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青年患者的心理疗法
青年人的情绪强烈而动荡,知道自己得了高脂血症时,会出现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若经过较长时期的治疗,疗效不佳,则患者容易悲观,甚至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走向极端。此时对青年患者的心理调护极其重要,要给患者详细介绍该病的防治知识,给患者以能够治愈的希望,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参与自己的治疗创造机会。逐步引导病人自我护理,随时提供反馈信息,评价效果,以赞扬和鼓励为主,肯定他们的成绩。青年人对身体形象最敏感,他们十分希望自己的身体形象和脸部形象适合现代的要求。在实际治疗和制订调护计划时,可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告知通过节制食量、调整食物结构、增强体育锻炼、戒烟等既可以降低血脂,又可以使形体健美。针对其病情稍有好转,往往不再认真执行医疗和护理计划。不按时吃药的特点,要及时向他们讲明该病的严重后果,提醒他们注意。
另外,还要开导患者,尤其是脑力劳动者,身体是人的本钱,是工作、事业、家庭的保证,丧失健康会明显降低生活质量,对事业和家庭带来不良后果。为了事业成功,家庭美满,请挤出时间锻炼身体,戒掉吸烟不良嗜好,减少高脂食物的摄入。
还有一类高脂血症患者特别惜命,以至于对高脂血症的诊断有所恐惧,尤其是看到或想到自己的父母就是死于与高脂血症相关的疾病时,这种恐惧感就更加明显。对于这类患者首先要告诉他们高脂血症经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和饮食调治、运动、戒烟等多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会大大减少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顾虑。
8.中年患者的心理疗法
中年人世界观已经成熟,情绪较稳定,对现实具有评价和判断的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强。对中年患者的心理治疗,一定要运用成人对成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尊重病人的各种权利。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病人置于被动的、不能自助的角色中。或只因为自己是医务工作者,便在病人面前表现得无所不知,认为自己总比病人知道得多,总能为病人做最好的选择。其实,疾病的真正体验者是病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才是权威。评价心理调护的标准不是看做了哪些工作,而是看工作对病人的效果。即病人在认识上、情感上、行为上所发生的变化。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提供关于各种选择的信息,使病人在知情的基础上作出最佳的选择。劝导他们真正面对疾病,并认真对待,使他们认识到治疗疾病是当务之急,身体恢复健康是家庭和事业的根本。在日常交谈中,可有意识地给他们介绍一些不坚持治疗而使疾病长期迁延的实例,引起他们对高脂血症的重视。
9.老年患者的心理疗法
进入老年期,无论高脂血症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相关疾病,老年人的心理活动与青少年比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一般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衰老。所以老年人往往在身体衰老的同时,自己又不服老。
(2)老年人多能意识到自己已是日落西山,面对死亡总有一种恐惧心理。
(3)老年人由于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所以他们很注意别人对他们的看法。
(4)老年人最怕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而依靠别人伺候,从而招来别人的嫌弃。
因此,医务人员应多做开导工作,允许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倾诉情感,以积极聆听与接受的态度表达对老年人的尊敬。使他们能以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参与活动,从事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健康的事。还应该帮助老年人建立现实的生活目标。对于患有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最为重要的是告诉他们高脂血症的患病原因及其可以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半身不遂等严重后果,引起他们的重视。同时也要告知各种各样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解除他们对该病的恐惧。
另外,对于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不单是劝说他去积极治疗,而且应该安慰他们,告诉他们只要能够坚持服药,注意饮食调理,再配合适当的运动,疾病会逐渐好转的,以解除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
10.肥胖病型患者的心理疗法
肥胖病是指由于人体新陈代谢失调而导致机体内脂肪组织过多所造成的病症。一般认为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20%为肥胖。
肥胖可始于任何年龄,有自幼肥胖者,有从20~30岁或40~50岁后开始肥胖者,多见于40~50岁的中壮年,尤以女性为多。男性肥胖以颈及躯干部位为主,四肢较少。女性以腹部、臀部及四肢肥胖为主。轻度肥胖可无症状,中、重度肥胖者可引发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
