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说向阳湖
12940500000076

第76章 “感谢咸宁人民的关爱”

——访原中国电影公司总经理胡健文化部咸宁干校第五大队约有800多人,当年俗称电影口。这是我近年时常牵挂着的一支队伍。既然有志于全景式反映向阳湖这段历史,我理应将“广角镜”再转向这批电影人,首选人物便是原中国电影公司总经理胡健先生……

作者和胡健这天晚上,我在京城几乎没费什么周折,顺利地找到了胡健先生的家。他的客厅布置得十分典雅,装饰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唐三彩之类陶瓷,墙壁上挂着十多幅主人自己拍摄的风光摄影作品,我的目光立即被吸引住,以至先欣赏艺术而后才开始仔细打量采访对象。1933年出生的胡健个子不高,戴着眼镜,一派斯文,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不少。如果不是他自己证实自己早几年刚满六十便“准时”退休,我还以为他是个在职的领导干部。更令我惊讶的是,尽管离开咸宁干校已20多年,他对第五大队的情况依然如数家珍:“我们电影口共有6个连队,十七连至二十二连,包括新闻电影制片厂、科教电影制片厂、电影发行公司、电影器材公司、资料馆、洗印厂和幻灯厂等单位。我在十九连,每个连队100多人,二十二连将近200人。1969年12月8日,第一批电影人离开北京下干校,大队人马第二年5月18日到咸宁,其中包括季洪、洪臧、丁达明等有影响的老同志。”接着,细心的胡健估计我是个电影圈外人,对他提到的“三老”可能不大熟悉,便一一作了简要介绍。原来季老太太是位老革命,早在1960年便担任电影局副局长,素有电影局“活字典”的雅号,她于1995年82岁时去世,遗著有一部40余万字的电影经济文选;洪、丁两位先生是胡健的前任,先后担任中影公司总经理,在任期间对鄂南电影事业的发展曾给予较大的支持。例如,80年代初,咸宁地区电影公司的负责人进京找丁达明汇报工作,丁总立即拍板拨给“第二故乡”一笔钱,没想到办手续时财务处年轻的同志不知道咸宁的“大背景”,有点怠慢,丁总得知后调侃道:“不给也行,如果去向阳湖放两年牛就会同意了!”

玩笑归玩笑,为何中影公司的老总们对咸宁如此“倾斜”?胡健先生诚恳地对我说:“初到干校,我和夫人王秀媛(在电影资料馆担任翻译)及子女都在向阳湖,却不住在一起,见上一面都比较难。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群众对我们十分热情,尽管他们知道干校的知识分子是受贬下来的,也没有歧视,而是以农民特有的真诚平等地对待我们这些异乡人。可以说,如果没有咸宁人民的关心和爱护,大家很难熬到最后!”听罢这番话,我感觉一个“熬”字分量不轻,便请胡健先生试加说明。他讲述道,向阳湖的雨天行动难,去田里干活经常摔成泥人,不久校部听说北京出产一种“防滑鞋”(南方人发音不准,听成谐音“王八鞋”),便派采购员买来不少,而实际上年纪大的文化人穿着“王八鞋”照样摔跤,于是乎,上工时的场面简直像叫花子队伍。大家参加围湖造田劳动时挖沟、降地下水,由于缺氧,有的人挖着挖着竟突然倒下。男同志还能扛得住,女同志则更为辛苦!让人至今想起来还后怕的是,1970年汛期来临,向阳湖突降大暴雨,各连紧急动员,成立了一、二梯队,准备迎战肆虐的洪水。虽然多数人都不识水性,也得强行把守大堤。幸亏向阳湖最终没有决口,才避免了人往水里填的惨剧发生……

我的手随着胡健的回忆走笔,记到这里突然停了下来,仿佛跟着松了一口气。要知道,这是一支多么庞大的文化精英队伍!仅就电影口而言,有的“准抗洪英雄”当时就是中国一流的电影技术权威,有的后来执导的电影在国际上得过大奖,有的担任了广电部电影局的负责人,有的成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影制片厂等影视单位的业务骨干,这才叫苍天有眼,不灭“银(荧)屏之光”啊!

再回过头来谈谈坐在我面前的胡健:他于1974年才从干校调回北京,10年后出任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中国电影输出输入公司总经理,还担任过第五届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电影第九届、第十一届、第十四届金鸡奖评委,为建立、健全各级电影发行机构和扩大国产影片的宣传作出了一定贡献。尤其值得鄂南人称道的是,历经向阳湖的磨难,胡健一方面对干校极“左”的一套作法十分反感,一方面则对咸宁这块土地怀着真挚的情谊。“苟富贵,毋相忘”,他在穿梭往来于世界和祖国繁华的都市之余,曾抽空两次重返向阳湖“重温旧梦”,并通过中影公司对咸宁楚天影都、桂竹苑电影院和甘棠、宝塔的电影院伸出过厚实的援助之手,或扶持资金,或赠送电影器材。可以说,胡健的行动代表了绝大多数电影口干校人的共同心愿。

如此看来,胡健仍然是“二十年前旧板桥”,其情动人,其事感人。在气氛越来越融洽的交谈中,我注意到,虽然胡健为基层办了实事,却没有丝毫“居功自傲”。他坦率地对我说:“咸宁人给了我们不少关爱,我们至今感激。干校涉及四面八方,文化部机关、图博口、出版口、文联作协口都有‘向阳湖人’,大家共同为咸宁的发展尽点力,也算是一种回报。”需要补充向读者介绍的是,我从北京返程后,又采访了咸宁当地的电影工作者彭道楚、何立辉、施继德等同志,他们谈起“胡总”等中影公司的领导,都充满敬意,赞不绝口。因为这些“五七”战士对咸宁人民的感激不仅仅说说而已,而是早就落实到了行动上。