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常常发生很长时间也没有什么症状,除非已发展为动脉硬化,进而动脉阻塞、破裂出现心脑血管意外,这时才有明显症状。但出现这些症状时大部分病例已经很严重了。所以,一旦诊断为高脂血症就应该充分重视,如果觉得没有症状而不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危及生命的疾病。
2.出现背部疼痛
高脂血症通常没有什么自觉症状,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如果甘油三酯值超过2.26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时,可能会于饭后2小时左右出现背部疼痛,这时病情可能会转化为急性胰腺炎。
这也说明了血中中性脂肪含量在不断地升高,这跟饮酒和吃富含脂肪的食物有很大的关系。胰腺位于胃的后方,饭后食物到达十二指肠时,胰腺的分泌功能最旺盛,所以胰腺炎容易发生在饭后2小时左右,表现为背部疼痛。因此,若在上述情况下发生背部疼痛,应该怀疑为胰腺炎,并及时去做血脂方面的检查。
3.出现黄色瘤
有黄色瘤并不一定是高脂血症,但如果出现黄色瘤、角膜轮就有可能患了高脂血症。
黄色瘤中最常见的是眼睑内侧略呈黄色的小颗粒,称为“眼睑黄色瘤”。在老年人群中发现黄色瘤并不一定是高脂血症,但如果40岁以下的人群出现黄色瘤,就可能患有高脂血症,应该立刻做详细检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表现为:皮肤或肌腱处出现黄色瘤;皮肤黄色瘤常出现在肘部、膝盖等关节部位;肌腱黄色瘤一般看不见,只有就诊时才能感觉到肌腱变厚;手掌黄色瘤很少见,但它是高脂血症的一种特异性症状,严重时手连东西都握不住;当甘油三酯的浓度达到每升数10克时,臀部、腹部会出现斑疹性黄色瘤,表现为直径2~3毫米的黄色隆起。
由于高脂血症的发病是一个慢性过程,轻度高脂血症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较重的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悸、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会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有时还会直接威胁到生命。
哪些人群易患高脂血症
1.老年人
老年人常患有高脂血症,且与其他老年性疾病如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关系密切。据美国的一些资料显示,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国内文献报道,人到老年期(>;60岁)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载脂蛋白β都明显高于中青年,而在80岁以后开始下降,90岁后才下降到中青年水平。而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从青年到老年仅略有增加甚至会有降低,80岁以后才下降。不同血脂成分随年龄的变化,也显现出老年人抗动脉粥样硬化能力明显较青年人低。另外,血脂随年龄的变化尚存在性别的差异,50岁以前男性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常常超过男性的平均水平,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前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血脂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的原因主要有:
(1)老年人对脂质代谢能力降低:老年人对胆固醇的合成、降解和转运能力均降低。55岁以前,血中胆固醇因年龄的增加而增高,而在60~70岁时则逐渐降低。
(2)对糖耐量减低:随着年龄的增长糖耐量减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增加,体内的糖代谢紊乱可导致老年人甘油三酯及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
2.有高脂血症家族史的人
遗传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高脂血症,其中某些可发生在细胞水平上,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缺陷以及细胞内某些酶的缺陷(如脂蛋酶的缺陷或缺乏);也可发生在脂蛋白或载脂蛋白的分子上,多由于基因缺陷引起。据调查,国内临床上最常见的是Ⅱ型高脂蛋白血症,仅上海地区已发现了十多个家族的几十位此型病人。
3.肥胖的人
肥胖除生理或病理因素外,主要是由于机体内摄取脂肪过多,运动消耗太少导致的脂肪组织蓄积过多的状态。一般认为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超过3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一般情况下,肥胖者的并发症,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外,常并发高脂血症。
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肥胖,都是体内脂肪组织的过度增加所致,脂肪组织虽然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中含有8%的甘油三酯。虽然肥胖者有时血脂分析暂时并无异常改变。但过度肥胖久了常常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
临床观察研究表明,肥胖症最常继发引起血液中甘油三酯(TG)增高,部分患者血液中胆固醇(TC)含量也可增高,主要可表现为Ⅳ型高脂蛋白血症,其次为Ⅱβ型高脂蛋白血症。
4.吸烟的人
吸烟对血脂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升高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吸烟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较不吸烟者高,其血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浓度高达10%~20%,推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可能与血中一氧化碳浓度有关。
(2)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许多研究认为,吸烟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无论男、女吸烟者,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比不吸烟者低0.13~0.23毫摩尔/升。国外有人对191例30~40岁的绝经期前妇女的调查发现,吸烟者平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不吸烟者低0.18毫摩尔/升,两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05),每日吸烟超过25支者平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又较每日吸烟1~14支者低。但吸烟者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水平呈负相关。针对吸烟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不能以甘油三酯升高改变解释,其实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认为可能与一氧化碳抑制肝细胞线粒体合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关。
(3)升高血清甘油三酯:香烟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通过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儿茶酚胺,使血清游离脂肪酸增加。游离脂肪酸最终被脂肪组织摄取而形成甘油三酯,儿茶酚胺又能促进脂质从脂肪组织中释放,这也导致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4)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饰:近年实验研究发现,暴露于烟雾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易被氧化修饰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提示可能是一氧化碳增加了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修饰的敏感性。氧化修饰形成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物质。