如果要治疗肥胖病,必须先从饮食人手,在进行饮食调护时必须树立以下心理:
(1)增强自控意识
防治肥胖病的关键条件是要具有科学的饮食意识,并有控制饮食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治肥胖病。
(2)改变不良习好
如爱好甜食的人可采取逐步减少甜食比重的方法来纠正这一习惯。如果每顿饭甜食的比例占食物的5/10,第1个星期,甜食的比例占4/10,甜度的感受可能差别不大;第2个星期,甜食的比例占3/10;第3个星期,甜食的比例占2/10;第4个星期,甜食的比例占1/10;第5个星期,甜食的比例占1/20。这样可能逐渐改变吃甜食的习惯,对防治肥胖病起到很好的作用。
(3)建立正确的形体优美观
从健康角度去分析苗条或丰满是有科学道理的,过瘦过胖均不利于健康。胖易使人体臃肿,不仅会失去形体美,还会给人以笨拙感。
(4)心理行为模式控制
①饮食环境要清雅,饭桌上绝对不多放点心、饼干、饮料。
②养成按时进餐的习惯,规定每日三餐的就餐时间,按时或推迟一二分钟进餐。
③要严格控制进餐速度,进餐速度宜慢不宜快。进餐速度快,吃完之后感觉还没有吃饱,还想吃,还要吃。进餐时慢慢地一口一口吃,一口一口品尝,把注意力放在每口的品尝上,不要放在速度上,做到真正地细嚼慢咽,易产生饱了的信号,防止多吃,而且有助于消化,促进胃肠功能正常运行。
④要消除进食的不良情绪模式。一些人多吃、饱吃是与一定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的。有的人在生活中失意,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受挫,通过多吃、饱吃引起的味觉满足来抵消挫折引起的空虚感和恐惧感。有的人孤独寂寞时,吃些东西来转移自己无奈的情绪。经常这样,于是多吃、饱吃成为调节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方法,成为不良的饮食情绪模式。也有一些人稍有高兴的事就大吃大喝。人逢喜事精神爽,食欲增强,多吃点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稍有顺心的事就大吃大喝,这很容易形成多食的情绪模式。一旦形成之后,食量大增,过剩的脂肪在体内积聚,加重肥胖病和高脂血症。
11.冠心病型患者的心理疗法
不良的心理因素对身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如愤怒、紧张、过喜等都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不良心理因素。其中A型性格的人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是冠心病易发的性格。要比B型性格的人发病率高。因此,改变A型性格,对防治冠心病颇为重要。
A型性格的人竞争性强,急躁易怒。办事缺乏耐心,争强好胜,不良的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诱发作用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能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造成冠状动脉收缩。不良情绪的变化,也会使儿茶酚胺分泌增高,促使冠心病发作。
虽然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使用药物、手术等方法治疗冠心病,收到了令人振奋的效果,如果能使患者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更会令人满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变A型性格:
(1)要改变与人交谈的习惯
A型性格的人与人交谈时,常常是自己连续不断地讲,讲得很快,声音很大,使别人很难插上话。当别人讲话时,经常打断对方的话。这样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满。尽管有时表面上对方反应不是太明显。但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增大了。双方不易建立交往的感情。这对A型性格的人,想得到别人的关怀就很不利。
(2)工作目标要适当
目标适当,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会获得工作成功的喜悦感,体现出人生的价值。提高情绪的愉快度,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3)时间安排要有余地
A型性格的人,按时间安排去工作与生活,就会建立新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节奏。这种生活节奏,会使A型性格的人富有成效地工作与生活。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能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整。
(4)不要盲目与别人攀比
不少患者的竞争心很强,事事要走在前面,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太可能,因而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引起很大的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使体内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诱发疾病发作。因此,患者要知足常乐,要正确评价自己的身体条件和自己的能力,不要脱离自身条件去追求自己达不到的目标。
(5)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是有效防止疾病发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避免患者情绪过于激动,就要加强自身修养,逐步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遭遇挫折时要想得开、放得下,坦然对待,减轻心理压力与心理冲突,使情绪变化不过度,避免诱发冠心病。
