低密度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促发因素。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弗莱明汉的心脏研究揭开了现代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的新篇章以后,血脂异常作为心血管病(CvD)的主要危险因素,才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

1.促发动脉粥样硬化

医学家们早就做过这样的实验,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喂养大白兔,几个星期以后,兔子的血脂可达到每升几十个毫摩的浓度,抽在试管中的血也覆盖有一层厚厚的油脂。2~3个月后解剖发现,兔子的主动脉壁、冠状动脉壁出现了严重的粥样硬化病变。而普通饲料喂养的兔子则没有这些变化。同类的实验结果,在大鼠、鸡、鸽、猪、猴等多种动物身上被重复证明。所以,人们早就公认,血脂增高是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

前面已经讲过,血脂“家族”很大,是不是它的每一个“成员”都起这种坏作用呢?不是的。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成分是低密度脂蛋白。正常血管的内壁有一层光滑的内皮细胞,当血脂增高或其他因素损害内皮细胞时,低密度脂蛋白便可乘虚进入内皮细胞。天然的低密度脂蛋白在内皮细胞经氧化作用以后,很容易被吞噬细胞吞噬,而被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可对细胞产生损害,使吞噬了脂质的吞噬细胞聚集、变性,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中特有的泡沫细胞。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还受肝脏的调节。当肝细胞内胆固醇浓度增高时,可使其调节功能下降,血中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且容易被氧化而进一步损害血管壁。

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学研究证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一种动脉壁细胞病理性增生的结果,甚至有人将粥样斑块称为一种良性肿瘤。血脂浓度增高可刺激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释放细胞生长因子,还可激活血小板,使其凝集性增强并释放血小板源性的生长因子,促发了动脉壁细胞的这种病理性增生。

2.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是指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最常见的类型,严重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

冠心病在欧、美发达国家十分常见,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居民中最大的死亡原因。近十几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逐年增加,冠心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冠心病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而引起的,这些因素被称为易患因素或危险因素,它们包括年龄、性别、职业、饮食、血脂、血压、吸烟、肥胖、遗传、糖尿病、性格等。在这些危险因素中,血脂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减低,均易患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