5.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人
当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不足时,肝脏中胆固醇合成增加。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肝细胞膜上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降低,可造成体内低密度脂蛋白依赖受体的降解途径受损,因而引起血清低密度蛋白-胆固醇和APOB水平升高。也有研究提示,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体内低密度蛋白生成速率增加,这也可造成血清低密度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
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可增加、正常或减少。这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的不同有关。在病情较重的患者中常有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这可能与患者体内的甘油三酯合成增加有关,但也可能是由于甘油三酯的降解障碍所致。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脂蛋白酯酶活性下降,内源性和外源性脂肪清除受到抑制,甘油三酯部分分解代谢率下降为正常人的一半。
6.患糖尿病的人
在人体内,糖代谢与脂肪代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研究发现。约40%的糖尿病患者可继发引起高脂血症。一般情况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Ⅰ型)患者,血液中最常出现乳糜微粒(CM)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紊乱。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严重胰岛素缺乏特别是伴有酮症酸中毒患者,上述两种脂蛋白均显着增高,表现为Ⅰ型和Ⅴ型高血脂蛋白症;不伴酮症的轻型患者,血中可无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正常或仅轻度增高,可表现为Ⅳ型高血脂蛋白症。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Ⅱ型),发生脂蛋白代谢异常者更为多见,可能与Ⅱ型糖尿病患者最常合并肥胖症有关。
如何检查诊断高脂血症
1.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一般以成年人空腹血清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诊断为高脂血症。将总胆固醇为5.2~5.7毫摩尔/升者称为边缘性升高。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通常将高脂血症分为以下4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血清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降低,<;0.9毫摩尔/升。
2.看血脂化验单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化验项目主要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等6项。各级医院因医疗条件不同,以上项目不一定都能检查。在看化验单时最常遇到的问题是看不懂上面写的一些简写英文代号。在此,介绍一些化验单上多用的符号:①TC为血浆总胆固醇,也有用T-CHO代表血浆总胆固醇的;②TG为甘油三酯;③HDL-C为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④LDLC为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⑤apoA-1为血浆中载脂蛋白A-1;⑥apo-B为血浆中载脂蛋白B。
看化验单时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指标的正常数值应该是多少。现介绍一般情况如下:①血浆总胆固醇:3.36~5.78毫摩尔/升;②血浆甘油三酯:男性为0.45~1.81毫摩尔/升;女性为0.23~1.22毫摩尔/升;③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2.19毫摩尔/升;④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2毫摩尔/升:⑤载脂蛋白A1:110~160毫克/分升;⑥载脂蛋白B:69~99毫克/分升。
当发现血脂化验单上的数值超出正常范围时,首先应该检查一下血样是不是在空腹状态下采取的。一般要求患者在采血前一天晚上1000开始禁食,于次日早上900~1000采取静脉血。其次还应注意受试者的饮酒情况,因为饮酒能明显升高血浆中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再次,在分析结果时,应考虑到脂质和脂蛋白水平本身有较大的生物学波动,其中部分是由于季节变化、月经周期及伴发疾病等原因所导致。最后就要从临床角度寻找原因了,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的临床意义。
(1)总胆固醇的临床意义:增高易发胆道梗阻、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淀粉样变性、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传染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化、某些慢性胰腺炎、自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α-脂蛋白血症、老年性白内障及牛皮癣等众多疾患。减少则见于严重贫血、急性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脂肪痢、肺结核、先天性血清脂蛋白缺乏及营养不良等。
(2)甘油三酯的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胆道梗阻、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胰腺炎、糖原贮积症、原发性甘油三酯增多症。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临床意义:提示易患冠心病。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的临床意义:提示易患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冠心病、脑血管病。
(5)载脂蛋白的临床意义:apoA、apo-B可用于心脑血管风险度的估计,高密度脂蛋白apo-A下降和apo-B增高在心脑血管病最为明显,还见于高脂蛋白血症和其他异常脂蛋白血症。
最后需要说明,各个医疗单位由于使用的方法、实验的条件等差异,各项指标的正常值可能不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在化验单上都标有正常参考值,可对比测定的各项指标是否超过了正常范围。
3.血脂检查要空腹
当进行血脂化验检查时,医生会告诉你抽血当天不要吃早饭,必须空腹12小时以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餐后几小时内,其血清脂质和脂蛋白的成分和含量发生了某些变化。如果进食脂类食物,则血液可出现乳糜微粒,同时甘油三酯含量也可显着增高。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由于血液中脂蛋白酯酶还来不及对脂类彻底水解的缘故。此时抽取的血液相当浑浊,测定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可为空腹时的数倍乃至数十倍,此种现象可持续6~8小时。除乳糜微粒和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外,其他脂质和脂蛋白成分也有变化,一直到12小时以后才慢慢地恢复到原来空腹的基础水平。进食糖类,如米饭、馒头、糕点等,也可引起脂质和脂蛋白含量的变化,但变化的程度不像脂肪那么明显。所以要使检查比较准确,一定要做到抽血检查时已保持空腹12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