12.糖尿病型患者的心理疗法
由于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在我国的检出率逐年上升。而且一旦发现此病,患者情绪大多悲观,当发现合并高脂血症时情绪会更加悲观。
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可使病情加剧,特别是紧张、愤怒、抑郁可使病情发展。抑郁症患者可使糖代谢的调节能力降低,导致空腹血中胰岛素含量降低和血糖升高,这也正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特征。而糖尿病患者在情绪安定时常使病情缓解,因此患者要积极的进行心理治疗,化解消极情绪,面对现实。
(1)树立与糖尿病作斗争的信心
多数人罹患该病后。由于认识到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并且容易并发危害生命的疾病,使他们失去了与糖尿病作斗争的信心。由于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产生紧张、恐惧、忧虑和焦虑的情绪,患者原有的饮食习惯被改变,由于长期控制饮食,无法享受到“美味佳肴”,无法与亲朋好友“开怀畅饮”,对自己不能与正常人一样生活感到悲观失望,有的甚至失去治疗疾病的信心。
其实糖尿病患者按照医生的意见进行治疗,保持乐观的情绪,养成严格的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就可以和普通健康人一样,也可颐养天年。
对于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更应提供必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包括同情、体贴、鼓励、安慰,提供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调整对“挫折”的看法,患糖尿病是一种人生中的挫折,调整对挫折的感受,改变对挫折的态度;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善于用家人朋友可能提供的帮助,包括鼓励、支持和好的意见;排除外在的困难。树立战胜糖尿病的信心,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地配合治疗,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2)尽量避免心理刺激
社会环境的改变,例如亲人去世、骤然的惊吓、婚姻危机、人际关系紧张、职称住房不满意、无辜的冤枉、诬陷、难以容忍的其他挫折等,诸多原因造成患者的情绪改变,如愤怒、焦虑、紧张、抑郁等多种不良状态,可降低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或诱发糖尿病,尿中的糖和酮体含量增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心理刺激。如果遇到心理刺激尽量正确对待,保持情绪稳定,这是防止糖尿病病情发展的重要措施。
心理学研究发现,糖尿病男女患者在焦虑、抑郁和愤怒上有显着性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加焦虑、抑郁和愤怒,所以对女性患者更应该加强心理调护。
(3)提高对饮食的监控意识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营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体力活动减少,致使营养过剩,肥胖者日益增多,也是导致糖尿病高脂血症病例增加的原因。患者按照医生的指导,做到定时定量地进餐,养成进餐的良好习惯。经常自我监督定时定量进餐的执行情况,并严格地按定时定量进餐的需要进行科学饮食。
一些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对饮食的自我监控意识薄弱,自我调节的能力差。在病情稳定时打破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而造成病情反复,这是极端错误的。
人的习惯都是后天养成的,可以按照一定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养成某种习惯。患者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是完全可以养成的,有了这个良好的习惯,糖尿病患者将终身受益。
13.高血压型患者的心理疗法
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
(1)焦虑不安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增高,经常会感到头晕、头痛、全身不适等不良反应。因此病病程较长,故有的患者用药后效果不明显,结果导致焦虑不安,忧心忡忡,使中枢神经调节功能紊乱,血压反而会进一步升高。
(2)恐惧
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由于整日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病情也不见好转,患者感到恐惧万分,担心自己会出现脑血管意外、瘫痪。精神紧张、恐惧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诱发血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严重影响病情的恢复。
这些发病因素,很难用药物治疗来解决,必须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从改变心理因素入手,建立自护模式,避免不利影响,使血压血脂保持稳定。具体的调适办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